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1.四神丸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4 发布于山东


151.四神丸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四神丸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煨肉豆蔻6克 盐补骨脂12克 五味子6克 炒吴茱萸3克 生姜12克 红枣5枚 
加减;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痢疾、肠结核等, 以及遗尿、滑精、矢气过频和五更腹痛、五更腰痛等在五更发作的病证属脾肾阳气虚弱 者。1.晨泄  2.瘕泄  3.久泻变证   4.慢性结肠炎   5.过敏性结肠炎   6.痢疾   7.休息痢   8.矢气过频   9.阴吹   10。便血  11.滑精  12.五更汗   一、内科 1.慢性腹泻   2。五更泻  3.久泻  4。非特异性结肠炎   5.溃疡性结肠炎   6.肠道易激综合征   7.遗尿  
 [功用]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 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临床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证治要点。   
四神丸 (《内科摘要》卷下)
    [异名]  久泻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故纸四神丸(《全国中药成药处
方集》吉林、哈尔滨方)、温肾止泻丸(《中药方剂学》下册)。
    [组成]  肉豆蔻二两(60g)  补骨脂四两(120g)  五味子二两(60g)  吴茱萸浸,炒一两(30g)
    [用法]  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
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九(6—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临睡时淡盐汤或白
开水送下。以水煎服时,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
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机分析]  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泻、晨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鸡鸣至
乎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肾为阳气之根,能温煦脾土;五更是阴气
极盛,阳气萌发之际,今命门火衰,脾肾阳虚,阴寒内生,阳气当至而不至,阴气极而
下行,故为泄泻。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食不消
化。脾肾阳虚,阴寒凝聚于内则腹痛,不能温养四肢则肢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脾肾阳虚,阳气不能化精微以养神,以致神疲乏力。脾肾阳气虚
衰,下元不固,大肠滑脱,则久泻;而泻久不愈,亦必致脾肾阳虚。舌淡,苔薄白,脉
沉迟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证。
    [配伍意义]  本方为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之肾泄而设,证属脾肾阳虚。根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温之”,“散者收之”的治疗原则,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立
法。方中补骨脂辛苦大温,可温补肾阳,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本草纲目》卷工4谓
其“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玉楸药解》卷1谓其“温暖水土,消化饮
食,升达肝脾,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甚有功效”,故重用为君药。
肉豆蔻辛温,其气芬芳,温脾暖胃,涩肠止泻,《玉楸药解》卷1谓其“调和脾胃,升
清降浊,消纳水谷,分理便溺,至为妙品,而气香燥,善行宿滞,其质收敛,专固大
肠,消食止泄,此为第一”,配合补骨脂则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之功益彰,故为臣药。
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涩精止泻,李杲谓其“治泻痢,补元气不足”(录自《中药大
辞典》);吴茱萸辛苦大热,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本草纲目》卷32谓“茱萸辛热能散
