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性化作文立意四法

 天正弘玉 2022-07-04 发布于山东

作者:鲍亚民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立意创新,要求学生先要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被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 

立意创新,还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新鲜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生活中新的矛盾,抓住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闪光点,运用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方式,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在作文的立意上,我们只有尽量求异、求新,才能获得高分。 

立意创新,还要求做到正确审题,快速、准确地捕捉题目中的信息。选择小而巧的切人口,便于产生新的立意,也便于出彩。 

下面举例说说个性化作文立意四法。 

一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指写作时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般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

“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又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如重庆一考生《独上高楼》一文选取了李白、苏东坡、辛弃疾等来写。在写每一位人物时都是采取发散思维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写李白,写他的骑驴高歌、海上钓鳌客的游者形象,写他的孤独、傲然,写他的豪情。写苏轼,写他的寒鸦、饮者、痴汉,写他的从容洒脱,坚守自我。写辛弃疾,写他的江南游子、狂人、悲鸟,写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写他的痛斥、彷徨、期待,写他的临清流而赋诗、抚琴而长吟,写他守护自己那永恒的精神家园。文章刻画三个人物的语句不多,但由于运用了发散思维,内容丰富,容量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多角立体法。 

如何选择角度,对于作文的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巧妙转换立意角度,会令人眼前一亮。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的有顺向立意、逆向立意和辩证立意三法。顺向立意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视角的广阔,会使作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如黑龙江一考生《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文开头摆出自己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去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在议论时,作者先采用顺向立意,指出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时决不能一味放任痛苦,让其充塞心灵,而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接着采用逆向立意,指出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南山,是因为没有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最后采用辩证立意,指出平凡的生活中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表现出的坦然亦可以慰藉心灵。这样结尾水到渠成,点明中心,让人心服口服。 

三 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生活中的小事件,为大题、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细微的事物作为切入口,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精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精取一点,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如四川一考生《生命是什么》一文采取大题小作,将生命比作风。风可以穿越荆棘,我们人,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也应该像风那样,穿越它。只有这样,才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不仅如此,作者还列举了狄金森、梭罗、苏轼等人在遭遇坎坷时不畏挫折的精神,自然地将“生命如风”的观点作了生动而具体的诠释。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四 避实就虚法。 

所谓“实”,是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描写。“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如福建一考生《风雨任平生》一文在写苏轼这个人物时就采用了避实就虚法。作者没有刻意地讲述他的故事,也没有刻意引用他的诗词,而是将诗人的命运与作品相互交融,娓娓道出,写出了苏轼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壮美的一生。 

总之,只要我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就会让你的思想在你的笔下纵横驰骋,薄发出震人心魄的力量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