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草容生 2022-07-05 发布于重庆

晚明三大案,以“移宫案”最为无聊,因为此案所有过程记录详实,似乎并无可细推之处。说白了,就是一群大臣如何斗光宗遗孀李选侍的故事。那为什么如此清晰的事情,却被列为疑案,在大明末年经常被反复提出来?

原因有两个。其一,“移宫案”成为了党争的工具;其二,“移宫案”所谓的脉络清晰,经不起推敲。而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东林党人一次打着尊君护国旗号的政变。

文章图片1

故宫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在乾清宫驾崩。神宗最后的日子里,陪着他的是郑贵妃。神宗的遗言里,要求皇长子朱常洛封郑贵妃为神宗皇后,只是一直被朝臣拖着没办。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后,有十天时间是住在慈庆宫(东宫)里的,因为郑贵妃还待在乾清宫。大臣们就对郑家施压,郑贵妃识趣地走人了。光宗就带着李选侍和16岁的儿子朱由校搬进了乾清宫。

光宗后来病倒给大臣托孤,又提到了封郑贵妃为太后,封李选侍为皇后的事。但又被大臣糊弄过去了。九月初一,光宗驾崩,在位仅仅一个月。大臣们要迎立皇长子朱由校为新君,遭到李选侍阻拦。李选侍要求先确定自己光宗皇后的身份,并且和郑贵妃结盟。

文章图片2

明神宗朱翊钧 像

后在司礼监太监王安的帮助下,大臣们成功抢出了朱由校,并安置在慈庆宫。按照祖制,新君继位必须在乾清宫举行典礼,且在之前就要入住乾清宫。接着便开始各种上疏来恶心李选侍。李选侍顶不住大臣压力,遂搬离乾清宫。于是朱由校登基继位,即明熹宗,改年天启。

以上差不多就是“移宫案”的大概过程。是不是很无聊?无聊是因为你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有所谓的善恶立场。这个故事说白了,就是文官集团写给我们的,自然地,大臣们是正义的一方,因为他们反对李选侍“挟太子而令群臣”,救出了皇长子朱由校,并且逼迫李选侍离开乾清宫,保证了朱由校的顺利登基。

但这个故事的疑点太多了。

文章图片3

李选侍 像

第一,东林党人动机不纯。

当时光宗驾崩后,要去乾清宫哭丧的几个大臣有13个人。他们是内阁阁臣,六部堂官,言官御史。这13个人中,两个内阁阁臣,一个吏部尚书,一个礼部尚书,几个言官,都是明面上的东林党人。

其中杨涟和左光斗尤为突出,在与李选侍抢夺朱由校和逼迫李选侍离宫上,可谓功勋卓著。但我们又需要看到,这场“移宫案”中,最后最大的受益方,也是东林党人。

光宗在位时,东林党已经开始受到重用,但这个重用与天启初年时相比,则要小巫见大巫了。

文章图片4

东林书院 牌坊

天启初年的时候,出现了所谓“众正盈朝”的局面,说的就是东林党控制了朝局。而那个太监王安,在光宗出阁读书之后,就是光宗的侍读。因为万历年间东林党人是坚决拥护光宗做太子的,所以王安和东林党人是有传统的革命友谊。

在天启初年,外朝基本上是东林党人的天下,而内廷就是王安说了算,特别是当时王安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身份,在君主年幼时几乎可以代为“批红”(皇帝决策权)。

一内一外的配合,东林党几乎掌握了朝堂的最高话语权。

第二,李选侍不一定非得搬离乾清宫。

的确有祖制,新君登基大典需用到乾清宫,新君也确实要提前入住乾清宫。但光宗登基的时候,当时就是住在慈庆宫的。明代很多祖制,其实到了晚明时期,已经没什么人遵循了,神宗就是一个坏规矩的惯犯。

文章图片5

乾清宫

再者,朱由校当时已经没了嫡母和生母,且李选侍是被光宗点名照顾过朱由校的。所以李选侍有“庶母”的身份属性。

16岁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好是大婚的年纪。在大婚之前和母亲住在一个宫殿里,又不是没有先例。万历年间的李太后,就是在神宗大婚之后才搬离乾清宫的。包括后来的内阁首辅方从哲也认为,李选侍晚些时候离开乾清宫,也并无不可。

但东林党人坚持李选侍必须要离开乾清宫,且不能和朱由校有接触。并且搬出了唐代武则天的例子,说李选侍想要干预朝臣,勾引朱由校。我觉得你说李选侍想垂帘听政,我也认了,但动不动就扣上有悖人伦的帽子,这个其实挺过分的。要知道当时李选侍照顾朱由校,也有两年的时间了。

文章图片6

明熹宗朱由校 像

第三,李选侍选择郑贵妃结盟没有理由。

不要看万历年间“国本之争”闹得沸沸扬扬,郑贵妃也为了自己儿子能成为太子操碎了心,但是郑贵妃对朝局的影响真的有限。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有一次神宗决定宦官的任用,郑贵妃对一个人选附和了几句,便遭到了神宗的严厉斥责,而那个宦官也被贬到了南京。光宗最后在万历年能成为太子,说白了还是神宗没打算动他。

万历年间尚且如此,光宗做了皇帝时,郑贵妃没了丈夫,儿子远在外地就藩,她能有什么影响力?就凭她是皇贵妃的身份?你看大臣敷衍她做皇后时的漫不经心,再看大臣们去郑贵妃外甥家嚣张的恐吓,说实话李选侍选择郑贵妃真的是瞎了眼。

文章图片7

明代仕女图

我们别忘了,如果没有李选侍要做皇后这件事,李选侍应该和王安一样,与东林党人是有先天的友谊基础的。如果我是李选侍,我一眼就能明白能不能当皇后,完全取决于王安和东林党人。我为什么不和他们好好说话而要把朱由校藏起来,激化矛盾?

