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旦,是展望日,也是怀旧日!“经典”是与时间拔河的胜出者,想起了2003年的那道高考经典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写在前面的话

        2003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话题,曾引起了我极浓的评论兴趣,于是写下了一篇文章——《情感的悖论与2003高考作文的立意“半径”》,此文的第二部分发表于《阅读与鉴赏》杂志。之后我又写成了一篇“拟高考考场作文"——《感情的悖论》,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虽是旧文,但老魏觉得它是一道“经典”的高考作文题,今天用来作为平时的作文训练题仍有其价值。

        因此,2022年新年的第一次作文训练(元月中旬),准备采用此题。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感情的悖论与2003高考作文的立意“半径”

魏建宽 

一、 悖论的定义与感情悖论

悖论,哲学家康德称之为“二律背反”。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悖论”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两个矛盾的命题,一为正题,一为反题。其特征是两个命题都是能够证明的。”

形式逻辑学中的悖论,其实就是对矛盾律的背离。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是这样表述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命题不能同时是真的,即必有一个是假的。其公式是A不是非A。如“我是中国人”(A)与“我不是中国人”(非A),这两个命题就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都是真命题,必定有一个是假的。而悖论中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却恰恰都能成为真的,这就违背了矛盾律,形成了悖论。

英国哲学家斯蒂芬·里德曾这样谈论人尤其是哲学家与悖论的关系:“悖论既是哲学家的惑人之物,又是他们的迷恋之物;悖论吸引人与哲学家就像光吸引飞蛾一样。

也许正是悖论的这种挡不住的魅力,将今年的高考命题者也吸引住了。他们拟出的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实就蕴含着一个极具思辩色彩的悖论——感情的悖论。

且看我这样表述这个话题中蕴含着的感情悖论。

正题——人是感情的动物(A);反题——人不应该是感情的动物(非A),人是理智的动物或应该是理智的动物。A与非A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却都是能够成立的,因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悖论。以今年的作文话题作具体的分析,则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人是感情动物,因而人的感情亲疏性会影响到人对事物的认知;人又不是情感的动物,而应该是理智的动物,因而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知事物。

下面以韩非子的遭遇为例来阐述情感悖论。

《史记》记载,韩非子身为韩国的贵族公子,与李斯一同师出荀况的门下。他数次上书韩国的君王,阐明以法家思想治理韩国的重要性,每次上书,却都如同石沉大海。他满腔的忠愤,于是郁结成了《说难》《孤愤》《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文章。《智子疑邻》即是出自于《说难》中的一则寓言,意在表白“天意高难测”、与君王相知相处的艰难。

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韩非子的著作在诸侯各国却是不胫而走。秦王嬴政读到了《孤愤》、《五蠹》,激赏至极,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当他从身边的李斯口中知道作者是韩非子时,竟不惜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迫使韩王派韩非子为使节出使秦国。但韩非子到了秦国的遭遇又如何呢?尽管秦王十分欣赏韩非子的才华,但并没有起用他。李斯出于嫉妒,摸准了秦王的心理,趁机向秦王进谄言: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公子。现在大王您正要统一包括韩国在内的天下诸侯各国,韩非子最终还是要背叛您的啊,这是人之常情啊!现在您既然不打算任用韩非子,如果以后又将他放回韩国,岂不是养虎为患吗?还不如找一个借口,将他诛杀。秦王应允,一碗毒酒就这样送到了韩非子的唇边。临死前,韩非子还天真地想面见秦王,得到的却是拒绝。韩非子死后,秦王随即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嬴政是一位“求贤若渴”(至少表现在对待韩非子上)的君王,这份感情驱使他为了一位旷世之才竟然发动一场战争,此情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成为千古美谈。可同样还是感情影响了他对韩非子的态度,他之所以听信了李斯的谄言,正是他认为韩非子在恩义与祖国的二难选择上,韩非子将来必然会因为情感选择后者,也就是说必然会背叛他。秦王之所以诛杀韩非子,也是站在狭隘的秦国利益的立场上来作出决定和取舍的。显然,秦王是从情感的亲疏层面,即国家的亲疏上来作出取舍的。因此我们说,人是一个感情的动物。

综上所述,“感情悖论”中的正题“人是感情动物”,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判断,是一个真命题。同时,“人不是感情的动物,人是一个理智的动物”这个情感悖论中的反题,作为价值命题也是成立的。

所谓价值命题中的“价值”,就是指人“应该期待”和所“应该具有”的价值。作为一个感情动物的人,嬴政为自己的利益诛杀韩非子人们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人,人们又希望能制止像秦王这样的非理性之举。也就是说,要尊重作为一个使节的韩非子本人及他所代表的韩国的尊严。这就是一个人们所认为应该期待和应该具有的价值准则。

