分享

1931年的江桥抗战,对日军的打击有多大?

 阿里巴巴yht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本文属抗战类文章,已在知乎同名账号更新)

江桥抗战,我军角度一般指1931年10月-11月间,在齐齐哈尔以南,自嫩江桥至齐齐哈尔周边进行的,对原辽宁省防军张海鹏所部和日本关东军的抵抗作战。日军角度一般指11月6日-11月19日之间的对在黑省主持抗战的马占山及其所部的打击。这场战斗在后世来看众说纷纭,有的说毙伤日伪军万余人,有的则说仅仅击毙了五十名左右的日军,对于上万人的第二师团影响微乎其微。那么,这场主要持续了两个星期的战斗,对日军到底形成了何种打击?

观前提示:

关于日军参战兵力问题,参阅第一部分

关于日军损失问题,参阅第二部分第一节

关于本文阐述的重点问题“打击程度”,参与第二部分第二节

(一)日军参战总兵力

首先来说,判断打击程度要比对参战部队和损失量。那么我们首先先看一下当时参战的日军规模。

就目前对日军部队的描述来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日军多达数万人,有的则说日军仅仅三千人,但总体上有一点能够达成共识:关东军之仙台(第二)师团和日军朝鲜军之龙山(第二十)师团参加了此次战斗。这实际上造成了两个严重的误区,其一是认为两个是师团全部参加了战斗,其二,根据一个师团满编两万余人,推断参战日军达到四万人。

然而,这两个师团均非满编出战。

(1)第二师团

首先说第二师团。该师团下辖两个旅团(第三、第十五),四个步兵联队(第四、第十六、第二十九、第三十)、一个骑兵联队(骑兵第二联队)、一个野炮兵联队(野炮兵第二联队)和一个工兵大队(工兵第二大队)。如果按照正常判断,作为挽马制师团的第二师团,应当是各联队下辖三个大队、每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及一个机关枪中队、步兵炮中队,炮兵联队下辖四个大队,每大队三个炮中队及其他人员、骑兵联队下辖四个骑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另外还有联队杂七杂八的配属,总计应当达到25000人。

然而,第二师团作为在东北轮值的部队,完全属于平时编制。事实上,根据多方数据,应当仅有5000人!

根据平时编制,每个联队仅下辖两个大队,每个大队仅下辖三个中队,骑兵联队仅有一个骑兵中队,此外,机枪中队也是联队而非大队配属,野炮兵联队亦下辖两个大队而非四个,且每大队下辖两个而非三个炮中队,这事实上意味着,按照挽马制师团的标准应当拥有的48个步兵中队和12个机枪中队、5个骑兵和骑机枪中队,在当时的第二师团仅仅能满足24个步兵中队、4个机枪中队和1个骑兵中队。步兵中队缺50%,机枪中队缺67%,骑兵中队缺80%,炮兵中队缺额67%。与此同时,联队也没法满足下辖整个的步兵炮中队或者速射炮部队,因此,整个第二师团的缺额达到了60%以上都算是说少了。

有的人说,这个数据也许能够代表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天的情况,而在其后,至少到江桥抗战爆发的这两个月期间,早应当补齐所需了才对,也就说,在江桥参战的日军师团应当达到2万人的规模。

然而,很遗憾的是这仍然不对。首先就编制来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第二师团有补齐他们的欠缺的编制。一直到1932年的第二师团军官统计时,他们仍然显示为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当时同样增补过来参战。的独立混成旅团或者整师团(如第十四师团),无一不呈现着完整的挽马制师团编制(但骑兵联队当时仍然还是一个中队,这一点尚未变化)。

昭和7年(1932年)4月25日调查的第二师团将校相当官职员表,注意其中的实际下辖编制情况,仍然呈现着1-2-2-2-3的态势,维持着平时编制

然后是兵力。第二师团各部队应当维持着良好的总兵力。这其中,步兵第4联队在9月19日的南岭和宽城子战斗消耗了数十人,步兵第29联队在10月28日的一棵树战斗也付出了六人死伤。总的来说除了步兵第4联队,其他各部队的消耗均为个位数。

参照步兵第三旅团关于11月18日三间房战斗的作战报告,我们可以发现当时该旅团的兵力也不算很多。

11月18日, 日军第三旅团针对三间房阵地总攻击时投入的部队

该旅团当时除了下辖的两个联队、四个大队外,还有联队下辖的机枪队(第四联队为中队,第二十九联队为小队)、步兵炮小队、山炮小队和装甲轨道车小队。第四联队各大队还有其下辖的机枪小队。可以看出当时第二师团各部队的兵力配额并不完全平均。

那么这些部队一共多少人呢?

