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战复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等于绥靖或者小国的小确幸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其实之前看的那本时殷弘的书里提出的论点最终也没有很有力的扣题,因为最后一单元越战的部分写得很潦草,主要是堆砌越战的一些史实,尤其是最后写的内容,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他自己的结论,那就是使用武力会导致战略螺旋的不断攀升,乃至最终无解。其实我觉得这个观点在他写《老毛奇到施里芬:从军事大师到技术专家的蜕化》这一章里就说得很明白了,这种战略螺旋主要是针对小国弱国,或者在一场修昔底德式竞争中较劣势一方的,对于强者一派根本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便说针对美国,也不应该把越战的视角对准美越,而是美苏。

总的来说,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论调是支撑时殷弘全书的骨架,而柯林斯嘉里的审慎政治学是时氏分析战争与战略的核心工具,但是在越战这一部分的分析中几乎没什么用处。因为越战总体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是越盟斗争阶段,第二是北越人民军南下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阶段?答案很简单,游击队和南方组织,也就是越盟损失惨重,在几次自杀式突击和西贡当局的后续迫害活动中几乎全军覆灭,第一是攻击大中城市和机场等军事设施,损失了四五万人,这里大部分是干部和游击队骨干,第二是西贡当局在美国支持下开展的“凤凰行动”,这一白色恐怖活动中又有三万多人被枪杀。同时美国帮助西贡拟定的中心村战略,使得土改大范围推行,而且在维完成土改的村落建立民兵组织,对抗游击队,这是釜底抽薪的招数。

到70年代,在整个南方活动的十余万抵抗组织成员中,有8万多人是北越正规军渗透进去的,单靠南方局和越盟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斗争了。这些人同样发动了几次自杀式冲锋,当然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只有最北部的广宁省一度在北越方面支持下被抵抗组织夺取,之后美国人大规模轰炸这里,再次被夺回。其实这个时候河内是近乎绝望的,因为无论是前期较为有效的有机军事斗争,还是以打促谈的自杀式军事冲锋(政治动员)都对美国在南越的新策略给抵制下来,而且从土改开始,南越的农民已经不那么讨厌西贡当局了,相反,游击队为了生存和窘迫的财政条件,还要从已分得土地的农民手中拿走大量赋税,最后什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必然是游击战争的基础都遭到根本性削弱了。

我们一直强调,韩战和越战本质上是一样的,那就是拿下sino,从南方遏制苏联,并以此为基地取得美苏竞争中更大的优势。军事上虽然可以赢,但是成本实在太高昂,完全平定一个南越就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还是太耗费精力了,搞下北越,乃至进军sino,会花更多时间。60-70年代正值中东战争最胶着的时刻,美国取代英国在波斯湾的石油霸权,而苏联也在拼命用堵死中东重要海口(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手段威胁西欧进口石油的通道,反过来必须进口苏联的石油,这是苏联上钩的好时机。

虽然苏联在中东没能帮助埃及叙利亚击败以色列,但是他对于自己的颜面还是很看重的,而且埃及很快就要变成弃子了——西奈半岛没收复,运河就不安全了,埃及害怕失去苏联后援而内部的“外贸(援)伊克塔”被摧毁,政治生态平衡失调,埃及很容易在苏联抛弃自己之前先行割袍断义,抱美国大腿,取得一个比较有面子也有行情的卖价,从美国那里获得更多好处,至少美国不会支持以色列完全拿下运河了。

苏联虽然暂时获得了和西欧开展大规模贸易圈的权益,部分的实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目标,但是中东战争输了总归听上去不好听,苏联以为自己赢了里子输了面子,其实自己已经被黄雀在后了,美国借助西欧的国际市场间接控制了苏联命脉,要让鱼上钩,咬钩要得更深,这时就需要给她一点“鼓励”,那就是越南战争的交换。美国其实已经在南越站稳脚跟了,但是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南越那巴掌大点的地方,而是北进sino。苏联在与西欧贸易对接问题上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也就意味着苏联的势力会进一步增强,这无疑会威胁到与苏联交恶为时已久的sino。sino至少也要找到外部的交换圈,为内部工业化提供一定的充裕资金流。所以也愿意和西方有所接触。所以美国在越战战场上打了十多年没实现的目标,在中苏交恶并故意在石油进口上给苏联放水的操作下轻松实现了,因为sino现在需要外部支持以对抗失衡的对苏博弈局面。

