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德军在东线的胜算有多大?(五)蓝色行动的隐患

 阿里巴巴yht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本篇导言:蓝色行动的隐患,蓝色行动的非决战的本质,蓝色行动与火星行动的相生关系

注:本篇没有谈到蓝色行动的胜算问题。

应当说,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蓝色行动是德军的最后一搏,如果想要决战,则蓝色行动是最后的能一蹴而就的机会。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个人认为并非如此。

苏德战争

背景

1942年的苏军相对于1941年的苏军,由于战时生产和动员已经开始逐渐见效,不仅41年失去元气的诸方面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其作战编制中也逐渐形成了装甲集团军,坦克部队本身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T-34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不断地扩大苏军的作战的潜在优势。此时的苏军,所欠缺的仍然是战争经验,这也导致1942-1943年间,苏联仍然吃了好几个败仗,1942年甚至还被形成几次大包围圈,这都反映了当时苏军作战经验的不足。可以说,在蓝色行动的时候,德军还有很多的优势。

从小胡子的计划来看,蓝色行动本身并无不妥——为了维持生活需要,德国占领区开始被牺牲以换取德国国内的稳定,补给问题已经日趋严重了,此时向苏军的一个补给中心出手,不仅能解决军事上的物资消耗,还能挫伤敌军的补给能力,不可谓不重要。

在《失去的胜利》中,曼施坦因和当时很多的将领都认为1942年的德军并未达到崩溃的边缘(事实上的确也远远没有,而且直到1943年还存在着打成相持的机会),蓝色行动此时作为决战是可以的。但是,曼施坦因等人也能清楚地看出蓝色行动的弊端——侧翼过长。而造成侧翼过长的原因,则是因为当时德军的作战目标是高加索地区,北翼不断拉长,形成了沿伏尔加河的一条长长的防御线,这又使得所谓的决战问题重重。

应该说,虽然和1941年的进攻战相比,德军似乎已经从三军并进转化为一军独大了,可是如果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话,会发现真实情况远远不是这样,蓝色行动本身状似“倾国之力于一军”的这一特征其实是有问题的,甚至蓝色行动作为决战本身都是有问题的。

苏德战争

蓝色行动的“非决战”本质

所谓决战,往往是能够集中极大的力量和补给去补充的。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当时的德军,就可以发现,他们对决战的理解并不相同。

1942年5月,德军的蓝色行动的前奏——克里木战役基本开始,一个多月,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就基本全歼了克里木的三个集团军(滨海、44、51集团军),击败苏军24万余人。然而,此时的德军虽然在筹措蓝色行动的实施,却没有实实在在地“决战”。

理由何在?当时的小胡子并没有真的将高加索一线作为德军的决战目标,正相反,他实际上还在筹措1941年一样的三军大战:虽然中线的部队因为勒热夫战役抽不开身,但不许撤退意味着大量的补给,不亚于支持一场进攻战;列宁格勒虽然处于围攻之中,可1942年的德军实际上还是在筹措对列宁格勒的总攻(只不过后来被苏军突击第2集团军的进攻打消了)。这一点从曼施坦因的部队的调动就能看出来了——其主力北上列宁格勒,部分步兵师增援了中央集团军群。一个整编集团军都投入了两个集团军群的战线,如果不是要在各处都筹措大战,怎么可能这么做?

决战,最需要的就是兵员和物资。当时即使是曼施坦因本人,也希望经克里木—塔曼半岛增援高加索,结果却投入了另外的战线。这一在克里木一带的山地、要塞、滩涂区域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在高加索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然而,历史毕竟难以假设。

可能此时又有人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德军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非要拖到没有太多机会的1943年才开始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个问题了:德国一直在隐瞒侵略战争的问题,他们在国内的积极宣传,就是为了让民众觉得战争不会如他们设想的一样饿着一国上下,而是国内欣欣向荣,国外高歌凯进的良好氛围。为此,德军如果进行全国总动员,就不一定是前线缺人那么简单了,往往是局面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才可能开始。因此,1943年德国总动员的时候,德军已经胜算无几了。