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二药配伍善
治肾泄,共为佐药。生姜温中焦以散水湿,大枣滋脾胃以补虚损,以此为丸,可为上四
药他山之助,增强温补功力,共为使药。诸药合用,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温热与酸涩并用,而以温补治本为主;水土兼顾,而重在补命门以暖脾土。
    因本方四种药物“治肾泄有神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剂型为丸剂,故名
“四神丸”。
    [类方比较]  本方与真人养脏汤同为固涩止泻之剂,有脾肾并补之功,但所治各
异。本方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补命门以暖脾土,兼以酸涩固肠,主治命门
火衰,火不生土所致的肾泄。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药,配伍温中涩肠之肉豆蔻、
诃子为臣药,涩肠固脱之力强,而温补脾肾之力弱,主治泻痢日久滑脱,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临床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诃子以收敛固涩;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
升麻以升阳益气;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气滞作胀,可加木
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3.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痢疾、肠结核等,
以及遗尿、滑精、矢气过频和五更腹痛、五更腰痛等在五更发作的病证属脾肾阳气虚弱者。
    [使用注意]
    1.肠胃积滞未消以致泄泻者禁用。
    2.忌生冷油腻食物。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明。薛己《内科摘要》卷下,“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
食不思。”薛己临证强调脏腑辨证,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特别重视元气,重视脾胃,
重视肾中水火,尤其注重脾与肾的关系。本方体现了这种脾肾并重的学术思想。薛氏将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2的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姜枣为丸)与卷4的五味子散
(五味子、吴茱萸)两方合用,组成四神丸。二神丸“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
子散专“治肾泄”,今两方相合,则补肾以暖脾,涩肠以止泻,被历代医家奉为治疗.肾
泄的代表方剂,迄今沿用不衰。原书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均未标剂量,后
世方书此四药剂量多参照《证治准绳.类方》卷6之四神丸而定。
    四神丸的衍化方主要有以下三类:①以本方加温肾益火之品,用于本方证肾阳虚尤
甚者,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51之九气丹,以本方加熟地、制附子、炮姜、荜
拨、甘草;《瘟疫论补注》卷上之七成汤,以本方去吴萸、肉蔻,加熟附子、茯苓、人
参、甘草;《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之加味四神丸,以本方加花椒、硫磺。②以本方加
温中散寒之品,用于本方证之脾虚较甚者,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51之五德丸,
以本方出入,加干姜、木香等;《兰台规范》卷8之四神丸,倍用生姜、红枣。③以本
方加温肾补脾之品,用于本方证之病情较重者,如《证治准绳。类方》卷6之五味子丸
以本方加人参、白术、炒山药、茯苓、巴戟天、煅龙骨。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  本方来源在多种版本的《方剂学》教材及其他方书中标注不一,
《中医方剂学讲义》(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主编)、《中医
方剂学》(王衍生主编)、《方剂学》(李飞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方剂学》(统
编教材6版)等认为出自《内科摘要》,《医方发挥》、《古今名方发微》、《中医治法与方
剂》、《方剂学》(统编教材4版、5版)等认为出自《证治准绳》,《简明中医辞典》等
认为出自《妇人良方》,《简明方剂辞典》和《中成药与名方药理及临床应用》等认为出
自《校注妇人良方》。查《妇人良方》和《校注妇人良方》中均未载此方,明。王肯堂的
《证治准绳。类方》卷6和明.薛己的《内科摘要》卷下均载有此方,然从作者生卒年代
和成书年代推断,薛己(公元1488—1558)生前所著的《内科摘要》明显早于《证治
准绳》(成书于公元1602年),因此,四神丸应首见于《内科摘要》,其方源也应以该书为是。
