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英国自治领概况分析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在1921年7月伦敦的英帝国各自治领会议上,关于英日同盟的存废,南非、加拿大与印度(并非自治领)反对续订同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希望续订。虽然两派都不希望激怒美国,但是澳新派仍然表达了支持态度。与一般的远交近攻策略不同,英国的自治领们都希望不得罪邻近的大国。比如,加拿大就不希望得罪美国,因此才反对明显针对美国的英日同盟续订,以防止英美战争把战火烧到自家门口;澳新则距离日本及其附属地很近,所以为了不被日本打,他们也采取了支持续订英日同盟的决定。

远交近攻的逻辑为什么在诸英国自治领身上不适用呢?这就要说到自治领的问题。自治领(Dominion), 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是殖民地迈向独立的最后一步,除内政自治外,自治领还有自己的贸易政策,有限的自主外交政策,也有自己的军队,但英国政府才有宣战权

在19世纪,所有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英国殖民地,尤其那些已具有自身宪政体制的,包括当年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都曾是英国的自治领。它们都是由殖民地 (Crown Colony) 或自治殖民地(Self-Governing Colony)进化成自治领。

《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予了大英帝国境内各主要的白人殖民地以自治权,使他们升格为自治领。自治领有极大的自治权,但仍属于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这样既维护了大英帝国广阔的殖民体系,又满足了广大殖民地地方势力的利益需要。

其实说白了,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英国害怕第二个、第三个美国出现,这样英国就会陷入到分身乏术的危险状态。

当年北美之所以独立,就是因为有法国干涉,现在有N个法国出现,这对自己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加拿大挨着美国,南非挨着德国在西南非洲的领地,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在德美法诸国殖民地附近,如果一旦发生美国1776年式的危机,英国最主要应付的仍然是起义的外援团,美德法俄诸国都上来,这样英国是吃不消的。所以为了守住家产,他必须要给这几个殖民地的地方势力以资源,不然他们会叛乱的。随着自治领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增强、军队建制的完善,英国对于殖民地的控制力就每况愈下,以致不得不更加纵容他们的自由。布尔战争的吃瘪,使得英国对付民兵的捉襟见肘之态更加坚定了殖民地叛乱时获取外部干涉援助的信心。这样,对于日后英国靠提供防务来吸引自治领跟着自己走的尴尬局面,就不难解释了。

但英国在此问题上仍然以大英帝国的利益为考量,只给予了几个主要的白人殖民地自治权,对于非洲和印度殖民地,仍坚持英国的直接管辖,不肯给予自治领的地位。

殖民地对于20世纪初的英国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食利财产,因为19世纪30-40年代那种方兴未艾的工业精神已经被金融的食利与工业的迟滞所消磨掉,特别是还有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使得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很难再得到青睐。除了从自治领那里获得一定的市场,印度这样直接能收到地利的殖民地才是伦敦的最爱。统治成本既低,收益又高;而自治领统治成本既高,收益又低,两相对比之下,英国留下的一大批直辖殖民地,比放走的四五块自治领更具性价比。1870年代以后的英国殖民扩张,除了有防止法国2S计划实现和遏制俄国南下、德国扩张的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补偿”——将从自治领那里失掉的内容补回来。

自治领建立的初始原因是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和自治的热情高涨,所以英国在19世纪开始探索自治领这种新的殖民形式,但实际上英国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但到20世纪初,由于大英帝国国力衰退,英国不得不开始重视自治领的建设,最终导致《威斯敏斯特法案》的出台和各大自治领的建立。所以说,《威斯敏斯特法案》虽然不是自治领的开始,但却是自治领制度的标志性法案,只有在此法案通过之后,自治领才算是正式的合法存在。