苏德战争

同时,作为所谓的决战,南方集团军群的德军的进攻情况却也不太正常:明明和苏军的决战放在了北面,德军却频频增援南线,而南线的山地问题又导致了装甲部队的作用很快就很小了。然而德军还是一度将第4装甲集群都划拨给了南线的“A”集团军群。前期夺占迈科普等地,考虑到平原地形和对石油设施的兵贵神速的需要,投入装甲部队并无问题,但是即使如此,也远远不需要将霍特的装甲集群一并丢进南线去,而霍特短期内的两次调动又严重削弱了其机动距离,最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时,霍特的装甲集群从一开始就没能起到太好的作用,到最后更是和第6集团军一起被埋了进去。

而在北线,德军却部署了大量的仆从国军队。罗马尼亚、意大利部队大量地投入到河防前线。这对于置关重要的侧翼是有巨大威胁的,这体现了德军速战速决的目的,可即使如此,也还是冒险之举。到1942年底苏军反攻的时候,这一侧翼一度完全空掉,苏军一路冲向罗斯托夫,可以说极其惊险。然而我们知道德国当时的政策,德军本身的缺兵造成了此类问题,所以对此也几乎毫无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决战是有风险的,所以这一定是以某一点为目标作出的选择,是一场具有针对性的大会战。

综上所述,蓝色行动只是披着决战外衣的一场大会战,不论是从补给、兵员上还是从战斗安排上都远远不够,足以表现其“非决战”的本质了。其本质上,只是为最后决战奠基的一场大会战罢了,言外之意,如果这场会战能够胜利,德军才能打出一场决战。

苏德战争

蓝色行动与火星行动(外一篇)

这一部分是小附篇,随想到的。

德军的蓝色行动和苏军的火星行动在当时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1942年可以说形成了巧妙的双簧。

当时,无论是蓝色行动还是火星行动,都有相似的目的——一个是在南线耗尽苏军的有生力量,拿下补给基地,一个则是歼灭敌军威胁最大的主力,在中路打出一个开花大战。

然而,这两个行动就像是相生的一样,互相施加着影响,又互相促使了败局。两个行动的高潮都涉及了两个德国集团军:火星行动是勒热夫突出部及其背后的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蓝色行动的高潮则是斯大林格勒一线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两场行动都是大规模进攻战,都涉及了对一点的争夺,都存在着大型突出部......从大部分表现上看,两场行动极其相似。

很多人批评朱可夫的“无意义牺牲行动”,也有很多人批评小胡子“没有将才”,造成了斯大林格勒和勒热夫的两场悲剧(当然,小胡子在斯大林格勒后期的行动的确是有点太那啥了,不过要说全是他的锅也不对就是),但是他们批评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无论是蓝色行动还是火星行动,其策划的方针战略等并无大错,事实上都还是基本可以实施的,无论是朱可夫的火星行动计划还是德军总参的蓝色行动计划,都是有能力达到作战目标的。但又一次相似的,两场作战行动都相应地受到了一定因素的限制:对于朱可夫来说,是缺乏经验的下属,而对于小胡子来说,则是兵力的捉襟见肘。

朱可夫和小胡子也都在会战中各犯了一个大错。朱可夫是过分高估了部队的实力和下属的判断能力。在重压之下,苏军同时面对了德军的火力和上级的压力(同样也见于柳班战役的突击第2集团军),结果收到一场惨败。小胡子则是在关键时刻没有决定撤出第6集团军和整调A集团军群的决定,使得过分空虚的战线没能得到稳定的收缩,最后付出“不可饶恕的伤亡和浪费”。

因为火星行动的存在,能够增援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规模被削弱不小,物资补给也不足以支持,削弱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因为蓝色行动,苏军只能在两条战线上分别实施有限的决战,一攻一守,使得本来规模庞大的苏军动员部队只能在勒热夫和斯大林格勒两处分别消耗,且被迫面对防御水平高的莫德尔,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蓝色行动还是火星行动,都是1942年置关重要的存在,而这两者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注定了双方永远不可能有能力在1942年取得决胜。

苏德战争

下一期我们会讨论一下德军取得决胜可能需要的条件(并不是完结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