    2.关于本方的适应证  众多方书均言本方治疗五更泄。查《简明中医辞典》五更
泄条:“指黎明前作泄,多因.肾虚所致,故一般认为五更泄即肾泄。但五更泄也有因食
积、酒积、肝火等因素所致者。”而本方主治之五更泄,是由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
而致,不包括食积、酒积、肝火等因素所致者。
    3.关于使用吴茱萸的意义  本方证虽属脾肾阳虚,但也和肝经虚寒有关。肝木之
气在十二时辰中以丑时当旺,正是黎明之前,五更为黎明前阳气初生,木气萌动之时,
由于命门火衰,阴寒内盛,导致肝经受寒,一则疏泄失司,不能助脾升清;--N其经脉
过少腹,因寒阻经脉,运行不畅,因而痛泻并作。吴茱萸,辛香燥热,为治肝之主药,
佐人本方,既可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又可宣散郁结,使木不克土,脾气升清,一举两得。
    4.关于本方的服药时间  滑伯仁认为:“晨泻,空心服药不效,令至晚服即效。以
暖药一夜在腹,可胜阴气也”  (转引自《医述》卷9)。本方晚间服用,温命门,暖脾
土,助子时以后阳气萌发,则五更阳气健旺,阴霾自消;且泄泻未作,先予固涩,制病
于机先,则泄泻自愈。据临床报道,用四神丸和四君子汤各1剂,采取择时服药治疗五
更泻40例,用四君子汤每日上午顿服,四神丸晚上临睡前顿服;并随机设立对照组40
例,用上两药合煎,分3次服;疗效以治疗组为优,两组差异显著。因此,本方以晚上临睡前顿服为宜。
    [方论选录]
    1.洪基:“脾主水谷,又主上升,虚则不能消磨水谷,而反行下降。肾主二便,又
主闭藏,虚则不能禁固二便,而反为渗泄。夫肾水受时于子,弱土不能禁制,故子后每
泻也。肉豆蔻之涩温,可固滑而补脾;吴茱萸之辛温,可散邪而补土;五味子酸咸,可
人肾而收敛;破故纸辛温,可固本而益元。土受温补,则燥能制水;水受温补,则功能
闭藏,子后之泻从可瘳矣。”(《摄生秘剖》卷2)
  ,2.程应旄:“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热水谷,脏寒在肾,谁复司其闭藏?故木气
才萌,不疏泄而亦疏泄,虽是木邪行土,实肾之脾胃虚也。此际补脾不如补肾,补骨脂
有温中暖下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涩之性,吴茱萸散邪补土,肉豆蔻涩滑益脾,暖肾而
使气蒸,破滞而使气壮,补肾仍是补脾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3。柯琴:“泻利为腹疾,而腹为三阴之都会,一脏不调,便能泻利,故三阴下利,
仲景各为立方以主之。太阴有理中、四逆;厥阴有乌梅、白头翁;’少阴有桃花、真武、
猪苓、猪肤、四逆汤散、白通、通脉等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备美。然只为一脏六
法,若三脏相关,久留不痊,如子后(夜半之后)作泻一症,犹未之及也。夫鸡鸣至平
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
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人肾以
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人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
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
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之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
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证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子散是
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为四神
丸,是制生之剂也。制生则化,久泄自瘳矣。称曰四神,比理中、八味二丸较速欤!”(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4.汪昂:“此足少阴药也。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
故以为君。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肾,酸能涩精,吴萸辛热除湿
燥脾,能人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盖久泻皆由肾命
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医方集解.祛寒之剂》)
    5.王子接:“四神者,四种之药,治肾泻有神功也。补骨脂通癸水之真阳,肉豆蔻
保戊土之真气,俾戊癸化火以运谷气,吴茱萸远肝邪而散虚寒,五味子摄肾气而固真
阴,姜、枣和营卫。辛酸相辅,助阳强阴,则肾关自键固矣。”(《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6.费伯雄:“命门为日用之火,所以薰蒸脾胃,运化谷食。若肾泻者,宜二神丸;