1972年就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美国的计策被事实确认奏效了。其实这一时期两头卖好的就是美国,一方面用西欧给苏联吃毒苹果,莫斯科吃了还说好;另一方面,苏联变壮实了又倒逼sino与美国接触,实现关系正常化,乃至在1988年前为自己对抗苏联提供心照不宣的帮助。在苏联上钩、sino帮助自己抗苏的情况下,越南战争这张军事牌就没什么用处了。既然联络sino的价值没有了,而自己对俄国钓鱼执法也实现了,美国作为交换,给苏联卖点面子,让他认为自己在越南的援助胜利了,也未尝不可,这可以让莫斯科陷入自我强盛的错觉陷阱中陷得更深。

同时sino也会认为自己是胜利者,那么苏联和sino就不可避免的会为越南的主导权发生矛盾。鉴于sino的实力,sino赢得主导权的概率很小,所以这必然会加剧sino的孤立,孤立加剧就会引发他对美国更大的依赖,这样就更有利于美国对苏金融狙击。同时,sino日后在越开战,也会同时消耗分散两者的实力和精力,对于美国渔翁得利有利无害。

南越是以一个无价值或者低价值的交易品被牺牲出去的,而且能够起到二桃杀三士的效果,所以美国乐意把自己曾经耗资300多亿美元打下的“小江山”送给北越。如果说因为某种原因,苏联愿意牺牲自己在远东的一部分地缘利益给sino,阻拦了sino与美国合作,美国就不会抛弃南越,继续北推,最终拿下河内。所以,决定美国是否留下来继续援助南越的,是美国自己的战略选择,而非北越做出的任何军事政治努力。因为在大象的实力面前,蝼蚁的努力等于一粒尘埃。只有大象决定去南边了,北边路上的蚂蚁才不会被踩死。但是,蚂蚁能够影响大象的行踪吗?如果它依靠别的狼虎豹来牵制、引诱大象改变方向,这究竟靠的是他自己的能力,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寄人篱下呢?

答案当然是很残酷的,那就是不能影响,除非他把自己和狼虎豹绑到一起,如果这个中等体型的野兽能够不被大象碾压,灵活闪避,那么蚂蚁也有很大概率不被碾压致死。不提升自己的内在实力,单纯依靠这种寄人篱下也是很危险的,特别是依靠这种外部因素确定自己的大方向,苏联一解体,越南就尴尬了,没有援助了,还两山轮战,轮个头啊。所以对于小国来说,光有柯林斯嘉里的那种“政治上的审慎”是没有用的,说好听点叫你审慎,说难听点直接点就是学习英国在间战时期的绥靖罢了。北越的生死其实就在大三角博弈的一念间,能够收复南方完全是赌博赚的赌资,是侥幸罢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这句话在马学书上都出现过,再多的我也不解释了。

那么时氏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最高经验是什么呢?其实与其说是提醒小国或者弱势的一方审慎选择战争,不如说是告诉大国,其实不非得一直对小国直接上手打,可以用一些政治手段实现比军事手段花钱更少的目标;其次,大国与大国之间争斗的时候,要考虑到克劳塞维茨战争螺旋,这一点对于大国的实力有更多的损耗,尽量通过摧毁对手的后备竞争资源的非战争方法实现自己遏制对手的目标,当然,表面上要表现出柯林斯嘉里的那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那样。

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呢?其实之前说的也很多了,那就是大国有可学也有不能学的,这种彬彬有礼完全是赔本赚吆喝,只是显得你特别有礼貌,除此之外你就干吃亏,没有任何益处;但是大国也要明白,诉诸武力竞争螺旋容易演变成一战中的那种消极竞赛,把竞争的重心放回到经济发展上来,这才是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