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基本信任”到“感同身受”

 玖壹聚 2022-07-04 发布于河南

不要说你无所谓生死,此身尚在,便难脱深情,纵使弘一法师如此高通明澈之人,也不免在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花田半亩》



2012年的某一刻忽然了解了什么叫“感同身受”,“感同身受”的最准确含义就是不能接受,而之所以有这样感受的肇始就源于《花田半亩》。

不能接受你的痛苦,不能接受你的无助,不能接受正在你身上发生的种种。但现实中这种感同身受却是很少的,可以说几乎没有。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尝试着去了解,去理解,在这样的探寻中建立某种关系,保持某种联系,从而构建属于个人的基本社会形态,但我们总归还是不能把一些情感或者行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被动,终究不是一件好事。

感同身受的前提是基本信任,但凡能够有些基本信任,很多事情就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凭借着更多约束,从契约到条规,从合同到协议,从习俗到法律,种种的种种都在是为了给基本信任一个基本保证。

尝试理解一件事情很容易,彻底了解一个人很难,但反过来又说事情都是人做的,当目标驱动下的个人行动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我们看中结果的同时,往往会刻意的忽略一些手法和手段。


这些重要吗?还是要看立场。如果基本信任能够长期建立,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存在无所谓的争执,国与国之间也不会爆发看似可笑的战争,我们凭借着言谈用以争论,在忽略了事实以后的所有表达终归都是连篇累牍,废话连篇。

方寸之间亦有人心似海,大千之中自然诸事无常。

所以逐渐成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这个社会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情感承认的过程,事情没有那么复杂,感情没有那么牢固,大多都是在相对的妥协中完成各自的诉求。

现实中比较扯的并不是你明白了一些道理和事情,而是你明白了以后还要去做,你知道了以后却无力改变,所谓的“了解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麻醉,热爱从来都是对于那些真正的喜欢而言的。

渐渐地,我们的要求也没有那么多了,对于“感同身受”的祈愿变得没那么强烈,对于“基本信任”的砝码不断递增,能够保证持续前行,大多时候靠的都是“基本信任”。


感同身受其实是一种共情能力,是一种悲悯,而这种能力在当下已经很少见了,我们总是在旁观的角度去看事情,去漠然的注视着别人的或苦或痛,或许有一言温存,更多是无动于衷。

并非天性,只是大环境下,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愿意投入,没有更多的情感去无端付出,人们在任何事情都讲究效益的当下,哪怕是一处风景,也都想从中悟出人生,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绝对等价交换,况且有些心情也是不能交换来的。

昨夜入梦,旧人相拥,依旧是那年盛夏的风景,依旧是那时素颜无饰的面容,依旧是能够敞开露出牙龈的笑声,依然用着稚嫩的语言讨论着远方不够成熟的理想和人生。

或许,此去经年,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都已经成型,从那些遗落的风景中沉淀出来的是对当下的思考,改变一直都在,岁月不断更改的除了认知,还有见识。

我还是觉得,对于很多人而言,如影随行的只有自己的能力极限和道德准绳,有些话听起来很优雅,说出来觉得浮夸,有些事看起来很傻,却着实是一些人最纯粹的表达。

那么,我们之间的基本信任,存在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