脾泻者,若由木旺克土,则吴萸能散厥阴之气,用以抑木则可,非此则不如去五味、吴
萸,加茴香、木香者之为佳也。”(《医方论》卷3)
    7.李畴人:“故纸之辛燥,人肾以制水,补肾命之火而壮阳且涩;茱萸之辛温,以
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肉蔻之辛温,人脾以暖土,温肾健脾;佐以五味
之酸温,收坎宫耗散之火,敛肾关而固脱,使少阴闭而太阳开,则便溺有节矣。丸以
姜、枣,又辛甘发生诸阳之义。或用木香代五味,但阴虚恶燥者忌之。更助以大枣之甘
温和脾,使四味不致燥太过也。治五更寅卯泄泻,确有奇效。”(《医方概要》)
    8.张锡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之一阳生于子,故人至夜
半之时,肾系命门之处,有气息息萌动,即人身之阳气也。至黎明寅时,为三阳之候,
人身之阳气亦应候上升,自下焦而将达中焦。其人或元阳之根柢素虚,当脐之处,或兼
有凝寒遮蔽,即互相薄激,至少腹作疼,久之阳气不胜凝寒,上升之机转为下降,大便
亦即溏下,此黎明作泻之所由来也。夫下焦之阳气,少火也,即相火也,其火生于命
门,而寄于肝胆。故四神方中用补骨脂以补命门,吴茱萸以补肝胆,此培火之基也。然
泻者关乎下焦,实又关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温者以暖补脾胃,且其味辛而涩,协
同五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涩大肠,摄下焦气化。且姜、枣同煎,而丸以枣肉,使辛甘化
合,自能引下焦之阳以达于中焦也。然此药病轻者可愈,病重者服之,间或不愈,以其
补火之力犹微也。故又加花椒、硫磺之大补元阳者以助之,而后药力始能胜病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9.冉雪峰:“故纸温补肾气,豆蔻宣发脾气。中下焦火化不足,脾泄、肾泄,不思
食,不化食,宜此方两两兴奋之。盖故纸一名补骨脂,涩而能固,润而多脂,煞具异
秉,其性温涩,其脂濡润,为刚中之柔。豆蔻刺激胃肠粘膜,增加分泌,且芳香腥豁,
为开胃健食之要药。二药合用,温而不烈,香而不破,不仅宣利中焦,而且固摄下焦。
再加五味子,酸以益肝之体;加吴茱萸,辛以振肝之用。五味子收坎宫耗散之火,吴茱
萸启东土颓废之阳,一阉一开,鼓之舞之。二神治脾,而求之肾;四神治脾肾,而更求
之肝,精义入神,故名二神、四神。”(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评议]  注家论述本方证病机,多从肾、脾、肝三脏着眼,柯氏责之“脾虚不能制
水”,“肾虚不能行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少阳气虚无以发陈”,面面俱到;汪氏
谓:“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重点突出;程氏谓:“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
腐熟水谷”,切中肯綮,故“此际补脾不如补肾”。子后作泻,洪氏释为“肾水受时于
子,弱土不能禁制”;柯氏释为“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均言之有理,
但都不如张氏论述详尽。本方由二神丸与五味子散合方而成,重在补命火以暖脾土,使
肾暖脾健,肠固泻止,故程氏认为:“补肾仍是补脾”。费氏谓非木旺克土,可去五味子、
吴萸,加茴香、木香;而李氏谓阴虚恶燥者,忌用木香代五味子;张氏谓病重者,可加
花椒、硫磺大补元阳,临床均可参照。
    [验案举例]
    1.晨泄  《临证指南医案》卷6:徐,五九,晨泄,病在肾,少腹有瘕,亦是阴邪,
若食荤腥厚味病即顿发,乃阳气积衰,议用四神丸。
    2.瘕泄  《临证指南医案》卷6:龚,二五,诊脉两关缓弱,尺动下垂,早晨未食,
心下懊侬,纳谷仍不易化。盖脾阳微,中焦聚湿则少运,肾阴衰,固摄失司为瘕泄。是
中宜旋则运,下宜封乃藏,是医至理。议早进治中法,夕用四神丸。
    按语:案1、案2均言有瘕,当为阴寒凝聚,故用四神丸温先天命火以散阴寒,使
肾得封藏。案2脾阳微弱,完谷不化,单用本方恐力有未逮,故又合用治中法,以健脾运。
    3.久泻变证  《温病浅说。温氏医案》:友人刘星圃患泄泻之症,被医误治,变为痢
疾,小便不通,缠绵匝月,竟有一医认为水结,恣用甘遂、甘草,并杂以他药十余味,
凑为一剂。病家闻甘遂与甘草相反,人虚如此,今可同服乎?医云:此名经方,非此不
行。信而服之,仅服一次即直泻不止,几乎气脱,势甚危殆,始延余诊视。见其气息奄
奄,六脉沉细无力,左尺浮芤,右尺沉伏。余曰:病由肾命火衰,水泛无归,今又被妄
下,.肾命之火愈衰,急宜温固,遂用四神丸以温之。一剂泻止溺通,次用真武汤以回阳
镇水,随用健脾补火之剂大有转机,每餐能食饭一碗……。
    按语:泻痢见小便不通,或为水走肠间致津液匮乏,或为脾肾阳虚致气不化水,应
以止痢为先。病家本虚,医又误用峻下,犯虚虚之戒,致阳气大虚,病情危重。用四神
丸1剂而泻止溺通,可见“病由肾命火衰,水泛无归”,气不施化。
    4.慢性结肠炎  《北京中医杂志》(1994,5:36):某男,45岁。黎明之时肠鸣泄泻
5年之久,每日腹泻3—4次,排泄物水谷不化,腹部隐痛喜按,食少倦怠,腰酸腿软,
面色苍白,体质消瘦,舌淡苔白,脉沉迟。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肾虚腹
泻。拟四神丸加熟附子、鹿角片。服14剂后,症状逐渐好转,由每日黎明之时必泄转