第三旅团上述部队兵力总额

我们可以看到,步兵第29联队共864人,步兵第四联队共738人,整个旅团仅仅1635人。当然,这里面确实应当包括之前交战时的损伤来统计战斗打响时的总数,然而即使加上那些,也不会使得该旅团超过1700人。

我们友善地按照初期每个联队有900人进行估算,两个旅团总计大约3600人,炮兵联队缺额三分之二,大约也只有900人,骑兵联队和工兵联队各只有一个中队,总计不过数百人,加上师团部,总计人马不过5000人。

(2)第二十师团

谈到龙山师团。就不必费太多口舌解释了。因为这个师团确实是整编师团,然而,该师团进入东北并非以师团为单位,而是以其中的第七十七和第七十八联队构成独立混成第三十九旅团,配属师团级别的部队(包括骑兵第28联队和野炮兵第26联队一部)入境的。而参加江桥战斗的,实际上仅有步兵第七十八联队,因为第七十七联队其中一部分在锦州外围防御,另外一部分则乘火车奔赴江桥中(这批部队最终因为郑家屯附近铁路被破坏而没能参战)。至于这个步兵第七十八联队编制就比较完全了,虽然还是平时编制,但为三大队九中队的编制,而且每个联队还下辖两个步兵炮队(其中一个是从朝鲜留守的联队手上抽走的)。(备注:第七十七联队只有两个大队)

独立混成第39旅团入境东北后,10月1日调查的旅团情况,注意其下辖了师团该有的骑兵、工兵和野炮兵部队,以及临时配属的野战重炮兵队,和从另外两个联队抽调的步兵炮中队。

(3)总体参战兵力

谈完关于两个师团参战的误区之后,我们来转而看整个战役阶段参战的日军总数。

首先,这场战役就关东军来说分成了三个阶段:11月4日-6日在大兴周边的第一阶段,11月7日-11月16日增兵和在新立屯附近搜索作战的第二阶段,和11月17日-19日规模不断升级为总攻的,对齐齐哈尔最后防线进攻的第三阶段。虽然江桥抗战是一个整体,但无论是分析作战态势还是作战兵力都应当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因此我们在接下来分开讲。

第一阶段(11月4日-6日)期间,日军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增兵过程。在嫩江支队构成之初,仅有第16联队一个大队、野炮兵第二联队一个大队和一个工兵中队。在战斗过程中,尤其是5日开始,步兵第29联队一个大队和步兵第16联队剩余的一个大队均开到,最终在6日战斗进入尾声时,嫩江支队已经包括第16联队全部、第29联队一部、野炮兵第2联队和工兵第2联队一部,总计三个步兵大队和五个炮兵中队。总的来说,第一阶段开始之初日军大约有不超过千人(七八百人左右),在战斗结束后则大约1500-2000人。

日军绘制的江桥附近战斗要图(1932年绘制),该图可能来自当时关东军作战时上报的作战附图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11月7日-19日)的参战兵力是逐渐累加的,因此我们最终统计应当包括第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39旅团第78联队,以及野炮兵第26联队一部、骑兵第28联队。此外,根据关东军部队调派的情况,独立守备步兵第6大队一部也参加了作战,但他们并不是作为一线攻势使用的,大都是用于警戒任务。还有其他的,如关东军自动车队(即汽车运输队)和轨道自动车队(铁轨上的小型装甲车构成的部队)也都属于参战部队序列中。然而这其中也并非完满。譬如步兵第30联队在从吉林奔赴江桥时,留下了一个中队担任警备任务。

该图来自高田联队(第30联队)编纂的联队史《满洲事变史》,注意第一中队标注为“吉林警备”

