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典“赏石记”

 芝润斋 2022-07-05 发布于江苏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对石的利用。

居住的石穴、加工的石工具、胸前佩戴的绿松石项链......石在实际生活中辅助着人提升生活质量,也在精神世界里成为一种拥有独特内涵的意象。

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已经暗示了石在自然之中的重要地位,故而,连后世杜撰的神魔小说中,通晓阴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是仙石里蹦出的猴子。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陈惠冠绘《西游记》

在与石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不但认识到了石的功用,还认识到了石的艺术性。赏石文化便因此而生,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人痴迷于收藏“燕石”,但此时赏石风尚还不兴,故而石痴是被众人嘲笑的对象。

赏石文化的历史

《山海经》中记录了神州各地丰盛的物产,其中也包括许多石头,《东山经》中还特别提到是“美石”,可见人们已经在石头上发掘到“审美价值”。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元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故宫博物院藏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政治的黑暗迫使文人雅士转投山水与玄谈,这种审美偏好自然而然地使人们的视线集中于山石之上,吟咏石头观赏性的诗歌频频出现。

南朝梁的萧推就为一块翠石作过诗,极尽刻画石的模样与姿态,还为其赋予了出尘脱俗的气质:

依峰形似镜,构岭势如莲。

映林同绿柳,临池乱百川。

碧苔终不落,丹字本难传。

有迈东明上,来游皆羽仙。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宋 《折槛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发展至唐代,赏石文化意境相当蓬勃,许多唐代名家都为赏石挥洒过笔墨,最为有名的便是将太湖石推上高位的白居易《太湖石记》:

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留园 冠云峰(太湖石)

《太湖石记》把石头的美与趣讲得淋漓尽致,我们不仅能通过想象把天然生成的石形联系到自然界的万千气象,还能以小见大,体会到不出户即见千里江山或将如画山水都藏于家中的雅趣。

宋代好石者们把赏石艺术进一步专业化,杜甫的后代杜绾还撰写了一部总结性的赏石专著——《云林石谱》,其中详细介绍和品鉴了一百一十六中石品,尤其是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宋徽宗赵佶 《祥龙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还记载了一些日常用具使用的石材,比如用来作“铛铫”(一种厨房锅具)的宝华石、莱石等,可见本书格局。

此书下卷还补充介绍了砚石的赏玩,将人们日常接触的各种石“一网打尽”。砚石首要满足的是研墨保水功能,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文人雅士欣赏的对象。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明 歙石青红云龙纹官砚 研习社藏品

宋代的文人墨客其实早在笔记中谈到过砚石之美,如《东轩笔录》中写端石,还提到“青绿间,晕圆而紧者谓之鸜鹆眼”,这些审美标准还被后世文人奉为圭臬。

宋人爱石之深刻,甚至被后代的郝经作诗批评亡宋是因为石头:“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在短暂的沉寂之后,赏石文化又在明清时期攀上了新的巅峰。其时,园林之风大盛,而“居无石不雅”,造园过程中如何选石叠石设石,也成为了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宁寿宫 “奇峰迎夏”(英石)

石也成为了文化中众人瞩目的焦点,在当时最为流行的世俗小说戏曲剧本中,石头频频出现,《红楼梦》便有别名《石头记》,正是因为贾宝玉前身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灵石。

赏石文化的内涵

石头之所以会成为审美对象,其实是基于它本身拥有的特性。

首先,石品众多,其颜色、质地、形状都各有差异,在人们眼中也有着不同的风味:玉石光泽温润,如君子之风;汉白玉若纤云柔水,光滑无尘;翡翠深绿雅润,自有雍容贵气;玛瑙娇艳莹亮,纹理瑰美......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甲午风云 金陵雨花石珍品博物馆藏

而尤得文人雅士青睐的赏石虽色彩不比其他石材缤纷,但却能以质地和造型夺人。

石之美,一美在坚。

《吕氏春秋·诚廉》中曾有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之坚,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纵粉身碎骨,亦不改其性,这恰是对铮铮傲骨的最佳诠释。故而后人《石灰吟》也是在附和此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曲院风荷 绉云峰(英石)

石之美,二美在久。

石材拥有着比大部分材料更强的耐久,甚至历久弥新,别生奇韵。南宋德寿宫中的旧石芙蓉石,便留存到了如今,不过中间被乾隆改了个名,现在叫“青莲朵”。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论语》中子曰“仁者乐山”,指的正是仁义的人应当如山一般崇高宁和,长久伫立。因为心中的仁理巍峨不败。

石之美,三美在形。

石生于天地之间,或受风雨侵蚀打磨,或受水流击凿雕琢,鬼斧神工为石头塑造出了千奇百怪的造型。而独特,就意味着价值,故而在懂的人眼中——“黄金有价石无价”。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明 《十竹斋石谱》“锦川石”

另一方面,石的天然造型本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奇趣,古人歌颂所见奇石的诗歌多不胜数,光看词句,你甚至会以为他们写的不是一块小小的石头,而是世间万物,江河山峦。

而石上的孔洞疏漏更是为石的美增添了更多的玩味空间,郑板桥还言定米芾有相石四法最为精妙——“瘦、皱、漏、透”,就是针对石造型形态提出的审美标准。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上海豫园 赏石“玉玲珑”

石之美,四美在音。

对一些赏石玩家来说,敲击赏石发出的声音也是极具欣赏价值的。在宋代诗人方岩的笔下,灵璧石的一大优点就是“声如青铜色碧玉”。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清光绪 云壶外史藏灵璧石赏石 研习社珍藏

石之美,五美在赏石之人。

审美是一种主观体验,故而石的美其实也依托着人的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似乎都能从石头上寻找到与自己精神契合的部分,对石的欣赏,其实亦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志。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清 李山《顽石图》杭州博物馆藏

有人偏爱石的深沉静默,陆游便有诗云:“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而文人修心,正需要这样的心境——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丑石怪石,恰如士人个性昭彰。不受世俗审美观认可的奇石,正如怀才不遇的士人,所以怜石赏石,其实就是在怜己赏己。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明 高阳《四季长春图卷》(局部)

清代的刘熙载还借丑石谈到了自己的美丑观: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托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为人之见一世。

石之美,还美在铭。

在赏石上题字铭刻的行为虽然有损害其天然之美的嫌疑,但恰当的适度的题字,或者不在石上作铭,其实不仅能为后来的赏石者提点灵感,还能赋予赏石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将书法、纂刻艺术融于其中。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北海公园 名石“岳云”(乾隆题写)

历史上有一块名为“研山”的灵璧石便拥有流传千古的铭文,它原本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私藏,其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参差错落,中间还可作砚。后来到了米芾手中,痴迷于石的米芾“抱眠三日”,为其撰写了《研山铭》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北宋 米芾《研山铭》 故宫博物院藏

- END -

园中丘壑 | 中国古典“赏石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