为隔日黎明时腹泻,以上方加减,又服14剂而愈。为巩固疗效继服四神丸1个月。
    5.过敏性结肠炎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0:13):某男,41岁。患者9年多
来经常腹泻,大便溏薄不成形,日泻3—5次,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曾经中西药物治
疗未效。现症腹痛则泻,无热象,苔薄白,脉沉细。经系统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结肠
炎,证属脾肾虚寒,以四神丸,每日服3次,每次2钱,服药20天后大便已成形,再
服10天,大便正常,腹痛亦止,停药观察1个月,疗效巩固。
    6.痢疾  《内科摘要》卷上:廷评曲汝为,食后人房,翌午腹痛,去后,似痢非
痢,次日下皆脓血,烦热作渴,神思昏倦。用四神丸,一服顿减;又用八味丸加五味、
茱萸、骨脂、肉蔻,二剂痊愈。
    按语:食后人房,当有劳伤脾肾之机;烦热作渴,神思昏倦,为精血已伤,阳气不
足;病虽不足3日,但脾肾阳气已虚,故先以四神丸温补脾肾以止痢,,继合八味丸补肾培本以收功。
    7.休息痢  《温病浅说.温氏医案》:涪州乡绅陈小霞患泻被医误治,遂成休息痢之
症,缠绵十六年之久。向余求治,述及在黔省候补,因有此疾,是以请假回川,更医无
数,均谓湿热为患,服清热利湿之品,全不见效,闻君善医,特求诊治。审其六脉沉
迟,两尺尤甚。余曰:并非湿热,此乃陈寒冷积,盘结下焦,实因肾命火衰,不能蒸
化,是以胶结莫解。但此病惟日已久,蒂固根深,非数剂所能愈,应用四神丸加姜、附
以温之。服五剂,减去一半,改作丸剂,服至半年,始行痊愈。
    按语:初痢多属湿热,久痢多属寒湿。本案真寒假热,前医审证不明,屡投苦寒清
利之剂,致沉疴难起。后医抓住脉沉尺甚一症,诊为沉寒痼冷,投本方犹恐力有未逮,
加姜、附以温之,立效。张景岳曾言:“凡治痢之法,其要在虚实寒热。得其要,则万无
一失,失其要,则为害最多”(《景岳全书》卷24)。闻者当戒。
    8.矢气过频  《新中医》(1994,2:55):某男,38岁。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矢气
过频,且难以自制,经治疗无效而来诊。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肠鸣,腹微胀,
舌淡,脉沉而无力。投四神丸加陈皮。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上方5剂,豁然而愈。
    按语:肾为阴阳之根,开窍于二阴,肾气不固,则闭藏失职;脾阳无根,则谷气下
陷;脾肾阳虚,宜升不升,当固不固,则气走后窍,矢气频作。用本方加味温肾暖脾,切合病机。    .
    9.阴吹  《新中医》(1994,2:55):某女,30岁。2年前产工子,其后每当咳嗽或
用力,即感有气体自阴道内排出,且有声如矢气。某医处疏肝理气药工O余剂,不效。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予四神丸加当归、升麻、黄芪。水煎服,日1剂,
早晚分服。服5剂后阴道排气次数减少,效不更方,再进1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此由脾肾阳气虚弱,清阳下陷所致。肾气不固,闭藏失职,则“胃气下泄,
阴吹而正喧”。药用四神丸加味温补脾肾,升提阳气,则阴吹自除。
    10。便血  《新中医》(1994,2:55):某男,46岁。脘腹胀痛,纳呆1年余,近半
年大便常呈柏油样,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经中西医药物治疗,疼痛虽减,便血依
然如故。细询病史,患便血前即有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未予治疗。诊见:面色咣白,
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脘腹隐痛,大便稀,呈柏油样,潜血试验(+++),舌淡,苔
白,脉沉细无力。投四神丸加地榆炭、阿胶(烊)。服药5剂后,诸症减轻,大便潜血
(+),前方加益智仁、菟丝子,再进半月而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此案肾虚在前,脾虚在后,肾阳虚衰致中土失煦,
脾不摄血,故以本方加味温补脾肾,固涩止血,标本兼治而愈。
    u。滑精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某男,37岁。主因遗精5年,滑
精3个月,加重7天就诊。每日滑精次数最多时竟达6次。先后用龙胆泻肝汤、肾气
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中益气汤、金锁固精丸等等治疗,均无显著好转。刻诊:面
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滑精频繁,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无力。
治以温肾暖脾,敛肝涩精,予本方加山萸肉、白芍,服15剂,滑精已止。继以黄芪建
中汤善后,追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案由脾肾阳气虚弱,精关不固所致,故先予本方加味温补脾肾,收敛固
涩,再以黄芪建中汤收功。    .
