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作家莫言启发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这是最好的答案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7-05 发布于山东

图片

  一本书和一个人

  文/莫言

  近日,国内知名作家莫言在网络上发布了给全国青年朋友们的一封信。简单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哲理。

  想起几天前,你们在我的公众号留言问我,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艰难时刻,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

  一本书是《新华字典》

  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艰难时刻是童年辍学。当时,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在学校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而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牛割草,十分孤独,幸好在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当然也希望能阅读很多的经典作品,但当时的农村书很少,谁家有本书都视若珍宝,轻易不外借,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我认识的大部分汉字,实际上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在辍学之后,通过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

  总之,在当年那种孤独穷困的环境里,就是这本工具书,陪着我度过了艰难时刻,而且,也为我以后,能拿起笔来写小说,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是我爷爷

  小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的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儿拉车吧,孩子”。风,越来越大,我们车上的草被挂扬到天上去,我被风挂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我看到爷爷双手紧握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

  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么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尽管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刮的只剩下一棵,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倒退,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胜利了。

  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总之我想,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它的直达人的心灵的作用的时候。

  知识改变命运

  ——我与书的故事

  文/郭军平

  对于书,我始终有着一种敬畏感情。小时候,父亲爱看书,母亲也爱看书,这就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有书,我们也拿起来看。父亲的书箱里存了好多书,哲学类、心理学类等,书目比较杂,但是我不管能不能看懂,适不适合自己看,总是一有功夫就拿起来看。这样,小时候就杂七杂八的给头脑里装下了各门学问。对于能看懂的,我至今想起来都有很清晰的印象。

  由于小时候养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而且大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味,因此我如果一天不读书,内心里就感到发慌,好像今天有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做一样。于是,读书就成了我每天的习惯。宋朝的黄山谷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小时候我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每天读了书后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长大以后,方才理解了诗人黄庭坚的话的意思。读书确实是一件高雅的事情,要使自己洗去那一种庸俗味,就必须要每天坚持读书。因为读书对于人的性情有陶冶作用,而且可以丰盈人的心灵。

  说到读书,当然不能仅限于读那些升学考试的书,于书而言,我认为应该读那些自己喜欢的有助于陶冶心灵的好书。这样,读书就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情,它真的可以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起来,高尚起来,久而久之,也就会渐渐地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性格特点。从平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总可以看到喜爱读书的人总是有修养的,我们只要和他交谈几句,就可以领略到那一种读书人应具备的儒雅的魅力。

  当然,作为升学考试的书本自然不能不读,读,而且还要读好。因为,这些书关系到了自己的命运前途。读好了,往往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现代社会就业的基础首先应该有文凭。我是经历了几次大的考试,依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本身就充分地说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事实。相反的,对于没有多大变化的人而言,也许有着很多的理由,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没有坚持读书的习惯。从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来看,只要你喜欢读书,一定能够从书本中汲取很多有益的养料,这些养料就会形成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坚持读书的话,那样也会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你的思想始终是新鲜的,甚至是超前的,而且能够对有些问题有一定敏锐性的预见。我很佩服陈忠实《白鹿原》笔下塑造的朱先生形象。朱先生就是一位善于读书、喜欢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那里,人们总是能够获得很多很多的益处。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当然,对于喜欢读书、乐于读书的人而言,即使现在拥有了知识、拥有了工作等,他们也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会继续努力读书,乃至从读书的好习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生命不止,读书不辍,是我追求的目标。然而于一些人而言,在取得一定的学历、得到一份工作之后,就往往沉溺于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琐碎事情上,或者是热衷于人际交往,或者是沉溺于麻将桌牌,或者是迷恋于网络游戏等,以此来消磨人生,其最后往往把自己的那一份才气,那一份聪明才智就消磨的干干净净了。因此,要想使自己保持当初的本色,就必须保持读书的好习惯,有了这个好习惯,自己的才气就会加强,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大力发扬,如虎添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工作事业锦上添花。

 钱钟书与书的三两事

  钱钟书先生出身教育世家,学贯东西,嗜书如命,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华大学担任过外文系教授。今日,我们重温先生与书的那些故事,一起缅怀。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博览群书无书不读

