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晋两大国围攻郑国,郑国宰相指着一个60岁老人,此人可救郑国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5 发布于上海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个大国派出大军围攻郑国 ,郑国是一个小国,抵挡不住当世两大国的联合进攻,亡国就在眼前。

秦晋两国为什么要欺侮小小的郑国呢?

其实还真有原因。

现在的晋国国君是晋文公,原名重耳,当年被后母追杀,没有办法,只好凄凄惶惶的到处流浪,有的国家认为重耳将来还有夺取王位的可能,所以就对重耳以礼相待,但也有的国君认为重耳就是一条丧家狗,王位肯定没他的份,所以就羞辱重耳。

文章图片1

比如到了卫国,卫文公也没有好好招待他,还给他土吃,当时重耳大怒,但是他手下有很多有才干的大臣,比如赵衰就说,土,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

重耳觉得赵衰说得对,就把土块装到了车上。

重耳来到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天生肋骨长到了一起,也就是“骈胁”,所以就想偷窥一下,所以,重耳来了之后,曹共公就立刻安排让重耳洗澡,重耳一路困顿,也想洗个热水澡,就答应了,没想到洗到一半,曹共公偷偷摸摸地带着大臣进来,比比划划的研究重耳,这让重耳气坏了。

文章图片2

另外,重耳经过郑国的时候,郑国也没有好好地招待他,让重耳感到的耻辱,所以重耳十八年流浪,最后终于借助了秦穆公的军队的力量,回到了晋国,最终成为了晋文公。

大家想一想, 晋 文公流浪的时候,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正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有的人雪中送炭,比如齐恒公,楚庄王和秦穆公,但也有人落井下石,比如曹共公,郑伯等人,如果您是晋文公的话,对于郑伯也不会有好脸色吧!

晋文公也是一个要脸儿的人,不能因为人家不接待你就出兵打人家吧,郑伯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也就是晋楚争霸时,郑国加入了楚国联军,与晋国对战,但是结果,楚国战败,楚国也没有办法再保护自己的盟国郑国了,这个时候,如果晋文公还会心慈手软的话,那他就不是晋文公了,所以他就联合了秦国一起来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郑伯急得像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甚至想要投降,结果宰相佚之狐向他推荐了一个人。

“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文章图片3

郑伯是有病乱投医,一听立刻请烛之武上殿。

烛之武当时已经 超过六十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走路也是颤颤巍巍的。

郑伯想请烛之武退兵,烛之武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办事情了。”

其实这就是一句牢骚话,一个人身怀大才,但是侍奉了三朝国君,都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还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那真是国君的问题。

郑伯也知道烛之武这是气话,立刻放低姿态,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其实,烛之武是热爱自己的祖国郑国的,就算是郑伯没有这番话,他也会挺身而出,所以,当天晚上,烛之武就坐在一个大筐里,让士兵放下城去。

烛之武去见的是秦伯。

因为烛之武知道,郑国与晋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去了也没有,只有各个击破,这样才能解决郑国的危险,所以,烛之武的目的,就是说服秦伯退兵。

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当然, 困难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对于烛之武来说,那根本就不算事。

秦伯接见了烛之武,秦伯心里也清楚,烛之武是来当说客的,就看他怎么说。

文章图片4

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就是:

“秦国离灭亡不远了。“
说完,就看着秦伯不说话。

秦伯听着就特别不舒服,说:

”先生,你怎么就肯定我国要灭亡呢?如果不说出这个原因,只怕你走不出这个屋子。“

烛之武就摆事实讲道理: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如果灭亡了,因为秦国和郑国之间隔了一个晋国,那对于秦国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而晋国吞并了郑国之后,势力开始壮大,东方已经扩张到了极限,那就要向西方发展了,那么,秦国就会危险了。

文章图片5

秦伯听了,就沉吟不语。

烛之武接着说:

假如您放弃了灭郑国的打算,郑国就会成为您往东方路上的驿站,秦国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全力供应。

另外,秦国帮助晋文公复国,晋文公答应的两座城池,到现在也没有兑现,这就是言而无信,您是个聪明人,怎么能指望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来做盟友呢?

这一番话,说得秦伯心服口服,就留下三位将军帮助郑国守城,其余的军队就连夜撤走了。

晋文公一听说秦国走了,也跟着撤军,这样一来,郑国就保住了,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烛之武,郑国就要灭国了。

千古之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想要兴盛发达,人才是必须的条件之一。

当年的郑国,也就是现在的郑州,也非常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寻找人才一直是郑州工作的中心环节。

就在今天,“活力郑州·青春郑州”为主题的郑州市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何雄重点介绍了10条“青年人才新政”,邀请全球青年英才去郑创新创业。

这次的“青年人才新政”,邀请全球青年英才来郑创新创业,要让青年人才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目前,郑州市已经征集了近12万个就业岗位。虚位以待,就等你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