总的进行估计,参战兵力的总数大约6000-7000人。

日军绘制的昂昂溪附近作战要图(即上述第三阶段)需要说明的是其中骑兵第28联队和野炮兵第26联队分别处于骑兵第2联队和野炮兵第2联队的暂时节制下,而在后依拉巴附近那个没有标明番号的单位,即作为预备队的步兵第16联队

因此,整个江桥抗战期间,日军的兵力从大约1000人不到增兵到6000-7000人。

(二)江桥抗战日军损失程度

根据上一部分,我们大体知道整个作战中参战的日军规模为初期1000人不到,后期6000-7000人。接下来我们来看战斗中该部的总体损失

(1)总体伤亡统计

我们仍然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分割统计。

第一阶段的大兴周边交战,根据日军关东军编纂的小册子《嫩江河畔の戰闘に就て》,他们自报的总伤亡为:阵亡36人,负伤144人,共计180人。

节选自《嫩江河畔の戰闘に就て》

这个数据当然是不对的。参阅日本《官报》第1483期,我们会发现,11月4日-6日期间日军共有45人死亡。当然续后还有2人死于战伤,这就算在下一阶段了。当然,鄙人也参阅了日军编纂的《满洲事变忠勇美谈》,在这本记述所谓“英勇作战”的册子中,个人发现在11月4日,步兵第16联队先头中队遭到拦阻射击时,战死者为2人而非1人(根据该书中关于田边武雄伍长(原军衔上等兵)的记载,当时的战斗是导致了中队的一名机枪手和其候补射手双双战死)。个人因此贸然决定,将最终战死者为46而非45人。当然,在日本学者江口圭一的考证中,也提出这阶段有46名日军战死,应当说个人的推断也印证了这个数据。江口圭一给出的最终数字为:战死46人,负伤151人,共197人。这个数据,目前我也是能够认可的。

(PS:我猜到有人会担心《官报》存在漏报现象,然而实际上我核对了1932年4月2日《官报》的靖国神社合祀仰出表,参战各部队均没有新的死亡数字, 因此,即使还有漏报,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也查不到新的了)

第二阶段(11月7日-16日),日军嫩江支队,后来的整个第二师团都处于搜索前进的态势,将阵地从大兴周边逐渐推进到西起三间房,东到乌诺头等区域的连绵战线上。这其中,老部队和新到的,包括步兵第四联队、野炮兵第二十六联队、野炮兵第二联队、骑兵第二联队、骑兵第二十八联队等部均与马占山所部进行了一定的交火,这一阶段有11人死亡,其中2人为第一阶段作战期间负伤不治者。期间还发生了吉泽分队被歼灭的事件(骑兵第2联队11月14日针对新立屯周边搜索作战中遭到马占山所部的痛击,其中吉泽少尉率领的四人搜索分队全数毙命)。

汤池战斗,参战部队可能为步兵第四联队,该段期间日军似乎并无人战死。考虑到当时在汤池周边的作战实力悬殊并不大,这也是可能的。

总的来说第二阶段有9人战死,2人伤死,个人认为还会有个位或十位数的负伤人员。这一时期的作战,个人认为即使是江口圭一的统计应当也忽略了。(事实上国内的统计上也差不多)

第三阶段作为整个会战的高潮,各方数字却大相径庭。关东军自报为“阵亡31人,负伤104人,行踪不明13人,冻伤300余人”。在日东书院在1932年编纂的《満洲事変実誌》中则称“死伤147人,其中战死者43人,冻伤300余人”。江口圭一考证数字为“战死56人, 负伤126人, 合计182人”。这三个数字可以说节节高,然而比对官报等方面的数据,仍然不尽然准确。至于部分国内外资料,甚至还会将这一阶段的损失直接纳为整个江桥抗战的日军损失,可以说把关很不严格了。