  钱钟书因周岁“抓周”时抓的是一本书,故取名“钟书”。人如其名,钱钟书一生钟情于书,读书不倦、嗜书如命。

  钱钟书幼时与弟弟钟韩跟随伯父读书。伯父每日早晨必上茶馆喝茶,而钱钟书总是紧跟其后。伯父以铜板一枚买一酥饼,再向书摊租一本小书给他。钱钟书吃完酥饼即开始看书,一直看到伯父领其回家为止。七八岁时,钱钟书开始读小说。家里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很快被他读完,又读了从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古典长篇小说,以及《聊斋志异》。上中学后,钱钟书读了很多文学刊物,还读了大量刚刚翻译成中文的外国长篇小说,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等书,还有各种探险小说,读得非常入迷。上大学后更是博览群书。

  钱钟书究竟读过多少书?有一天,钱钟书和他的一位学生逛书店。他对身边的学生说:“你在这儿如果能找到一本我没读过的书,我就不算是你的老师。”学生出于好奇,便在店里专找那种从没有听说过的冷僻书籍问钱钟书看过没有?钱钟书立刻能说出此书是哪朝哪代何人所作,书中讲些什么内容。屡试不爽,从未出错,学生惊叹不已。钱钟书看书如八戒进食,食量甚豪,粗细不择。厚厚的字典,拿来就读,不入流的小书,他看得津津有味。他还喜欢将书中的故事说给杨绛听,他的表达能力很好,连比带画,说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得人往往也是兴致入神。

  杨绛曾说过,读书是钱钟书的日常生活。钱钟书这一生只要有书可读,便别无他求。“文革”时,钱钟书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杨绛指着小山窝棚问钱钟书:“可否终老于此?”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读。”当时干校无书可读,钱钟书就反复地读随身携带的字典和笔记本等。女儿钱媛出访英国,钱钟书也只有一句交代——多买新书。

  与书的趣闻轶事

  钱钟书一生爱书,留下了不少和书有关的趣闻轶事。《管锥编》问世,冒辟疆之子冒孝鲁向钱钟书写信索书,钱钟书不与,谓:“叔子今年七十,我馈以生辰纲四十元。渠五十时,我赠以曹氏《宋百家诗存》一部四函,亦四十元。我固不作生日,渠亦未尝记忆,即记,亦只以恶诗一首表意耳。今又向山妇(指杨绛)索《堂吉诃德》,强聒不舍,已寄之矣。复索《管锥编》,因报之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耳如鼎,不能闻也。哀求怒骂,皆无动于吾中也。书岂如是易得哉!板桥润笔例云:凭他话旧论交谊,只当秋风过耳边。请为君赋之。’”黄克好“钱学”,编《钱钟书研究》,第一辑出,销量甚多,荣誉踵至,遂于第二辑《编委笔谈》中自言“名利双收”。钱钟书见而怒,道:“名研我钱钟书,意在彼书中钱!”《钱钟书研究》之刊遂三辑而亡。有人问钱钟书:“听说您翻译过《毛泽东选集》有无此事?”钱钟书道:“有。”随手取过案头一书示之,说:“此余与乔木同志共译德文本毛泽东诗词。”又云:“编译组中有一外国专家(指艾德勒)甚倨,国人所译,必加訾议,所服者惟余一人已而。”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有趣的是,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但本身藏书却很少。钱钟书的书斋中只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常用的工具书以及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一些书籍。钱钟书“痴人有痴福”,他的“书旺命”,就连夫人杨绛也不禁感叹:“作为书痴,他倒真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所以,钱钟书总能与书相伴。

  经常有人问:读了那么多书,最终还不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组建一个平凡的家庭,何苦折腾。

  一个人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今天,给大家分享报日人民推荐的8条理由,告诉你人为什么要多读书。

         1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钱锺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阳,少了学识的浸润,它们只是一个个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宫、避暑山庄、岱庙、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不去读书,就是一个邮差,风景过眼就忘,就算踏破铁鞋,又有什么用处呢?

  阅读,不仅仅会让现实的旅行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那些读过的书,会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让虚无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时,轻声地呼唤,用他们心怀梦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2

  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读书越少的人,越容易过得痛苦;读书越多,人才会越通透。

  知乎上有位网友讲过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她跟伴侣吵架,气得连续好几个晚上没睡好。直到她读到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书中有段关于夫妻关系的解读,让她豁然开朗,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气消了,心情好了,整个人也舒爽了。

  一个人书读得不多,见识难免受限,结果就必须受着眼前世界的禁锢。稍微遇到一点儿不顺,就极易消极悲观,郁郁寡欢,让自己困在情绪里。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看透人生真相,收获为人处世的智慧,把日子越过越好。

  《生活的艺术》里说:人一定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顽腐,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个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只有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修心养性,才能摆脱我们的鄙俗和顽固。这世间,没有谁的生活没有烦恼,唯读书是最好的解药。

