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克松与美苏“缓和”的真相:小国更加容易挨打,核战更容易发生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尼克松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发生了好几重变化。主要包括把打赢“2.5场战争”降格为“1.5场战争”,核武器不再要求“优势”,而是力求“充足”。你说这和越战没关,那肯定是扯 淡。但是如果过分夸大,也是不对的。因为越南在这个过程中也被折腾熟了,那根本不是大胜,而是苏联核力量趁美国常规军力烧钱时赶上来了,这个核平衡带来的美国欧洲方向的相对优势丧失,才是美国停止侵越战争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无论越战还是韩战,根本目的都是剑指Sino,都联合公告、联H抗苏了,那我打你还有什么用,目的先于手段实现了,那手段就可以不要了,舍本逐末只会浪费钱,越南是在这个国际关系权衡“比较优势”中的弃儿罢了,而非作为对等的棋手获胜了。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醒。表个态是最容易的,谁都知道美国是敌人,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家伙是敌人就极尽所能为贬低而贬低,那样我们不如直接写一篇大骂华盛顿的檄文就得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图痛快,只有能认识实质、解决办法,才能遏制和打击敌人。

美国的战争目标下降,核武器筹码下降,主要就是美苏军事争霸的影响。我为什么在这里特别加上军事这样一个限定词呢?因为从综合国力看,苏联尚不具备和头号帝国主义列强争霸的实力。而且争霸的实质不是真的要付诸实施(军事上做的一系列设计都是兜底用的,万不得已不会选择使之发挥作用的情况),而是筹码加注,论武器的技术和使用方法,这些政府官员哪有军方参谋和科研人员熟稔?他们谈判的时候是谈筹码,而不是直接讨论这些武器的远程打击与大规模杀伤力,如果谈这些,直接让双方国防部的高层谈就行。谈筹码,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和最早的构想。就像天平,他们是加码和降压的。冷战本身就是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抗,特别是美国想要使苏联屈服的倾向,这一点上,杜鲁门放弃了罗斯福软化诱捕苏联的方法,而是选择直接强拿东欧断掉俄国交换圈的威逼。

越南战争是杜鲁门方法失败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冷战在“缓和”的气氛下逐步恢复到诱捕思路上。美国有没有走弯路的地方?有,但是冷战的结果会改变吗?不会,因为即便是富兰克林思路,最后也会达到1980年代中后期的状态,只不过冷战的时间会缩短,武器发展的程度、核武螺旋的加码会减少。“罗斯福方法”和“杜鲁门方法”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后者更强调武力冒险和军事变现,而前者是笑面虎,杀人不见血。但是这个过程是纯粹无意义的吗?我认为不是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强调的“军工复合体”得到了加强。这种产业的维系和发展与高赤字政策密切相关。即便到了所谓新自由主义的里根时代,这种军工复合体仍然得到高额军费开支的强有力供养。

实际上很难说美苏的核平衡对于降低世界核威胁有什么实质帮助,因为当时商谈的结果也不甚积极,双发给自己都设置了很高的核武发展上限,这就等于没限制一样,而且越战给美国更多的启示,似乎不单单是罗斯福方法的有效性,还有核战比常规战争更有效的体会。常规战争会损害核战争的军备竞赛潜力,就和我们在1月份左右听闻的那份所谓几大国关于不能有核战争的联合声明一样,说难听点,那根本就是“鳄鱼的眼泪”,是不可能直接实现的,不然为什么几大国不主动裁汰自己的核武器呢?说明这种默契只是核大国之间不互相丢核弹,而不是对所有国家都不使用。换言之,核战争或者对小国的战争可能性进一步上升了。美苏缓和的结果其实也差不多,因为在缓和后不久,苏联就发动了对阿富汗的突袭(1979);而美国则在1983年入侵了格林纳达,不久又入侵了巴拿马(1989)、发起海湾战争(1991),这些都是美苏“缓和”后双方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大国之间的争斗如何,一旦没有原则性解决问题,却能实现一定程度缓和的,最后的结果都是拿更多的小国开刀。当然,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为了解决文武之间力量失衡的矛盾,但是不管怎么说,小国被牺牲的概率更大了。核宣言发布后不到两个月,乌克兰就出事了。而历史上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英德在19世纪末化解矛盾的时候有两个国家遭殃了,一个是在东非拥有殖民地的阿曼,另一个是在黑非洲拥有好几块殖民地的葡萄牙,英国甚至想把葡萄牙的殖民地和德国平分了,桑给巴尔就是从被分裂的阿曼苏丹国身上割下来的肉,德国用岛还岛,把德属东非也就是坦桑尼亚海岸线上的桑给巴尔岛让给了英国。英法在拿破仑战争中间几次休战中把荷兰的殖民地私相授受,而阿姆斯特丹毫无办法,只能任人宰割。英俄签订1907年协定的时候,明确了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划分,这同样是以小国弱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斯北部和南部分别为沙俄和英国控制。