根据《官报》第1487期和第1494期的数据,在齐齐哈尔周边,11月17-19日共有60人死亡,其中有1名在第二阶段伤重不治,在这一时期死亡的炮兵一等兵本田清平。江口圭一的数据之所以会出现4人的偏差,个人推断,19日在齐齐哈尔附近战死的辎重兵大尉川野宽市、19日齐齐哈尔内战死的工兵第二中队一等兵平井幸幸、18日伤死的第二阶段参与者炮兵一等兵本田清平和另外一人最可能被忽略在外,毕竟他计算的战死者可以不包括上一阶段的伤死者,也可以不包括在外围和相关区域死亡的非主力人员。

在这些全部之外,官报还进行了额外补充。在1932年3月23日的第1556期中,预备役炮兵准尉大西宽心和军事辅助人员二宫源吾均被确定在11月18日在乌诺头战死。这就将这一时期全部损失人数上升到了62人。

而再在此之外,同样来自《满洲事变美谈》中,关于昂昂溪战斗中,野炮兵第2联队曾经遭到马占山所部的炮击,一发空爆的炮弹直接导致七人伤亡,其中一人当场死亡。此人鄙人曾认为是畠山清太郎,但原文中也提到战死者为驭者,又提到“相成申候小兵战死”,因此个人推断,可能是一名军事辅助人员不幸身死其中,但此人是否应当算在死者中又没有全然佐证,因此在这里暂时不谈。

将三个阶段的总死亡人数相加,可以得到:战死和伤死共计119人。这已经是鄙人目前差不多四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中得出的极限数据。

关于负伤人数,将江口圭一所得的数据相加共有277人,但这其中也应当加上第二阶段可能被忽略的战死者。总的来说,伤者应当达到300人以上。然而关东军在《满洲事变经过ノ概要》中已经记载,大兴阶段死伤180,昂昂溪阶段死伤300,已经达到了480人的总数,而这两个数据我们通过上述的推断,都知道存在瞒报成分,因此,日军在整个江桥抗战的伤亡应当达到了500人。

关于冻伤人数,关东军一直坚称为300余人,然而仅仅根据步兵第29联队的记录,该联队冻伤者就已经达到167人,至于更早抵达的步兵第16联队应当就更多了,即使是独立混成第39旅团这样来的最晚的,根据旅团的报告也达到了179人,仅仅结合两支部队的数据就超过了关东军的说法。持续两个星期在低温野外的作战,让缺乏露营设备的第二师团损失巨大,在《满洲事变美谈》中也常见冻伤者的事迹。根据《一亿人の昭和史》给出的数据(冻伤997人)和上报中提出总计折损五分之一左右的说法,个人暂采用冻伤者997的说法。

因此,总体上日军死伤约1500人,其中冻伤者大约1000人。

(2)对日军损失程度的阐述(核心部分)

理论上讲,根据如上的说法,这场战斗给日军造成的死者大约119人,包括伤兵在内大约500人,即使包括冻伤也大约是1500人。这从总数上来看,折损量为参战部队的20%左右。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打击并非纯粹的不可恢复损失,1500人中大部分还会归队作战。冻伤的1000人中,真正达到截肢等程度的重度冻伤者,恐怕也不会是全部。实际上,仅仅从总体上比较第二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三十九旅团在此付出的代价,未免太过简单了。

在三个阶段中,如果将日军死者比例作以比较的话,会发现最高的并非第三阶段,而是第一阶段。最先抵达嫩江的步兵第16联队在大兴区域的作战付出了触目惊心的损失,第一阶段的46名阵亡者和续后的2名伤死者中,第16联队占到了43人。其余三人分别为第29联队2人和野炮兵第2联队1人。而这43人,并不是平均分给其下辖的两个步兵大队的,相反集中于4-5日集中参战的第二大队头上。整个第一阶段伤亡的197人中,按照比例应当大部分来自这个大队,即使按照最友好的估计也有150人以上。而当时联队的人员数量,正如之前提到的一样,大约只有900人不到,一个大队所部不过四百余人,这个程度的打击,相当于将大队作战力量抹除了三分之一以上,直接将其打的丧失了足够的战斗力,平均每个中队只能留下七八十人,而记住这只是理想的估计,实际情况只会更糟。

事实上,第16联队几乎没有再过多参与到接下来的作战中,总攻的昂昂溪阶段也是作为预备队存在。从11月6日战斗结束后,该部除了两名伤死者再也没有任何新的死亡数据,也不再出现在一线作战地图上。它造成的对第15旅团战斗力的缺口,在这场战役中最终由暂隶给天野六郎(第15旅团指挥官)的步兵第78联队填补。

