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人类知识原理

 书虫小记 2022-07-05 发布于北京

英格兰经验主义哲学家柏克莱(贝克莱)的著作,一本哲学的小册子,就是著名的“存在即感知”的来源。正是从这本书开始,英格兰的经验主义从感性经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除了感官,其实什么也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其他。

之所以说,一定要看哲学原著,就是因为,你所看到的任何教科书或者其他人的著述中,提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被切割过了的,并非原意。

任何一个哲学家,或者说有智慧的人,怎么不会想到我们这些个智商层次的人的批评和看法?他们为什么还是那样说?

柏克莱之所以反对物质,崇尚心灵,不是因为他不承认客观实在,而是因为他认为,物质这个概念太模糊,容易引起各种猜测偏见。

什么是物质?这个东西在哪?客观实在是什么?什么叫实在?衍生出来物质基础,啥是物质基础?再衍生出来什么是唯物主义?其实都是一个物质这个概念的混乱造成的。

所以,柏克莱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设置这么一个概念,它就是多余的。因为,物质这个概念能解决的问题,心灵和感知都能解决,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就不要增加实体——所以物质概念是不必要的。

最令我震惊的是,柏克莱在写这本小册子的时候,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柏克莱极富睿智和深刻洞见,一针见血的指出,“引力”这个东西,与物质一样,不过是牛顿创造的一种概念,其本质根本就是模糊不清的,它只是用来说明一种现象,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说到底,“引力”是一种语言上的谬误。一百多年后,他的这个说法,被爱因斯坦们证实,不过就是事物在弯曲时空中的运动,让人以为是有引力在作用。只不过牛顿时期人类尚未领悟到质量引起时空弯曲这一规律,于是借用“引力”来表达这种现象。引力本身其实是不存在的。

柏克莱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人的认知体系,即眼耳口鼻舌触,与佛陀说的一样。他更进一步说明了后来被康德系统化了的体系——思维上的先验体系,即有一些诸如空间、时间这类的概念,是人脑的认知结构所决定的,必然会出现的一些概念架构。

其实人是没有办法证明,人通过认知体系形成的对世界的观感,就是客观世界本身,就是独立于人的感知体系的一个神秘体系本身

前面的笛卡尔、伊拉斯谟们主要是通过二元对立,既同时承认人的精神,也承认独立于精神的物质。但只要二元对立了,就要解决二者是如何交互影响这个难题。

柏克莱则另辟蹊径——既然我无法脱离我的思维和感知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为什么要承认有一个独立于我思维和感知的神秘事物呢?

注意,像柏克莱这样的思想家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指他会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他只不过运用逻辑来理清哲学上的疑难问题,提出了另一种一元论的理论设想。他解决的是精神物质二元论对立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问题。

这种思想与代数学家在数学上构建26维空间是一个道理,并不代表真有这么个空间存在,代数学家只是按照代数逻辑在做数学抽象思考。

即便是这样,随着理论物理学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微观世界里粒子行为,诸如海森堡测不准定律,一个电子你知道它的位置,就无法测得它的速度,反之亦然。任何一个观察者,都会对他观察的事件产生干扰,粒子的行为是由观察行为决定的。要还坚持说,有一个独立于精神之外的纯粹物质世界,就确实是有点脱离科学实际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