“缓和”之后的美苏,对待小国其实都更残酷、更严厉。虽然演员里根发表了“邪恶帝国”的演说,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像是老陈醋味的屁。实际政策工具反而是罗斯福方法,只不过从杜鲁门方法开始形成的巨大的军工复合体,成为了一种遗留下来的大规模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声音还不小,有自己强大的院外集团,议员中也有不少是他们的喉舌,所以这种力量是难以消失的。因此,里根执行的政策, 实际上是一套杜鲁门化了的罗斯福方法,战略筹码对抗的螺旋是一种“历史性因素”,是难以祛除的,所以也不可能摆脱。除了上一段所说的那种矛盾缓冲牺牲小国的因素外,这些军工复合体的存在、“历史性因素”也导致了这种动武带来的“良好收益”冲动。

简单来说,越战并没有彻底消灭大国打常规战争的热情,只不过他们力求更依靠火力覆盖和战场绝对优势的夺取迅速结束战争,像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没有超过两个月的。而且不排除使用一些亚核武器进行攻击,比如化学武器等,甚至开始布局生化武器开路的新型常规战争。冷战后核武器对抗的烈度其实并没有下降,反而是围绕着小国拥核展开了一系列的国际议题,比如朝核、伊核问题等,以色列在冷战后期乃至21世纪初,对的中东地区的伊拉克重水反应堆、叙利亚东北部核设施等都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以削弱或者清除对手或潜在对手的核能力为核心的常规战争是核心,在此基础上,核威力才能实际发挥作用。

所以这种针对核能力的常规战争,实际上是为己方发动核战争而采取的铺垫。核战争的威胁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扩大了。只不过直接打击的对象成了小国。对于尼克松所谓的1.5场战争,我倒不认为是字面意思,同时打一场半战争,而是在打一场战争的同时拥有预置在另一潜在冲突前沿的战争资源准备,而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还是闪电战,只不过武器要比二战时期先进得多。这种预置能力的布设,我认为可能包括一系列信息和火力预置,速度则是战时迅速调度这些预置战力的要求。

包括持续性病毒、长期巡弋于假想敌海岸线附近的无人潜航器、反潜机、侦察机进行布置。持续性病毒甚至可以说是关键,特别是对一些中等或高等核能力大国来说,瘫痪他们的核设施很不容易,只有在作战前夕在基地附近形成一个病毒的“火力覆盖”,才能形成有效瘫痪。这种瘫痪不仅是生物性的,而且包括指令系统的,也就是电子性的,对于指挥系统的人和机器都造成杀伤。对于海基核力量,只要瘫痪了其中继基站等定位设施,其基本运作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在大国周边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预置基地,其实这已经在实现的过程中,在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外高加索三国,印支三国、南海周边国家、缅甸与韩国等地都有美国相关的基地,某些武器也出笼实验过,懂的都懂。这种预置很可能是长期性的,而且同时包括网络攻击,也就是藉由互联网等指挥系统侵入雷达网等知乎基干、枢纽的电子攻击,另外还有最直接最粗暴的大功率电子干扰;第三,也是我们没提到的,就是人脉的建构,在一系列军政指挥体系内埋设下腐败等因素构成的指挥网,在战时发挥作用破坏攻击的有效性,特别是核攻击系统。最后一步就是动用常规力量或者核力量洗地,把残余的核反击能力报销掉。

对于无核国家,直接动用常规饱和攻击就可以,一旦发现不行了,那就对少数关键设施实施有限、轻量化的核打击,以彻底断绝当地力量的反抗意志。冷战时期之所以没有在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主要原因就是两极格局,在苏联解体后,实际上使用核武器的门槛下降了,这也是美国公开研制可控、可变当量核弹B61-12的原因,因为他认为没人可以制止他了。美国这么做很显然是为了把核武器实用化,而不是像冷战时期束手束脚的作为一种谈判筹码,而几乎不能实用。1945年到1991年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言,是一个“极端的年代”(霍布斯鲍姆的原著把1914到1991年都称为极端的年代)。对于美国来说也是这样,因为在广岛能随便用的核弹,后来几十年都不能随便用了,而且还要为了抵消苏联核能力厄尔花费很多攻击之外的开支,这让白宫十分恼怒。现在美国自己退出反导条约,大搞反导系统,同时把核武器打造得更加轻量化,就是为了更好的直接使用核武器创造条件。

退出中导条约则是另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全面恢复核优势实行核讹诈的思潮的抬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