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谈:芬兰与苏联的军事“正义”(一)芬兰的“正义”

 阿里巴巴yht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这些文章出于对广大对芬兰与苏联关系的爱好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写就。为了便于讨论,每篇文章的论点将尽量精炼和简洁。

芬兰、苏联之间,如果要谈及相关的历史事件,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两场战争:1939年-1940年的苏芬战争和1941年-1944年的继续战争。然而,我在浏览一些文章时,发现一些爱好者经常存在观点误区,或者站在某个“伪装”立场上得出与事实差之千里的结论。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将集中讨论两个问题:

  1. 芬兰的“正义”战争

  2. 苏联的“正义”战争

我们首先从最容易被历史材料所迷惑的苏芬继续战争开始谈起。

1941.8.31 芬兰在收复维堡后的阅兵(图片来自英文维基军事百科)

应当说在很多材料中,一旦提到继续战争,经常会如下话:芬兰在收复了冬季战争的国界线之后,就停止作战,拒绝继续推进(甚至有的会说导致了德军北线的战略不平衡)

然而,在这其中,最容易被一些朋友搞错的就是:停止推进。

1941年,德国侵苏的作战打响后,芬兰迅速投入了这场战役。但是,芬兰是以绝对合作国的身份参与的,曼纳海姆和德国的OKH完全是平起平坐,协同作战,和当时纳入南方集团军群的东欧各国军队相比,这是极大的自由。

芬兰一开始的计划是:推进到1939年旧国界线,然后和苏联求和,停止推进。

然而,当时的芬兰遇到了几件意料之外的问题:

其一,作战迅速,8-9月基本已经全部收复了原有领土,然而苏联似乎没有表示出停战的态度

其二,德军高歌凯进,两个月就已经突破纵深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苏军如潮水般崩溃

其三,芬兰本土本身自1940年以来就开始逐渐形成“大芬兰”的主张,虽然这一主张暂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当时已经具有较大影响。

芬兰,则在发现苏联似乎比较脆弱的情况下,继续了“继续战争”。此时,它的意思就开始出现了变化。

芬兰向苏联发起收复失地的作战并取得胜利,夺回失地。而德军的过分顺利给了芬兰人一个理由继续发展,而不是止步于1939年国界线的原计划。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芬兰本身也处于一种半骗局的战争之中:和德国一起作战,但是却对外界宣称是“独立作战”,当然,哪怕德国只是充当“支持者”,芬兰停在国界线上不继续推进,这也还能自圆其说。然而,芬兰开始了吞并大卡累利阿的计划,自此一切就都变了。

我在某平台上对某篇文章发表这个观点,以表明芬兰“并非绝对正义”,然而,很多人却将芬兰的这种进攻误以为是“自卫反击”,并举出了苏军越境攻占柏林,美军越境攻克日本这些说法,试图证明芬兰的越境反击本身其实是自卫反击战,越境也没什么问题,并以此对笔者疯狂进攻,十分无奈。

然而,芬兰人当时桀骜不驯的情况是极其常见的,二月革命后的内战中硬刚苏俄支持的红卫军就不说了,在1939年就敢和苏联叫板,其作为苏联的邻国却如此咄咄逼人,是连即使罗马尼亚、波兰这样的邻国都玩不起的(别看波兰打了苏波战争,但那好歹也是趁着苏俄内战趁火打劫,芬兰却是堂堂正正地怒怼没打仗的苏联)。这也就意味着,它作为小国,野心却不只是小国的格局。

继续战争示意图,可以看到芬军不只是停留在1939年线上,而是远远超出了它

而东卡累利阿正是典例,这也是当年芬兰越境攻打的区域。

说起渊源,东卡累利阿的人民和芬兰那边的关系其实不算大,两边不算相同,和阿尔萨斯-洛林这种有很大区别。最麻烦的是芬兰从建立之初就压根没有过对东卡累利阿的主权,只是“徒有卡累利阿相同”而已。而这在1940年和其后的宣传中,逐渐成为了芬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核心观念,洗脑的狂热几乎可以与当年《我的奋斗》的在部分人群中的宣传媲美。

这也导致了,在芬兰进军东卡累利阿(1941-1944)的三年间,这些知识分子全力投入到了东卡累利阿芬兰化的工作中去。

在这一期间,芬兰方面的大体决策包括但不限于:

  1. 继续为东卡累利阿属于芬兰寻求证据(在此之前的1940年,表明这一野心的《芬兰的生存空间》著书出版,堪比《田中奏折》的明示)

  2. 批准在东卡累利阿难民中征召新兵进入战斗部队(无论是苏联还是芬兰,在针对地区都会进行此类活动,以表明“解放者”的身份来掩盖侵略的事实)

  3.  建立芬兰化学校和机关(100多所小学、几个高中和一个在奥格涅茨省的语法学校,推行芬兰化教育,几乎与文化侵略无异)

  4. 在东卡累利阿安排各种宣传活动,鼓吹合并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活动不少是由军方展开的,而议会发声则是不吞并,这大致原因是当时的议会代表着芬兰人意志的执行出发点,如果议会不通过,军方的行动就太过凄惨。

而当时议会的说法就是“不吞并”,只是驻扎防卫。这也就成为了很多人认为芬兰并无吞并卡累利阿的意向的口实。而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权力倾向点,也就是军方,直接地实施了对东卡累利阿的吞并计划,而且随着宣传不断得到支持。在电影《无名战士》中可以看到芬兰小孩在玩大卡累利阿的拼图游戏,这也是当时此类战略实施的一个表现。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芬兰的这种行为又和当时苏、美在战后扩张势力不相同。

当年的苏联美国,越境攻击一方面是必须彻底击败对手,另一方面对方也的确是其强力竞争对手。而芬兰的越境攻击从一开始就抱有早求和的幻想,且苏联对于芬兰来说,只能“割肉”,不能“灭亡”。相对的,苏美战后的势力扩张和芬兰吞并东卡累利阿一样,都不是自卫反击的附属品,而是自卫反击变质后的产物,也就是由“道德正义”变成了“民族至上”。从这一点上看,谁也不正义。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需要标明的观点有二:

其一,芬兰并没有在到了旧国界线就停止推进,也不是不协同德军——他们一路吞并了东卡累利阿。(季赫温战役与之十分相关,我们之后可以再说。除此之外,芬兰为什么在进一步进攻后很快停止的原因我也会在后面讲)

其二,芬兰的行为并不属于自卫反击,前期进攻到国境线的确是自卫反击的含义,但后期公然吞并东卡累利阿则暴露了其不光彩的野心。

冬季战争时的芬军,那时他们的确是英勇的保卫者——虽然这一问题也仍然有待商榷

您认为这种文章有必要多写几篇吗

191人参与 已结束

投票

补充篇目:(相信许多评论区的问题都能在这一篇找到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