英国热情高才奇怪,没有人会把自己的东西都割出去还喜笑颜开的。自治领对于英国而言也是一种“国防建设”。自治领在获得自治权利之后,对于外国的干涉就不会再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内部面临着权力再分配的挑战。这样对于自治领而言,其实力不是上升了,而是被相对削弱了。自治领内部本身被对英矛盾所掩盖下来的问题统统暴露出来,其内部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取得事实独立的自治领们对于临近大国的影响就会持一种消极态度。

就像尼赫鲁对苏联的态度,他心里当然是不喜欢红色渗进南亚次大陆的,但是举目四望,契丹和俄国,没有一个不是红的,自己只能硬着头皮讲我印度也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嘛,弄了一出“亲苏反G”的外交把戏。这种心态和加拿大“亲美”、澳新“亲日”是一样的耐人寻味。英国于是从宗主国演变成了“军事保护国”,提供武力保护来维持自身对于他们的权威。另外一点就是1931年渥太华帝国会议上的英镑区金融利好,这标志着英国对于自治领控制力的回升。而美国引诱德国对英开战,除了搞掉英国本身的金融霸权,亦即海权的核心外,另一个比较次要的目的就是把用于巩固英国对自治领控制的金融和军事资源调开,这样英国就前功尽弃了。

按1867年的Constitution Act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各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单一的加拿大自治领(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宪法一直建基于这英国法律。虽然加拿大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独立国,此特殊的自治领关系一直存在至1982年,加拿大国会通过新宪法,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废止旧宪,加拿大并把7月1日的自治领日改名为加拿大日(国庆),加拿大才真正完成独立。

加拿大平衡的是英美两方,并借助亲美获得更多的自治利益、安全保障;而南非就有一些吊诡。虽说布尔人对于英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是最后英军还是拿下了南非。之所以和加拿大一起反对英日,就有另外的原因了。南非对于美国、日本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极远地,两国对南非联邦都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南非唯一惦记的就是如何从英国身上拿到更多自治权,扩展自身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非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英国的力量调离南非,并且引入新的力量。

南非的区位价值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就一路下降,唯有黄金开采使英国还对此十分关注。而另一点就是德国在赤道以南非洲的殖民活动。一战后,多哥、喀麦隆、纳米比亚和坦噶尼喀都脱离了德国,成为英法等协约国的战利品,而南非也分得一份纳米比亚,即紧邻着自己的德属西南非洲。德国的退出与南非自身实力的壮大使得英国防务存在的必要性进一步降低,而拆散英日同盟能够使英国将更多资源分配到亚太,从而降低英国在本地的军力,也就间接提升了自身独立性;另一方面,对美示好,也有利于美国将门户开放的渗透政策在南部非洲的扩张,这样使得英国将不得不进一步向南非妥协以换取他站队英国。

19世纪末,英国先后在澳大利亚建立了6个殖民区。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下辖各个殖民区改为州,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帝国内的联邦或自治领。澳大利亚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澳大利亚君主”是国家元首。根据澳大利亚法律,英国的君主就是澳大利亚君主。1931年,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澳大利亚签署了《与澳大利亚关系法》,该法规定澳大利亚最高法院享有终审权,英国法律对澳大利亚不再有效。1999年澳大利亚举行全民公决是否要用共和体制来取代女王,最后结果是否定的。

澳大利亚,自身之所以有亲日倾向,和加拿大的情况也很相似,都是为了讨到更多自治权利与安全保障。不过话说回来,日本对于澳大利亚有影响力,而美国其实也有,之所以选择日本而不是美国,也有一些特殊性。澳新在面对日美时,考虑的第一位也是自身的独立性,但是这个独立性更多的不是指对英国索取的自治权,而是在美日两方的眼皮底下相对独立的生存下去,在这里,澳新不能尽量摆脱英国,而是要尽量与英国步调一致,才能在均势状态下存活。所以,与其说他们是亲日,不如说是均势。