第四,驱逐李选侍就是断了新君的后路。

李选侍想要的皇后之位,其实是有法理依据的——光宗允诺。这点当时光宗托孤时,在场的人都听得真真的。那为什么大臣们对这件事反应如此激烈,甚至连一个口头性的敷衍都不愿意给?而且一定要在新君继位之前赶走李选侍?

为了断朱由校的后路。

文章图片8

明光宗朱常洛 像

自古以来,皇帝与大臣斗,用的无非是三种套路:挑拨大臣与大臣斗,让太监与大臣斗,让外戚与大臣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大臣与大臣,东林党占优;太监与大臣,王安几乎算是半个东林党人了;那么只剩下外戚的可能性。

外戚有两种来源:太后和皇后。朱由校还没大婚,所以外戚只可能来自于先帝的后妃。如果有朋友说明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戚问题,这个我也承认,但外戚的本质是什么?外戚的本质是后妃的影响力。

明朝太后影响朝局的例子就多了。张太后扶持英宗登基,孙太后参与“夺门之变”,李太后重用张居正等。

文章图片9

英宗祖母 张太皇太后 像

而像朱由校这样没有生母,没有嫡母,父亲这连一个高阶的妃嫔都没有的情况,更是第一次出现。李选侍这个时候想要晋阶光宗皇后,那不是妥妥给大臣们找不自在吗。所以大臣们要把这个潜在的危险也给排除了,还要赶在朱由校当了皇帝明白过来之前动手。

第五,李选侍其实是讲理的一方。

我的观点是,比起大臣们的用心险恶,反而是李选侍是最讲道理的那个。其实如果你仔细看了过程,你会发现动粗的一方其实是大臣们,李选侍一方反而十分克制。

比如史书说大臣们要去哭丧,遭到了李选侍心腹太监们的阻挠。其实这点就很可疑。这群大臣,年纪最轻的杨涟都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如果宫中太监真的不让他们进,他们能闯宫成功?同样的道理,在抢出朱由校之后,史书说李选侍派人去追,追截的人居然能被杨涟等人喝退?

文章图片10

明代官员

明代禁宫是有太监军的。就算当时出动的不是武装人员而是一般的小黄门,但对付一群平均年龄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总绰绰有余吧。李选侍到底有没有阻挠过大臣们?我们可以自己想想。即便真的有,宦官们还能被喝退,那这群宦官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得多高啊?

其实李选侍完全可以不理会大臣们,继续住在乾清宫,因为大臣们根本拿她没办法。身为先帝遗孀,试问有几个人敢对李选侍采取强制手段?而东林党人用的办法,就是从舆论上对李选侍进行各种打压,最大程度能做的,也就是到乾清宫前和李选侍死磕,说什么要是你不离开我们就不走之类的没营养的口头警告。

李选侍最后选择离开,反而恰恰说明了她讲理。因为大臣们说的实在太难听了,连勾引新君这种话都说出来了。要是有一个成年皇帝在,大明哪个臣子敢说出这种话?这妥妥地给皇室抹黑啊。

文章图片11

龙椅

第六,从后续发展看此案远不如表明简单。

李选侍被驱逐之后,朱由校在大臣的拥戴下登基了,但接下来的事情却非常耐人寻味。

内阁首辅兼浙党领袖方从哲因弹劾致仕回乡;朱由校对大臣们说自己和母亲王氏以前在东宫时就经常受李选侍的欺负(此事与崇祯所回忆的有出入);然后宫里传出李选侍带着年幼的女儿要自尽的传闻;接着魏忠贤横空出世,王安,刘一璟,韩爌,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倒台;李选侍最后还被升为了太康妃;朱由校和后来的崇祯的对李选侍的女儿一直照顾有加......

如果说“移宫案”有疑点,我倒是觉得这些才是最大的疑点。而真相如何,我确实无法获知。

文章图片12

故宫一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论是李选侍还是大臣,不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说白了都是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移宫案”中,东林党无疑是最后的赢家,也的确没有枉费他们费了如此多的心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政变。

只是“移宫案”发生时,大明的禁宫内还停留着三具灵柩,神宗的,光宗的,神宗王皇后的。不知道这些离世的先人们,看着一群人在自家后院里如此纷争,若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万历四十八年,大明王朝接连更迭的三位君主。此时,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已近五年,萨尔浒之战明军将士的遗骸也已落灰一年。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