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手应该体面

 玖壹聚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在“桃园三结义”中,你演什么角色?“我演桃花”。

——木心

以前有句很流行的话,“我们大多人都可以好好的开始,但却不能好好的结束。”换做古人可能会说“善始者易,善终者难”。

既然存在于故事中,就有主角和配角,只不过视角不同,带来的观感不一样而已,分离,也是这样,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已经忘记了什么时候开始,但大多人都会记得什么时候结束,尤其是在某种结束给你带来不甚愉悦的感受的时候,就比如失恋。

心理学上有个例子,你捡到100元的快乐程度远远小于你丢了100元的难过程度,在说明着什么呢?人们对于有害刺激的反馈兴奋和过渡期远远低于有利刺激,与其说这个是心理学,不如说是由人的本性所致。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害刺激决定了人的生存时间,有利刺激丰富了人的延续时长,而生存和延续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二选一的。

但是有些问题和道理你尽管都懂,但却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有些话说出来是准则,要做到却是圣人,七情六欲,贪嗔痴恨,人皆有之,有些情感没做,不是因为不能,只是因为没有达到去表现出来的必要和标准。

话到此处,还想插一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排在第一位的是我好你不好,其次才是我好你也好,这也并不是什么心理学,还是人的本性,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人性的弱点,尽管这本书我是从来也没有看过,探讨关于人的问题,即便是找来一个人类学专家也不一定能讲明白。

人们之间的相遇和别离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所有情节和演绎,小到个人爱恨,大到国破家亡,任何存在皆不长久,在不停的更换场景中,组合成了所有情节的百转千回。

但是,之于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探究那些故事,然后总结经验,最后放在自己身上去实践吗?没有时间,确切来说,应该是没有这个必要。人生应该是没有格式的,如果将一切都标准化,套用某些规律,会活得很累,也会活的没有趣味。

生活本身还是应该体验的,至少作为俗人的我们,至少在当下,你我还没有堪破“应作如是观”的法门的时候,还是应该好好体验一番。

美好的事情是用来怀念的,而不是用来维持的。这是我一项推崇的准则,因为就发展的规律而言,我们没办法去保持,更没有办法去维持,无论是事情还是人,所有存在过程都是具有某种惯性的,对于人,惯性的终止是最后的消亡,事情也是。

“得不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别牵挂。”尝试用一些定格,保存一些状态,留住一些永恒,每每想起,会有某种幸福和愉悦就好,毕竟,做人何必太贪?

我们存在于故事中,我们也是旁观者,我们是主角,也是路人,我们被记录,也在记录着别人。既然故事终有始终,那么人事也总有聚散,聚散中方显情谊,聚散中方露真情。当然,你可认为这是人情世故,但也可说这是人性的通达,不过我承认的是,我看得透,但却做不到,原因我上文已述。

生活中,我更愿意是“桃花”,更愿意是旁观者,谈不上用上帝视角去窥探人间琐事,却乐意用第三者观感,去体验别样的人生,这样,人生厚度才能在单线延伸的前提下,不断发散前行,写字撰文的初衷也始于此。

人生何处不相逢,并不一定是要相逢于当下某时某地,还可以相逢与回忆与旧梦,相逢于天涯此时的一轮明月,相逢于某种共同信仰的供奉,相逢于未来的携手而欢。

对于终极的分离——死亡,我们有着太多的隐晦和禁忌,林清玄曾经对死亡发出说那个疑问“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死?我们不知道我们怎么死?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哪里死?”

因为不知道,我们心存敬畏,也因为不知道,我们活的坦然,上帝的标注究竟是什么不重要,菩萨的箴言讲的是哪些也不用太过在意,还是那一句,当下很重要,你也很重要,无论何时,看护好自己,只有这样,在面对一些情况和发生的时候,才有气力去处理和应对,即便是没有那么体面的分离!

又扯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