是的,八百多人的步兵第16联队直接折损了四分之一的作战力量,且集中在它的一条胳膊上。如果考虑到该联队应当存在的冻伤情况,它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战斗力量。甚至于到了次年的对哈尔滨的作战行动中,仍然没能见到这支部队的身影。这很简单——因为这支部队在江桥战斗后就急速转移到南面去修整了,下一次参与作战并付出损失,已经是1932年7月第二次对马占山所部的进攻了。它,才是江桥抗战期间日军最大的牺牲品。

而如果去观察其他部队的损失的话,就我们所看到的直观数据来说倒是尚可。第三阶段的战斗中,864人的步兵第29联队伤亡41人、738人的步兵第四联队伤亡26人,占比均不到3%,然而对于这些损失较小的部队,最大的问题却是冻伤额。步兵第29联队的41人加上167人的冻伤数,直接使得损失攀升到将近全体的四分之一。骑兵第2联队在整个战斗中共六人死亡。然而骑兵第二联队在自己的上奏报告中都提到“冻伤者甚多”,因此,这支仅仅百人的骑兵联队,在战斗结束时也同样遭到了“冬将军”的重创,只不过从物理意义上,这只是短期的损失罢了。

高田联队自编联队史《满洲事变史》附图,红圈为高田联队会计部全灭处

步兵第30联队应当是除了步兵第16联队损失最大的单位了,该部共有三十二人在17-19日死亡,其中最大的情况便是高田联队会计部被歼灭的事件,当成造成三名会计和负责护送的十三名战斗兵阵亡。(虽然有一部分说法为有26人死亡,但这无法确认。如果另外的10人要被纳入失踪名单尚可,但在第30联队自己的战史中还特意讲述了这一故事,而过程中明确指出,参战人员仅十七人,除一人逃出全数阵亡),而该联队参战的部队其实还缺了六分之一(第一中队在吉林警备),因此该部当天44人的伤亡和67名冻伤者,已经导致了该部参战人员折损了五分之一左右。

从各种意义上看,这些分别造成的重创都不可谓不惊人。而即使总体上,战斗部队五分之一的折损也弥足谈论了。

事实上,当时东北日军正处于捉襟见肘的阶段。原计划日军对于打过嫩江忧虑的是苏军介入。在得知苏军不会介入后他们自以为自己能够以不大的损失拿下剩余的东北军。然而,和马占山两个星期的对垒证明他们的妄想是错误的。为了对付三省中兵力总数最少的马占山,日军关东军在战役结束前,集中了一个师团和大半个旅团的兵力,这在当时东北日军总数来说比例甚高(六个独立守备步兵大队和独立混成第39旅团余部恐怕和参战部分五五开)。而最终,这部分部队还损失了五分之一。当时日军为了尽快对付威胁最大的锦州方面东北军迅速将大批部队南调,在齐齐哈尔的部队一度仅剩数百人。此时的日军担惊受怕,生怕马占山卷土重来(可惜当时损失三分之一的马占山同样没力气了,次年还曾迫于形势短暂投敌),联合锦州的数万东北军击退日军的锋芒,因此步兵第四旅团等部也尽快抵达东北。江桥抗战前后,日军的赌博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如果锦州当时的部队能够联合起来进行反击,暂时遏制日军锋芒未尝不可,届时日军必然会更加权衡利弊。然而,锦州当时的三四个旅的按兵不动,成为了1931年最大的失误,日军最终进行了更大的赌博。江桥抗战后不久,第二师团主力和新到的部队一道,将东北军逐渐赶出了锦州,宣告着1931年日军最危险的时期渡过。东北十四年的抗战,就这样悲愤地走完了第一年。


(作者:nightmirr,知乎和b站均为同名)

您认为写的如何?

73人参与 已结束

投票

您认为,马占山在江桥抗战给日军造成的损失如何?

57人参与 已结束

投票

作者谈:四个月的研究算是画上一个暂时的句号了。

也欢迎大家多多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