如果韩非子活在今天,他就不太可能被诛杀。凭着他是韩国派往秦国的“外交大使”的身份,他享有“外交豁免权”。秦王纵有虎狼之心,最多也只能是将韩非子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将他驱逐出境。今天国际法中的这种外交豁免权的规范正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理性的人对情感的人的胜利,也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的一种体现。从历史上秦王毒杀韩非子到今日“外交豁免权”的被广泛尊重,恰恰说明了人不仅是情感的动物,而应该是或能够是理智的动物。

由此可见,感情悖论的正题与反题各自从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分析,都是能够成立的,都是真命题,因而我们将之视为悖论是成立的。

          二、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的立意“半径”

感情悖论中的正题“人是感情动物”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判断,而反题“人不是感情的动物,而应该是理智的动物”则是一个价值判断。这一均能成立的矛盾命题的存在,恰好形成了考生作文立意的“半径”,即给定了作文的立意范围。

由于“人是感情动物”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判断,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肯定人是情感的动物。因而韩非子寓言中的宋人“智子疑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这种宋人式的思维和情感是人所共有的。

同时,“人不是感情的动物,而应该是理智的动物”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又要求人认知事物的时候,必须以理性克服感情,才能正确地认知事物。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尔会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整个宇宙。”

基于上面的立论,我们再来讨论高考作文材料中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能十分明确地界定这一作文话题的“立意半径”。

一、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主体,不仅仅是单个的人,而应该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作文题的说明性文字中,有“我们”、“类似的故事”、“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等词语加以明确提示。

二、“感情亲疏”的界定不必局限于韩非子的寓言中的所指的血缘关系与邻里之间的亲疏,还可以是集体间的、年龄间的、性别间的、种族间的、民族间的、肤色间的、地域间的、信仰间的、宗教间的、文化间的、国家间的、阶层间的、出身门弟间(老魏说明:这里我没有刻意去遵守“并列概念”之间不能交叉的规则)的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亲疏”。

三、围绕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构思立意,其重心最后必须落到“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两者的关系上。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文体,这都是立意的重心所在。“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用前文所论及的“情感悖论”来阐述,可表述为:人是感情动物,感情的亲疏必然会影响到人对事物的认知;人又应该是理智的动物,人的尊严就体现人能在肯定自身是情感动物的基础上,能运用理性尽可能的去达到或接近对事物的客观而正确的认知。

四、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有冲突,这正是能形成“情感悖论”的原因。但是这个悖论又是人所不能容忍的,因而如何解决这个悖论也是话题中的题中的应有之义,因而也是立意中必须注重的。

为此,我请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他说:情与知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只是冲突,还有相成的一面。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

周国平先生首先肯定了“情会蒙蔽知”,这一点我在以上的“情感悖论”的文字中已作了充分的论述。“情也会启迪知”,于我来说,倒是如醍醐灌顶,由此我想到了 二战后的德国总理跪拜在亡灵前忏悔的史实。

德国总理之所以能为死难的犹太人跪拜,除了理智之外,与犹太人纪念馆展出的那触目惊心的史实对他的心灵的及情感的撞击也不无关系。日本的某些二战老兵选择“终战纪念日”(815日,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日本战败投降日)参拜靖国神社、列队游行,也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一个日子,能从情感上更深地强化大和民族中那份“精忠报国”的情结。当然日本老兵的“情感启迪知”中的“启迪”只能是加引号的,是全世界和平爱好者所唾弃的。

因此,要解决情感悖论,运用理性是必须的。同时在如何运用理性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使感情为我们人类的理性服务,若能如此,还能有助于我们人类正确地认知事物。

显然,周国平先生的“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中的“启迪”,也是以“人应该和能够成为理性的动物”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个有着世仇的家族,在一对年轻恋人的死亡悲剧的情感撞击下能认识到自己的狭隘,达到和解。假如人不具有理性,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又有何作用?鲁迅所说的“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有何审美和认知价值?

最后,我要说的是,周国平先生的“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的认知,不是一般人的认知水平所能到达的。考生如果能从这一点开掘立意,就属于“立意新颖、深刻”了,作文也就能更深地拓展开自己的“立意半径”,作文也就能更加别开生面、与众不同了。                       

2003年612日完成初稿;2003年630日根据周国平先生的指导作了修改。

附1:周国平先生对我论文的评语及对高考题的评价。

建宽:

     作文题(今年高考)不错,的确有思辨性,发挥空间也大。你的文章看了,挺好,抓住了题旨。情与知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只是冲突,还有相成的一面。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不过,写文章无法面面俱到。 

周国平

03—6—14 15:58

附2:老魏的“拟高考考场作文”

情感的悖论

魏建宽

法兰西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他孕育诞生了卢梭、伏尔泰、雨果、巴尔扎克等数不胜数的伟人。但一个波兰女子——居里夫人在加入法国籍并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之后,却仍被法兰西科学院拒之门外。居里夫人虽无意于功名,但在彭加勒、李普曼和佩兰等法国著名科学家的好意劝告下,她还是按法兰西科学院的规定程序,登门拜访了当时在任的每一位院士。遗憾的是在最后的竞选表决投票中,许多院士却没有为居里夫人投下赞同票。如果要问其中的原委,很简单。院士阿玛伽说:“无论是哪一位女人,哪怕是居里夫人,都绝不能进入科学的圣殿——科学院!”有的院士竟然还认为居里夫人如果不是嫁给了法国的居里,她决不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当时的法国媒体中甚至还赫然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她在姓居里前姓什么?姓斯可罗多夫斯基,多么古怪的姓!也许她的波兰祖先中有犹太人的血统吧?这些人入侵了我们的法国!”