    12.五更汗  《中医杂志》  (1987,12:62):某女,47岁,1986年4月3日初诊。
患者3年前患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愈后每于黎明之时汗出,以头面为甚,晨起即止。迭
经西药阿托品及中药玉屏风散治疗,病情时有反复。近半月来,汗出加剧。患者神疲乏
力,心悸气短,头晕失眠,面色无华,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夹
杂不消化食物,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600/
mm,,其中中性68%,血红蛋白10。5g%,肝功能正常,HBsAg(一),胸透:心肺无
异常。此乃脾肾阳虚,腠理失密,阴阳不调。治以温肾暖脾,调和阴阳,收敛止汗,方
用四神丸加白扁豆、山药、麻黄根,2日1剂。服药3剂后,汗出减少,夜卧安寐,食
纳渐进,续进5剂,诸证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自汗、盗汗,多因气虚或阴虚。今汗出有定时,每于黎明时发作,且兼有气
短乏力,食少便溏,当责之于脾肾阳虚。肾主水。为封藏之本,肾阳虚弱,脾土失温,
则发为本证,故以四神丸加味,温肾暖脾,收敛止汗而取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慢性腹泻  以本方加白术、肉桂、附片、干姜、焦三仙、黄芪、枳壳、党参为
基本方,治疗慢性腹泻3l例,症见腹泻,或为脓血便,或为粘液便,或为稀溏便,伴
纳差、腹胀、肠鸣、畏寒、疲困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临床治愈26
例,显效3例,死于直肠癌2例lx。
    2。五更泻  以本方加热附片、炮姜、炙黄芪、焦白术、炙甘草、肉桂,治疗28
例。治疗结果:症状消失,无形寒肢冷为痊愈,共24例;偶有复发为好转,共4例。服药12~36剂L)j。
  ,3.久泻  以本方加芦巴子、白术治疗22例,病程半年一10年,结果:痊愈20例,
无效2例,治愈时间平均为30天L4j。
    4。非特异性结肠炎  以本方加减,分型、分期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100例。重型:
初期用本方去肉蔻,加附子、炮姜、大黄、厚朴;中期用本方加黄柏、苍术、黄连;后
期用本方加诃子肉、罂粟壳。轻型:初期用本方去肉蔻,加大黄;中期用本方加黄柏、
苍术;后期用药同重型。缓和型:初期:用本方去肉蔻,加厚朴;中期用本方加苍术;
后期用药同重型。症状消失后继服本方2周。结果:总有效率为96.7%,近期治愈率为36.4%[“。    。
    5.溃疡性结肠炎  以四神丸合西黄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结果治愈51例,
好转16例,无效1例,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C6j。
    6.肠道易激综合征  以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药用:白芍、肉豆蔻、故破纸、
五味子、柴胡、白术、防风、陈皮,治疗187例。结果:治愈128例,好转41例,无
效工8例,总有效率为89.9%L”。
    7.遗尿  以本方加益智仁,装入猪膀胱内,煮熟取猪膀胱切片食之,10岁以下小
儿服食困难者,可取汤服之亦佳,治疗遗尿20例,均获痊愈。服药最多者4剂,少者
仅1剂,一般以2—3剂获效者较多。随访年余,疗效巩固,均未复发18j。以本方加益
智仁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将药装人猪膀胱内,煮熟取猪膀胱切片食之,治疗遗尿25
例。患者年龄4—35岁,病程5个月一15年。治疗结果:显效(遗尿症状消失,追访
无复发者)17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但每遇天冷又复发者)7例;无效(症状缓
解,但停药后又复发者)1例”l。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遗尿症43例,加减法:困寐不
醒加菖蒲,常自汗出加黄芪,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为1疗程。结果:治愈(治
疗1—3个疗程后夜间未再遗尿,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3l例,好转(治疗1—3个疗
程后遗尿明显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10例,未愈(治疗3个疗程,遗尿无变化)2
例,治愈率72%,总有效率95%[ioJ。    .
    8。虚寒便秘  以本方加川椒、硫磺为丸,治疗62例。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
结果:痊愈工8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其中,服药1料者为41例,服药2料者为21例[1¨。
  二、耳鼻喉科
  过敏性鼻炎  以本方加黄芪、白芷、苍耳子治疗过敏性鼻炎5例,1疗程(服药7
剂)后病情皆明显好转,续治2个疗程,3例随访1年未再复发,嗜酸粒细胞检查阴
性,2例失访。
    三、其他
    以本方加味治疗多种在五更发作的病证有良效,如五更腹痛、五更咳喘、五更发
痉、五更头痛、五更心痛、五更项背强几几、五更发热、五更腰痛等。
    [实验研究]  对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  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单味药
五味于、吴茱萸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引起的
肠管痉挛性收缩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及显著的阻断作用,提示本药对肠管平滑肌有直接抑制
作用。本药的抗乙酰胆碱作用与阿托品相似,因此本药也可能具有M受体阻断作用。四神
丸与肾上腺素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不是通过0一受体而起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