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与立场

 昵称56163858 2022-07-05 发布于江苏

             情感与立场

      无锡这一波疫情来势汹汹,管控也越来越严。有人调侃说,先前无锡人一直为其他城市鼓劲呐喊:香港加油!”“北京加油!”“上海加油!”……到临了猛然间发现,原来自己才是来参加决赛的。

      这些天,城里许多地方都封控或管控了,一再呼吁尽可能地减少人际间的流动、交集。于是乎,赋闲之人更得其闲,无非宅在家里“葛优躺”,看看电视翻翻书。

      说到看书,其实人的经历往往被某些偶然因素所影响,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期间,正是自己看书最多、最杂的时期。那时,一是有闲暇,停课闹革命,“散养”在家,无所事事,丝毫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压迫感;二是总算还有一些书报可看,大浪席卷,家中的藏书被抄没后,居然在老宅的杂物间里发现了一摞摞的陈年报刊,虽说其刊载内容五花八门,但其中确实有许多饶有兴味的东西值得一看,就比如《新民晚报》,设有小说连载栏目,一生之中最早看到的类似于现今武侠小说的文字,就是那报上连载的《罗成》。有一段时光,大家庭中的兄姊们在造反有理”“兴无灭资之际,“假公济私”地淘来许多世界名著,虽然当时年少懵懂,看书囫囵吞枣,但毕竟在脑海中留下了些许印痕,一生受用。

      《第四十一》正是当时看过的一部小说,大约是在旧报纸上的连载中看到的。小说不长,由于人物简单,情节也不复杂,所以记忆深刻,至少,在当年十分幼稚的心灵上,镂刻上了一抹思想启蒙的人性光泽。

      《第四十一》以苏联国内战争为题材,发表于1924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小说没有描述史诗般的战争画卷,而是细腻深刻地讲述了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之间所发生的爱情悲剧。

      女主人翁马柳特卡出身于一个渔夫家庭,父母早亡。她为人善良,富于幻想,且枪法精准,在叶甫秀可夫率领的一百人左右的革命队伍中,是功勋卓著的神枪手。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部队深陷敌阵,最终仅有23人突出重围,马柳特卡是女战士中唯一的幸存者。部队依然顽强作战,在一次行动中捉到了一个白军中尉,是敌首邓尼金的心腹使者。由于中尉拒不透露白军的机密,叶甫秀可夫又觉得中尉是个很有价值的人物,就派马柳特卡和两位会游泳的战士押着他从海上赶赴司令部。谁知,路上遭遇了风暴,船只倾覆,马柳特卡和那个白军中尉被海浪冲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岛上。孤男寡女朝夕相处,不知不觉中,马柳特卡对中尉萌生了爱意,他那双蔚蓝色湖水般的眼睛更让她着迷。虽然他们的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执,但荒岛余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彼此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

      一天,一艘白军的船极其偶然地经过这片海域,并向小岛驶来,中尉欣喜若狂,挣脱马柳特卡冲向海滩,毅然决然向来船奔去。就在这时,眼中噙着泪水的马柳特卡举起了枪,朝中尉射击。中尉成了被马柳特卡击毙的第四十一个白党分子……

      《第四十一》发表后,曾经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之所以会成为传世的优秀作品,是因为其中闪烁的人性光彩,以及由于立场所决定的悲剧宿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由于立场、认知、观念不同,人们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往往会有各种不同的观感。时代的宽容,让人们可以相对自主地秉持自己的立场,相对自在地抒发自己的感情,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些关乎基本立场的东西,还是应当恪守底线思维的。一旦逾越了,或许就不再那么云淡风轻、花好月圆了。马柳特卡枪响后的悲剧,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人生在世,由于经历、阅历、经验、体悟、感念等等,自会逐渐地确立起安身立命的三观,会对这个世界及其由此生发的世态万象,形成自己的看法定见,这很正常。但是,个人的执念,还应放到时代、历史、国家,以及民生福祉的大背景下去考量。除却居心叵测地作恶、唯恐天下不乱地使坏,即便是自以为是的固执己见、道听途说的借题发挥、哗众取宠的高调作秀,说到底,兴许也不过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矫情。

      (图片选自友人发帖)

          20227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