多么触目惊心啊!这就是男权主义者的偏见!这就是法兰西狭隘的民族偏见!这就是令人不可思议的非理智因素——情感因素形成的偏见!

美国自我标榜自己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国度,但就是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黑人曾一度被剥夺选举权,甚至荒谬到了严禁黑人与白人同乘一辆马车、同一张餐桌进餐的地步。马丁·路德·金一辈子奔走呼号,他的唯一的梦想,就是希望和自己有着同一种肤色的黑人能赢得与白人一样的平等与尊严。结果呢?还是倒在极端种族歧视者的枪口之下。

应该承认,每一个人都是感情动物。自从他降生于这个世界,他的身上就被“偶然之神”烙上了种族、门第、性别、肤色、民族、国籍、时代的鲜明印记,再加上后天的教育、文化、宗教信仰、职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就不可能完全超越这些因素去观照认知他身边的世界。因而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特定的角度认知事物、处理事物就必然会伴随着个人的感情的好恶,从而影响他对事物的认知。

于是民族、国家、性别的因素便“发酵”了出法国人对波兰女子玛丽居里杰出成就的傲慢与偏见;于是种族的岐视便酿成了无数出“马丁·路德·金”式的悲剧;于是时至今日巴以两方仍不能平静地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于是伊拉克的许多反美民众仍然不时地以仇恨的子弹射向美国占领军的胸膛。

难道人类就甘心自己等同于感情动物?成为狭隘、偏见、自私、虚荣的动物?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的所有尊严都来源于他会思想且拥有理智和理性。”从这一角度上看,人成为理性的动物便又成了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由此看来,一方面人是感情的动物,这构成了一个事实判断,谁如果否定它就意味着谁在说谎。居里夫人之所以将她发现的元素“钋”命名为钋,用的就是当时正受俄罗斯蹂躏的祖国“波兰”一词的字母谐音。我们可以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国籍。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居里夫人可以放弃镭的专利申请,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世界,但割不断的却是对祖国赤子情怀。

另一方面,人又不应该仅仅是感情动物,人应该超越自己的感情,人应该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动物,于是这又构成了一个价值判断。人是感情动物,人又不应该是感情动物而应该是理性动物,便构成了一对均能成立的矛盾命题,哲学家将这称为“悖论”。

那么人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呢?谁也无法彻底解决,因为人是感情动物是一个事实。不过人类也不必为此悲哀,人毕竟一直在为拥有自己的尊严——理性而努力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整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地消解这个悖论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超越自己作为一个感情动物的历史。

时间是一位最好的老师,法国人在应该如何对待居里夫人这位伟大女性的选择中,最后还是放弃了情感的因素,坚定地选择了理性。在居里夫人辞世之后,他们将居里夫人的灵柩迁至先贤祠。先贤祠,那是法国的孔庙啊!那里安放着法国思想之父伏尔泰、民主之父卢梭等人的灵魂。将居里夫人的灵魂与他们安放在一起供法国和世界人民世代仰望,无疑是法国人对居里夫人的尊崇。已经超越了民族偏见与性别偏见的法国人的心胸是博大的,这是人类理性的一次胜利。法国人用事实印证了他们的大文豪雨果的名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胸。”

真是解铃还是系铃人,人类要超越自身情感的狭隘,进而克服因情感因素产生的认知上的偏见,最后还是得依靠人类自身的理性,尽管这种理性的觉醒往往是人类经历了无数伤痛与悔恨甚至是血与火洗礼之后的迟到的觉醒。

英国哲学家斯蒂芬·里德曾这样谈论人尤其是哲学家与悖论的关系:“悖论既是哲学家的惑人之物,又是他们的迷恋之物;悖论吸引人与哲学家就像光吸引飞蛾一样。但同时,悖论又是不能忍受的。我们做出各种努力必然是为了消除悖论。哲学家是巫师,其任务就是要摆脱悖论这个恶魔。”

我想人类自从他们的始祖从伊甸园摘下了那个果子的那一刻起,人就懂得了感情,同时也获得了理性。于是感情与理性的纠缠分裂的痛苦就一直伴随着人类。

我们无法摆脱“情感悖论”,因为人类无法倒退至如草木般无情的天真浑沌时代。既然如此,人类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里德所说的“巫师”,尽力以人类自身的理性去寻求与情感的结合点、平衡点,来个与恶魔共舞!

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人类别无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