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末期的英国的太平洋舰队作战简评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丘吉尔一再强调,他担任英国首相决不是来主持大英帝国的解体,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英国的势力范围在二战后被美苏瓜分,而自身也元气大伤,难以恢复昔日的荣光,这是最讽刺的。英国做过最错误的决定其实就是没有在欧战爆发后与日本在远东对美国形成夹击,这样虽然会面临大西洋上被美德夹击的危险,但是他同样可以利用俄国来对德国钳制,使之难以与美国形成合力。然而在远东过于经济理性的考量,使得英国损失了在大西洋金融的根基,这正是丘吉尔亲手实现瓦解英国的短视之举。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仅仅是一句避免狼狈的烂话罢了,它象征着英国衰落,并死在美国“怀里”这种尴尬而又体面的过程。

1944 年 12 月 20 日,英国太平洋舰队进行了成立后的第一次作战行动,这次行动代号为“罗布森”( Operation Robson) ,目标是苏门答腊岛最北部的庞卡兰—布兰丹炼油厂。由于天气原因,这次空袭收效甚微。1945 年 1 月 4 日,从三艘英国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轰炸了苏门答腊岛勿拉湾的炼油厂,行动代号为“小扁豆”( Operation Lentill) 。“罗布森”行动和“小扁豆”行动可以被视为接下来更大规模的“子午线行动”( Operation Me-ridian) 的预演。

英国海军的纸面数据很强大,但是实际作战效果堪忧。在日军进军马来亚的同时,海上的作战中,不习惯经常性、大规模远洋航母作战的英国东方舰队,在空袭中白白损失掉了两艘大型战列舰,而少得可怜的航母也仅仅在海军航空兵不甚发达的德国海军面前逞逞威风,老式的剑鱼攻击机如果换到太平洋战场上根本无还手之力,这也是为什么欧内斯特-金对于英国海军能否在亚洲海战中应对了日本海军产生质疑的原因。

英国虽然拥有大量战列舰等重型水面装备,但是习惯在地中海、北海等距离英国本土仅仅几小时航程的边缘海活动,依托岸基航空兵就能实现空中掩护,而远海更没有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德军远洋航空兵和大型水面舰艇编队活动,所以英军在反潜措施得当的情况下,单凭战列舰和重巡火力就能压制,所以在大西洋上英军并没有大批量部署性能先进的舰载机的大型航母的需要;但是在太平洋则不同,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既不能提供有效补给,又不能形成有效空中掩护的远海,航母编队就成为作战的核心,舰艇编队掩护补给船队,航空兵掩护己方编队,并负责打击敌方舰艇编队与航空兵,消灭其有生力量。从多兵种协同角度看,航母正是较早、较大程度上发挥了兵种协同合力的独立作战平台,所以才能够在相对恶劣条件下生存与对抗。

另一方面,美国对于英国参加太平洋战争自然有战略上的不满。美国当然会对英国重返亚太展现不满,因为美国打这一场大海战,不是为了伦敦服务的,而且英国本身就是美国在远东实现“门户开放”的两个阻碍之一,但是在英国拖着虚弱病体重返南洋,而zg又始终是一个庞大邻居条件下,南洋诸国都会拉美国入坑(当美国取代英国后,南洋又拉日本入坑,充分体现了这种平衡的战略思路),所以允许一个虚弱的英国回归东南亚,反而有利于美国接班。英国第一海务大臣坎宁安在谈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偿还美国战债、像美国续借贷款、协商租借军火数额等),便着手组建太平洋舰队。英国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和常凯申一样的愚蠢,土地仅仅是一个容器,他的暂时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掌握土地上的最有利资源,唯如此,才能对其他资源形成优势,控制了土地之上的所有资源,也就控制了这片为他们提供落脚之处的土地,而非本末倒置地先拿地。

1 月 16 日,菲利普·韦恩海军少将率领英国太平洋舰队主力舰艇从锡兰出发前往澳大利亚悉尼集结,这支舰队由 4 艘航母、1 艘战列舰、3 艘巡洋舰和 9 艘驱逐舰组成,随后又有 1 艘巡洋舰和 1 艘驱逐舰加入进来。1 月 24 日,英国舰队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与美国海军协作袭击苏门答腊岛,开始“子午线行动”。在 1 月 24 日的首轮攻击中,47 架英国“复仇者”鱼雷攻击机、10 架“萤火虫”舰载攻击机和 48 架护航战斗机轰炸了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油田的普拉约炼油厂,另有 24 架战斗机空袭了当地机场。

在第一轮攻击中,英军至少击落了 14 架日本飞机,炸毁了地面的 34 架日本飞机,炸伤 25 架,英军自身仅损失 7 架飞机。1 月 29 日,英军发起了第二轮攻击,主要任务是轰炸索恩格荣炼油厂和当地机场。英国的两次空袭严重破坏了苏门答腊岛的两座炼油厂,其中巨港油田的普拉约炼油厂是远东最大的炼油厂,也是日本航空燃油的主要供应基地,因此英国的这次行动对削弱东南亚日军的持续作战能力意义重大。