通过均势实现独立,在独立的基础上再从英国这里拿走更多自治权,先独立再自治,而不是像其他地方的先自治后独立。这是由亚太三方角力两阵对垒的大格局决定的。澳新都是如此。而从对泛美航空在太平洋岛屿建立航空站也能看出,澳新其实是比南非联邦与加拿大更听话的自治领。而后期澳新之所以更加倾向于美国,是因为日军南下消灭了英军占据的太平洋岛屿,日威胁最大,所以亲美;而后日军被赶走,英日两方都真空了,只剩下美军,这时两国就没办法了,只能像加拿大一样,跟美国绑到一起了。英国已经提供不了可靠的安全保障了,所以美国就填补了他们的真空,成了第二个英国。

1939年,英国向德国宣战,但其自治领却有不同反应:

澳大利亚沿用旧制,认为法律上澳大利亚已自动向德国宣战,无须另行宣布。

新西兰宣布若英国开战,新西兰便参战。

加拿大即时召开紧急国会会议,通过向德国宣战(此做法虽然结果与澳纽的做法一样,但法律上加拿大却独立行使了宣战权,自行向德国宣战)。

南非在数星期后才由国会通过向德国宣战。

爱尔兰宣布保持中立,并根据1938年与英国的协议要英军撤出爱尔兰(爱尔兰由此至终在二次大战时保持中立, 没有参战)。

上述态度与我在前面分析出的情况基本一致,澳新虽略有不同,但是很快跟进英国态度;加拿大虽然希望彰显独立性,但是仍然依赖英国防务,所以仍然支持;南非则权衡很久,判断欧战基本会使英国更加抽离南非,并且在航运上希望英国海军能够介入打击德国袖珍战列舰和潜艇袭击,所以最终也选择支持英国。爱尔兰则很难算作真正的自治领,而是一个独立国,其意义不大。

新西兰有最高法院、上诉法院、高等法院、若干地方法院和受理就业、家庭、生产、毛利人事务、环境等特殊问题的专门法院上诉法院由首席大法官、院长和另外六名高等法院法官组成。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为终审法院。2003年10月14日,新议会通过《最高法院法案》,2004年7月1日成立最高法院,新与英国枢密院间的联系彻底终止。

最初, 自治领的外交由英国外交部负责,1907年,殖民事务部属下成立了一个专责的部门负责自治领的外交事务。1909年, 加拿大首先成立了自己的外交部, 但实质外交事务仍经由加拿大总督(由英皇委任的英皇代表)、加拿大驻伦敦专员 (High Commissioner) 和英国驻外国的使节进行(加拿大在1880年成立了驻伦敦专员公署,澳大利亚在1910年跟随成立驻伦敦专员公署)。1914年,英国向德国宣战(一次大战),并在没有询问各自治领的意见下代表各自治领向德国宣战,引起部分加拿大官员不满,也在南非引发反英浪潮。1918年2月,加拿大在美国华盛顿成立战时代表处,处理英国从美国得到的军用物资。

1919年,各自治领各自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独立缔约国(虽然他们都没有自行向德国宣战),但和约仍是由英国代表各自治领谈判。1922年,因各自治领反对英国对土耳其进行军事行动而令英国和土耳其和谈。一战后,各自治领渐渐自行处理外交事务,1923年3月,加拿大自行与美国签订 Halibut Fisheries Agreement (一个渔业协订),是自治领首次自行签订国际条约。1926年6月,英国殖民地部属下的自治领外交事务处升级为独立的部门。

1926年11月,英国在 Balfour Declaration 中同意自治领和英国在外交事务上有平等地位。1927年,加拿大成立驻华盛顿代表处。1928年,英国成立驻渥太华专员公署,处理英国对加拿大的外交事务,结束由加拿大总督同时处理行政事务和英国对加拿大的外交事务的安排。1931年,Balfour Declaration 获英国国会通过,后陆续获各自治领的国会确认。

二战后,各自治领渐渐接管所有的外交权力:1940年,澳大利亚成立驻华盛顿代表处,1943年,加拿大把驻华盛顿代表处升级为大使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