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羊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治:白血病

 雨人畜牧联盟 2022-07-04 发布于黑龙江

白血病是由白血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临诊特征为患病牛/羊淋巴细胞异常增生或出现淋巴肉瘤。

【流行特点】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牛,羊也可感染。在牛群中,奶牛最易感,肉牛次之。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尤以4~8岁的成年母牛最易发病。

发病牛/羊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传染途径一般可分为两种:

(1)水平传播 通过污染的乳、尿、粪、唾液和接种等途径直接传播。为此,牛/羊群越大,牛/羊舍越拥挤,则发病率越高。近年来,有报道认为吸血昆虫对本病传播起主要作用。当吸血昆虫吸吮带病毒的牛/羊血液后,再吸取健康牛/羊血液时,即可引起本病传播。另外,吸血蝙蝠也可通过机械带毒方式远距离传播。

(2)垂直传播 本病发生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据报道,易感牛的家族发病率可达30%-100%。不论公牛/羊还是母牛/羊,都可能传染给后代。另外,感染的母牛/羊在分娩时,可将病毒经子宫传给胎儿。感染病毒以后,多数牛/羊表现为隐性感染,仅在血液中可查到相应抗体。少数牛/羊发生持续性淋巴细胞增生,只有2%~5%发生淋巴肉瘤。本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地方流行型和散发型两种。前者主要发生于3岁以上的牛,5-8岁发病率最高,称为成年牛淋巴肉瘤。后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牛。例如,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犊牛,称为犊牛型淋巴肉瘤;发生于1~2岁的青年牛,以胸腺瘤细胞浸润为主,称为胸腺型淋巴肉瘤等。

【典型临床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亚临床型和临床型两种

(1)亚临床型 其特点是临床上无肉瘤形成,主要为淋巴细胞增生,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奶牛的产奶量明显下降。除个别牛/羊可转变为临床型以外,其他个体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恶化。

(2)临床型 病初,患病牛/羊体温正常,消瘦,贫血。奶牛的产奶量明显下降,体表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髂下淋巴结(股前淋巴结)、乳房上淋巴结肿大,触诊无痛、无热,能滑动。当肿瘤性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向多组织器官弥漫性浸润时,常形成肿瘤硬块易侵害的部位为皱胃子宫、心脏、胸腔及膀胱等,同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例如,眼眶内被肿瘤细胞浸润时,可使眼球凸出;腹腔脏器受侵害时,可表现为消化不良,瘤胃臌气,顽固性下痢,甚至排带血的黑色粪便;胸腔淋巴肉瘤形成后,常出现呼吸困难;脊髓受侵害时,患病牛/羊则出现共济失调或后肢麻痹而卧地不起等;膀胱内外有肿瘤时,则排尿障碍。患病严重的牛,血液检查时,白细胞总数增至每立方毫米30000 个。淋巴细胞的比例异常增高,可达 90% 以上,其中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占优势。一般出现症状后数周或数月内患病牛/羊死亡。

【典型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的特征为消瘦,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3~5 倍,被膜紧张,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柔软,切面外翻,呈鱼肉状;心脏、皱胃和子宫易发生浸润,实质增厚数倍,变硬;脊髓、肾脏、肌肉、神经干和其他器官也可被浸润,出现白色坚实的肿瘤块。组织学检查,肿瘤含有致密的基质和两种细胞:一种是淋巴细胞,直径为8~10微米,具有一个中心核和丛集的染色质;另一种是成淋巴细胞,直径为12~15 微米,核内至少有一个明显的核仁。在肿瘤中,这些肿瘤细胞代替正常细胞,并常见有丝分裂现象。

【防治措施】 本病尚无特殊疗法,一般以预防为主。①没有发生本病的牛群、羊群,引进种牛、种羊时,要进行白血病检疫,阴性结果才能引入。②如果牛/羊群中发现病牛/羊,要及时隔离,严重时要及时淘汰。除肿瘤已全身转移的发病牛/羊以外,肉、皮均可利用,但血液或内分泌腺体不允许用于制造治疗用药或食品。病牛乳需经消毒后方可食用。对其余牛/羊要加强监督,每年进行两次临床和血液学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清学检查。③加强牛/羊舍的卫生防疫工作,尤其在夏季做好灭蚊灭蝇工作,以减少吸血昆虫的传播机会。④临床上采用对症综合治疗,可暂缓病情,但不利于本病的综合预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