英国极力帮助荷兰重返东印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英荷合作资本的石油产业,特别是苏门答腊。美国人也精得很,虽然知道向印尼这种小国最终也将投入美国怀抱,但是还要损一损,将编进自己指挥网协同作战的东印度舰队派去炸炼油厂,使将来英荷接收也接收不到完整的炼油厂,让本就不富裕的战后两国再次投入资金维修、重建,加剧他们的财政紧张。像英属沙巴的庞卡丹-布兰丹炼油厂、荷兰的普拉约炼油厂都是“英美协同”轰炸的 目标,虽然确实对于砍掉日军航空兵燃油补给有一定作用,但是当时日军一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顾及“南方军”的生存,主要方向在所谓的“一亿玉碎”的日、满、朝最后战上,且不论制海权已被美军夺取的西太平洋上有多少燃油可以运到本土,就算日军能运一部分到列岛,如此远的距离,在海运上也需要一定时日,而战争更是“形势比人强”的高风险环境,随着盟军的推进,南洋的可取航路也会日益萎缩。所以运力运量和到达成功率都不会很高,更遑论持续作战了。

对1945年的日本而言,南洋与“国防圈”已经分成两个战区了,特别是在1944年莱特湾大海战之后,日军在西太平洋的主要战力消耗殆尽,维系本土与南洋的军事纽带已经断裂,所以盟军在打击日军实际上仅仅是打击南方军,而非海陆军两支力量了。

1945 年 2 月 10 日,韦恩舰队抵达悉尼,同此前已经抵达的弗雷泽海军上将会和,英国太平洋舰队至此正式形成战斗力。3 月 23 日,英国太平洋舰队被编入由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第五舰队,改称第 57 特混编队参加冲绳战役( 代号“冰山行动”,Opera-tion Iceberg) 。这支舰队包括 2 艘战列舰、4 艘航母、4 艘巡洋舰、1 艘轻型巡洋舰和 12 艘驱逐舰。

3 月 26 日,英国太平洋舰队进入宫古岛以南 80 海里的指定区域,从英国航母上起飞的 218 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对先岛诸岛上的日军机场等目标发动了猛烈空袭,有力地支援了美军在冲绳的登陆作战。在冲绳战役中,英国太平洋舰队经受住了日本“神风”自杀式飞机攻击的严峻考验,但它们装备的装甲飞行甲板使得其拥有更强的生存力,也确保了作战行动基本不受影响,而美国航母遭袭后则必须后撤进行修理。英国航母的这一优势给他们的美国伙伴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赢得了美方的信任。除曾短暂撤退到莱特湾休整外,英国太平洋舰队都坚持在第一线作战,行动一直持续到 5 月 25 日。

在冲绳战役期间,英国太平洋舰队的海上行动共计 62 天,出动飞机 5335 架次,共投弹 958 吨,发射炮弹 200 吨。据不完全统计,英国舰队共击毁 96 架日本飞机,击沉击毁近 200 艘日本舰艇,为冲绳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英国舰队也损失飞机160 架,41 名飞行员阵亡或失踪,其他人员阵亡 44 人,另有 83 人受伤。

英国海军在冲绳岛战役中协助美军展开空袭日本,其实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在近十年前,英日两国还是地下盟友,对于美国携手遏制;今天,英国海军却要在美国的带领下打击自己昔日的小弟,不禁“令人唏嘘”。不过,这种重逢对于两国都是一种“体面”的死亡——英国在“英美特殊关系”中被封印,满足了他们“绅士”的“温文尔雅”;而日本在独自承受美国的军事打击中走向投降,也算是向武士道的一种喋血致敬。这场帝国主义的混战在今日美国操纵的现代史学界被披上了一层神话性的“正义叙事”色彩,同样是一篇“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霸权神话。牺牲了3000万人、损失了近6000亿美元实物财产的弱者虽然在叙事中被排挤,却给了他们为自己涂抹阿胡拉马兹达圣光的最主要理由。

冲绳战役打得确实辛苦,但是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和索姆河一样,仅仅留诸当事国回味就好,不要拉上别人。如果在1938年就介入,就不会有几千万的伤亡,几千亿的损失,之所以拖着,不过是想用常凯申来耗一耗日军的资源罢了,方便自己少损失点。庐山KMT部队打游击,从晚清就已经建制的英美驻华海军舰队在长江军舰上的军官替日军劝降他们,这样的事不胜枚举,没必要多说,心里明白就行。

想靠一个吃高薪的飞虎队就来评价美国如何如何好,对不起,这种幼稚的道德史观仅仅能说明一部分美国人个人如何如何,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日本大举侵华后,为什么美国还大笔大笔的卖给日本石油、军械、废钢铁等战略物资,为什么长江上游弋的英美舰船对江阴海战可以旁观而无动于衷,甚至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仍然能在华与日军“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太多太多,不用多说。

冲绳战役后,英国太平洋舰队又参加了对日本联合舰队基地特鲁克环礁和日本本土的进攻。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9 月 2 日,英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弗雷泽代表英国出席了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据统计,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时,英国太平洋舰队及其麾下的英国各自治领海军力量的总规模已达 403 艘舰艇,包括 4 艘战列舰、6 艘舰队航母、4 艘轻型航母、9 艘护航航母、11 艘轻型巡洋舰、1 艘反航母巡洋舰、52 艘驱逐舰、29 艘潜艇、53 艘护卫舰以及大批辅助舰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