         3

  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北大才女李雪琴,身上有很多标签,名校毕业,创业者,演员……后来,她甚至做起了脱口秀表演。她不是一名专业的脱口秀演员,一张嘴,却总能惊艳全场。没有任何脱口秀舞台经验,却总是能输出高水平的原创稿。而究其原因,她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作水平,得益于从小的阅读。

  李雪琴说:我从小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作家本身也是很有性格的。它给我的影响就是,你要创造,你要不一样,你要跟别人有区别,你要不一样,你要做你自己。所有读过的书,让她能够轻松跨过很多门槛,在每一个领域都能风生水起。

  读书,就是使你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积累不断超越自己的资本。一个人越是想要精进,越需要书本的沉淀,和文化的加持。你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把人生的方向掌握在自己手里。

        4

  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作家赫尔岑说:“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当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时,读书,可以给你改变的底气,推动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

  青年作家王十月,初中毕业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做过小吃、当过美工、干过调油师、甚至还搞过养殖。但日子再艰难,每天上班时间再长,他都会抽出几个小时看书。每日与书相伴,让他觉得生活还是有光的。看的书多了,他就尝试写作和投稿。后来,他蜕变成了一位知名作家,还进了中国作家协会。

  听过一句话:“每一本书都像一扇任意门,你想去哪里,都由你自己决定。”读书,就是给自己保留一个人生逆袭的机会。只要你能坚持不懈,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改变了你的生活,也让你有了被看见的能力。你在书本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坚持读书,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5

  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

  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曾因心肌梗塞终日卧床。那段时间,他白天焦虑,晚上失眠,觉得人生失败不堪,甚至一度想要自杀。后来,他开始阅读各种书籍,从希腊哲学著作到莎士比亚戏剧,一读就是8年。通过大量的读书,他以文字疗愈伤痛,获得内心平和,也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阅读,成了他平凡人生的救赎。后来,他把自己经历和见解,写成了文字,也治愈了无数个陷入焦虑的人。

  白岩松说: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不过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阅读就像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随时随地都能给你提供温暖和能量。焦虑不安时,读书能抚平你的一切烦恼;迷茫彷徨时,读书能为你指明方向;为生活琐事而困顿时,读书能让你开怀释然。

  无论你的人生正面临着什么,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6

  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

  周国平说:一个人但凡有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书读得越多,心胸越大,视野越宽。

  三毛从小就喜欢看书,书里的文字,不仅给了她浪迹天涯的勇气,还开拓了她的胸襟。让她在远赴撒哈拉沙漠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以包容和理解对之。看到贫瘠荒凉的沙漠,她没有嫌弃,反而把它视为乐趣横生的绝佳栖息地;遇到落后地区愚昧的村民,她没有反感,反而觉得他们自有一种单纯善良。那些曾经读过的文字,让她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既能包容世界的不完美,容忍他人的不足,又能心存善念,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正如她自己所说: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一个人读书越多,胸怀越是广阔,也就越能理解这个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好。

       7

  当你爱上图书。独处就成为一个人的狂欢。

  在一次新书分享会上,有读者向作家梁晓声提问:“读书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梁晓声回答说:“读书,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孤独的能力。”生活中,很多人沉溺于各种社交活动,打游戏,刷视频,最后往往只感觉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以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抵御内心的匮乏。文涛曾在《圆桌派》里谈到,一个人独居时,就把自己关进书房。最多时可以两个星期不下楼,但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早晨吃过后,就开始看书,等到夜幕降临,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只觉得充实平和。

  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孝说:“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往后岁月,那些毫无意义的饭局、聚会和活动等,能不去就别去了。把心和时间空出来,倒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在阅读赠予的独处中,与自己面对面,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享受自己的人生。

        8

  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白岩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我有个表弟,觉得学习太苦了,初中没念完,就选择了辍学。由于年龄还小,辍学之后的表弟,只好选择到一家修车店当学徒。可也没坚持多久,又跟着别人跑到工厂里。在流水线上,像个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的工作。在工厂里工作多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越来越不安,觉得这种工作既没钱,更没有自由。这时他才发现,因为没学历,知识又匮乏,选择工作的权利,根本就不在自己手上。只能自己一个人整天愁眉苦脸,对生活感到无能为力。

  很多人都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现实却是,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读书就是最快的捷径。不读书的人,目之所及,就是全世界。读书的人,才能发现在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光鲜明亮的远方。而读书,就是通向那个世界的康庄大道。所以,别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好好读书,用书本的厚度,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垫高自己人生。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生活的一切不解与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法。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你收获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