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兴县调查第二则:关于小山乡诸问题的历史解释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上一次在治水与脱贫:漳卫新河与海兴县成立、发展之关系浅析中笔者对海兴县的成立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一次我们继续深入探究两个新问题:小山乡为什么能够在1995年撤乡并镇中合并曾经旗鼓相当的付赵乡?海兴县政府驻地为什么从小山乡迁到苏基镇,之后又为什么没有迁回小山?

在治水之前,付赵乡虽是较为发达的村庄,但是相比小山仍然逊色,农业地位不如后者,但是在漳卫新河治水完成之后,其农业条件大为改善,小山对于付赵就不再有曾经的优势了,为什么最终将付赵合并到小山呢?

xin

小山本身和付赵一样,都是曾经的农业生产比较发展的中心村,所以才获得了成为乡镇(公社)中心的地位。治水完成,两者更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改革开放后,农村先后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企业自主经营(1984年从城市展开,但是乡镇企业也随之改革)等改革,基本形成了商品经济的市场环境,超市等现代商业零售点在这一地区逐步扩展,如赵高有1家,常庄子有2家。衣料等重要日用品不再需要仅仅通过供销社获取,灵活、成本低的个体零售商店在农村逐步取得了对供销社的忧伤,如常庄子的供销社就已取消。在此条件下,付庄子的商品交换中心重要性就进一步下降。同时在80年代出现的盐场经营,使得整个付赵乡的经济重心不再是付庄子,而是各个村庄的较为均衡的发展。普遍的改耕为盐潮流中,山后村又经营了3家盐场,付赵乡的多个村集体都经营了自己的盐场,而盐场的生产又不需要付赵乡在其中发挥什么统筹协调作用,使得付赵乡的经济中心作用进一步下降。

农村改耕为盐,其粮食供应就需要从外村进口,而小山乡(山后为中心)虽然经营了3个盐场,但是仍然保有农业生产,使得改建盐场的村子可以从这里就近购粮;同时,由于集聚了最多的盐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其生产技术、机械租赁等盐场所需消费项目的供应成本就比其他地方低,这样小山就成了临近诸村的购粮地、盐械服务租赁与供应高地乃至对外输出本地盐的中心——往返小山与诸村的经济活动增加,其交通需求也增大,在此的运输服务供应也比其他线路充足,其价格也就比其他线路低,所以也能降低各个盐场销盐的运输成本,因此,小山事实上成为了盐场兴办浪潮中的中心,其地位也绝非付赵乡(付庄子)可比——付庄子此时已经和常庄子这样的一般晒盐村没有太大区别。日后出现的小山工业园,既是看上了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市场监管交涉便利,也是因其各方面服务的综合成本优势,才在此地落户的。而盐场机械化之后被分流出来的农村居民,也将工业园当成了自己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以上逐条分析,就是我所认为的小山乡合并付赵乡的原因,当然,还有1995年撤乡并镇政策的影响,但是这只是一个重要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如果付赵乡经济发展得比小山乡好,结局就有可能是付赵乡合并小山了。

小山乡是1965年海兴县刚建立时的驻地,而不久海兴县迁往苏基,就一直稳定下来。小山最早的条件虽然比付赵、杨埕等地好,但是与苏基等内陆一点的乡镇还是没法比,土地上土质的盐碱化程度就比海滨低;其次,有通惠河等人工或自然的小径流河道经过,可以常年用于灌溉,而盐碱滩的农村只能靠高氟水、苦咸水灌溉和生存,小山即便好点,也是少数山泉眼,根本不足以大规模发展农业。所以在当时,苏基的条件实际上是比小山好的,之所以设在小山,就是为了治水。1958年挑河过后,1964年又在海滨建设了青锋、青先两农场,虽然有安置知青、帮助就业的意图,但是也是为了加强当地的农业开发,支援当地发展。1972-1973年挑河后,漳卫新河的洪灾隐患基本被消灭,小山、香坊乃至整个海兴县的水患都已消灭,最严重的付赵等东部沿海农村已经脱离危险,就近办公治洪就不在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小山等滨海缺水乡镇供养县政府大批非农人口的负担,改驻粮产更丰富的苏基。苏基成为县政府后,1978年改革开放,不久东部沿海大量改农为盐,其收入又比西部内陆农村有所优势,此时如果把县政府迁往小山,会加剧县内东西发展不平衡。所以县政府留守苏基,与发展县办农场,都是为了平衡东西,均衡发展。而且县政府与小山的经济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作用,多点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而不至于集中于一点,浪费这种发展中心的驱动效益。

苏基与小山都是历史悠久的乡镇,小山有马骝山遗址、东汉帝王陵,而苏基有众多汉唐古槐与寺庙等遗址,且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进士举人众多,两地的旅游资源都需要扶持开发,如果集中到一点就不利于另一点的开发经营。县财政可以补贴苏基地方的名胜古迹的文旅开发,而小山本地充足的财政收入也可以支持本地的旅游项目,这样也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