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外汉谈管理:第二章||我不是天才

 玖壹聚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爱迪生


素质教育从小告诉你的就是要努力,勤能补拙,你也可以很优秀。闽南语歌曲也唱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甚至可以改变一切,尽管听起来却是很提气,也很振奋,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我不相信什么鬼神和风水,但对于成功的是个要素,古人总结的确实很到位“一命二运三风水”,所谓的“命”就是天赋。

在上一章中我也说过,某些不可改变的因素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的,是不可能改变的。什么是天赋,是基因里面携带的能力体现,是不需要努力就能拥有的能力展现。

樱木花道的口头禅:“我是个天才”,那是因为他天生近两米的身高和优于常人的体能,这一点放在运动项目上是十分合适的,无论是篮球,还是柔道。

小时候学过《伤仲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慢慢沦落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醒我们哪怕有天赋,如果后期不加注意培养,也会成为庸碌之辈,但从侧面也印证了天赋本身这件事是存在的。

你每天学习练琴七八个小时,有天赋的人可能只是自带的随手动作,肖邦7岁作曲,10岁成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是你不行,是因为天才的世界你不懂。


如果有天赋,善加管理,最大化的呈现自然是能在后来的道路上获取更好的现世价值,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那个天赋点,最终在不停的转换中荒废了太多时间。

能力的管理是一门学问,有些能力如果不能有效的发挥,找不到契合的方式,既是可耻的浪费,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侮辱。事实上,如果一个有天赋的人能够在对应的路子上发挥好,远比那些普通人会产生更加显性的价值。

但是,很多人都是没有天赋的,换句话说,你我都是普通人,那些所谓的天才都是极少数人中拥有的极少数才能,事实上,明白了这一点,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家长,能够在很多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比如,至少不会再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

全面发展没有错,但梧鼠技穷也是一种悲哀。现实中,有一项立身之本已经很不错了,那些天才般诸如达芬奇、宋应星这样的牛人,后世很少见。


有天赋并不意味着能成事,换句话说,有天赋只是增加了成事概率。没有放在锅里的菜终归是食材,而不能作为一道美食。对于大衣哥来说,唱歌是天赋,但如果没有被发现和挖掘,他的歌声也仅仅是停留在田间地头的哼唱。

什么是天赋?“成事”里面说了三个标准“虽千万人吾往矣”“你偷偷摸摸坚持做这些事的时候,有快感和满足感”“你做出的东西有没有自己的风格,有没有相当多的人愿意掏腰包去买”。

拿我来说,日常之外喜欢写东西,有时候还会因为自己写出了一些句子而兴奋,因为一些人的认同而喜悦,而写作这件事,我也几乎坚持了超过10年的时间,最后一条虽然目前没有实现,但这并不妨碍我前两者的体验,而且我也相信,有些东西的体现是需要更多的时间积淀。

当天赋不能被替代的时候,作为我们唯一能做的似乎也就只有努力学习了,或许当代教育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断的对我们进行这方面的引导。

全面发展的理念是毋庸置疑的,当代教育理念的提出也是基于人发展的规律而展现的,但从管理上来说,必须有所侧重。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抓不到。

通过学习能力来提升“天赋”不足,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有些人天生五音不全,唱歌就是不行,有些人左右脑发育一般,跳舞确实不适合。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跟自己的对话,不是对我们的劝勉。

管理好自己的天赋相对于让自己努力获得天赋一样的才能更加重要。但如果把“天赋”的定义下放一级,相对于身边人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众多人长处的合集就能成为一个群体的优势,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群体的“天赋”。

“成事”中说华润集团不全都是一流的人才,但却可以用二流甚至三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更多的就是把个人的长处变成群体的“天赋”,通过管理,让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所谓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坚,则无往而不胜。

当从个人走到集体,从个体展示到群体表演,很多东西注定是要被忽略的,例如那些不够优秀的亮点,那些你觉得可能的强悍,在对比中,管理者有自己的考量,执行人有各自的打算,平衡其中的利弊,怎样获得最大的效益,才是管理者更加注重的东西。

但尽管如此,也没必要放弃那些满足上面“三点”的天赋才能,要知道,有些持续做的事情之所以没有产生价值,有时候不一定是你的原因。

所以,给自己一个期待,留一分余地,可以释放的,尽情嚣张,不能展现的,留作考量,时间之下,总会有一份未来的回应等待着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