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人才如何选-用-育-留,《道德经》里说得明明白白

 繁星1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武侠剧里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被困于石室暗道,逃生无门。在找出口时某一人无意中触碰开关,霎时巨门打开,众人得救。

带着领导力的问题去读《道德经》,就像触碰到了开关,我们会清楚地看到老子规劝和教导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更好的领导者。

因此,将《道德经》作为一本现代企业领导者的必读书,常读常悟,在实践感悟中与书中智慧衔接,是一种润物无声,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始终是管理的重要主题,有关这些问题,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哪些?领导者又该如何来理解和运用其中的道理与智慧?

01
选人:专注于事,有长有短

企业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那些专注于事、面向客户而不是领导的人才。

  • 有些人,把讨得领导欢心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领导说好,哪怕工作还有瑕疵也置之不理;领导说好,哪怕长远来看对公司发展不利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话”,非常会做人,但眼里没有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要关照的客户。

  • 还有一种人,尽管工作能力不错,但过分在意领导评价,说不得,打击不得,情绪波动很大。

这些都不是选人最好的选择。

那么领导者要用什么样的人呢?《道德经》第13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真正做事的人不太关心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关心事情做得对不对、好不好的人,这样的人才值得托付。

比如,你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当你走进一个团队,如果没人在意你的出现,旁若无人地讨论产品细节、客户动态等。作为领导者,这时候你可能觉得被怠慢了,其实你应该感到庆幸,他们才是你真正的同伴和帮手。

图片


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我最怕用完美的人,完美的人没用。我一听说什么人有缺点,赶紧要用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这就是老子说的“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要提醒我们的是,没有完美的人,企业选人应该看重的是关键素质,同时对与关键素质相对的不足给予包容和帮助。

比如,一个人非常有开拓性,但他可能不善于处理细节;一个人非常有调理,但他可能缺乏创意。选择了长处,也要包容不足,这样才不会因为其他不重要的原因错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02
用人:无为而治,用人的最高原则

《道德经》第17章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无为而治可谓是企业用人的最高原则。

在他看来,最高境界的领导者,大家不知道他的存在。每个人都觉得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也就更为努力。把发挥才干的空间留给别人,才能有人可用。

华为的营业额超过1000亿美元后,国内很多企业都学华为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大家要学习的应该是任正非在20多年之前就想明白的一些事情。

图片


1998年,华为创立10年,营业额刚过10亿美元,任正非就认识到要慢慢淡化企业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让企业家的更替和生命终结与企业的命运相分离。他说:“长江就是最好的无为而治,不管你管不管它,都不废江河万古流。”

很多企业家在企业的存在感很强,忙于谈项目、跑资金、见领导、每天发号施令,日理万机,企业根本离不开他们。

而真正会用人的企业家,是让员工在事上练,肯花时间,肯给空间。

03
育人,是企业家最关键的工作

当企业要往前更进一步发展,感到缺少人才、将才的时候,往往喜欢“挖人”。别人家的“人才”是怎么来的呢?总结世界500强企业的人才发展经验来说,不存在所谓的“天兵天将”,优秀的企业都是因为培养人才的能力而优秀。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经营者而言,这两句话是关联的——只有人尽其才,才能物尽其用。物尽其用,不仅要避免一切资源的浪费,还要尽可能地提高工作和产品的附加值。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沙子每吨能卖100元,沙子做成的玻璃纤维每吨能卖几千元,用沙子提纯出的单品高纯硅做成的芯片则能卖几千元一片。在商品的附加值背后,是人的价值。

老子在第27章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师举重若轻,他们深知事物的本质,并把这种认识变成本能,达到“不知道自己知道” 的境界,出手云淡风清,不着痕迹。在他们眼中,任何人都有长处,任何物品都有价值。

所以,企业应该培育这样的人,这样的认识水平,帮助企业提升附加值。

04
留人,激励不在于金钱,
在于提升真正的领导力

不少企业家越来越感到单纯用钱很难激励员工,尤其是新世代的年轻员工。也许看了下面的故事会受到启发。

某一次,一群企业家在杭州附近的一座寺庙里开私董会。这是一种企业家一起解决问题的会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都是做企业的“同道中人”,能看到对方身上自己看不到的真问题。一旦问题找对了,解决起来就容易许多。

这次有所不同,大家帮助的对象是寺庙的方丈。他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管理好寺庙里的僧人,让大家积极投入到寺庙建设工作中?”

寺庙的僧人不多,但建设寺庙涉及的工作量很大,并且很多只能自己来做。这就涉及到僧人的合作、分工和管理的问题。老板们就开始给建议,比如给发奖金,扣工资等一系列奖惩手段,但方丈摇摇头。开个玩笑说,还有什么比“僧人”更佛系的呢?他们恰恰是一群无欲无求,不问金钱名利的人啊。

一时间,大家有点不知所措。老子在《道德经》第74章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就是在提醒领导者,不要滥用恐惧式管理。没用。

符合天道的管理者,会谨慎地使用他的权柄。当人们怕他的时候,他用权力去施加个人的权威,难免伤及无辜,甚至伤及自己。时代越往前发展,人们的自由意识就越强。这时候的激励难度,就有点像前面说到的无法用普通的办法激励僧人。

最后,大家是如何解决方丈的问题的?

大家最后给方丈的建议是,“让僧人把工作当作修行,在繁杂的事务中,勇猛无退、精进不舍地磨练心性。”

两年后,这家寺庙已经建设得清净庄严,管理也井井有条。

可见,好的激励就是明白对方真正在意的,尊重人的意志和自由。通过领导力的提升,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