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向来人杰地灵,布衣也能逆袭成功,他成功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泊木沐 2022-07-04 发布于辽宁

白石者,湖南湘潭杏子坞人氏,8岁入蒙馆学书。观其家境,实乃寒门,一贫如洗,书读不到半载便辍学,帮助家中砍柴放牛,做这压活儿,其因身体孱弱,重活不能自理,后又学手艺,以备将来养家糊口之需。布衣逆袭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他做到了。

正逢一本家叔祖为大器作木匠,大亦盖房者,做桌椅板凳和种田工具这类粗活者,于是白石投入其门下,苦力活岂能是瘦弱齐白石干的事。时间不长师傅见他干不动重活,就打发他回家了,16岁投师周之美门下,改学雕花木艺。雕花木艺求精细。

齐白石看着生动花样,打心底喜欢,学起来也带劲,师傅见徒弟聪明好学,也教得格外认真。很快三年过去了,从齐白石手里出来的花样子越来越生动精致,刀法运用自如。他还加入一些有创意的东西,不但继承师傅所教,还把自然界中的物象雕刻上去,创造了许多有意思的新花样,很受人们的喜欢。

弱冠之年齐白石随师傅外出做活,在一个主顾家里无意间见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遂把书借回。夜晚伴灯,用薄竹纸一幅幅地勾影,如痴如醉。这本教科书让他走进了国画的世界,也为他后来成了画家打下基础。

27那年偶遇他的恩师,拜师开始正式学画,就是胡沁园、陈少蕃两位师傅。拜胡沁园学画的几年,他便学习便画画卖钱,补贴家用,这一时期他不到学画,而且还学诗词,经常来往于杏子坞韶塘一带。

甲午年32岁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七人在五龙山的大杰寺成立“龙山诗社”,七人中齐白石最大,被推举为社长,别人称他们为龙山七子。经常往来和文人墨客打交道,这也是他学习诗词的那段时光。

他的成功背后有5大推手,真是由于这些人他才登上了巨匠的高峰,可以说草根逆袭成功的案例不多,他却成功的将自己经营成功,不得不佩服。推他成功的人中陈师曾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人。

说到陈师曾,可谓是白石老人的第一位贵人,因为他,白石绘画在北京画坛有了名气,也得到了北京人士的热捧。

也因为陈师曾,齐白石开始从画家向巨匠过度,在他的指导下齐白石开始变法,这次变法历经十个年头,他闭门谢客,不见外人,闭关第二年陈师曾去世,不到一年,陈师曾就因为意外去世。

齐白石这个岁数,其他的画家早已急于守成,作品少有,更别说是改变画风,好多人都不敢想,然而齐白石胆量绝对是有的,他还是变法,这也是好多人只能成为画家却成不了巨匠的原因,更别说大师了,那更难。

齐白石追求陌生的艺境,发誓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从疏朗冷逸,到热烈厚重,齐白石的变法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终于十年变法成功,齐白石在花鸟画上变法的新风格已经成熟,他的艺术在这一刻破茧而出,大放异彩,进入了一个“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自由境地。

这也是后来有人说他的画风是“红花墨叶”派画风开始独步画坛,其实这次变法主要还是受到吴昌硕画风影响,吴说学我皮毛,居然也有这般能耐。

齐白石一生基本都在坚持作画的道路上,从未停止,一条路走到黑。他诗书画印无一不精,花鸟、山水、人物无一不能。他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样的名言以至于影响后世多年。

但是追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其实是苏东坡的诗词中而来。齐白石有这么一个提款词: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可以看出这是白石老人在绘画上的心得总结。

初到北京的齐白石借助与寺院,这个寺院可是有来头的。再者或许齐白石住的地方比较著名,受到庇护的缘故吧,他初到北京,住在法源寺,我们都知道北京历史文化厚重,仅一法源寺便留下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掌故。1917年画家齐白石曾经暂住僧房;1924年诗人泰戈尔赏丁香于古刹。

或许齐白石受到这样的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