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快乐?

 HX_chen77 2022-07-05 发布于山东

用思考对抗迷茫,用行动解决焦虑


图片


这是本号的第109篇文章

本文共计6676字,预计阅读17分钟

· 佛系更新,随喜相遇 ·

作者|李多余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越来越不快乐。

这是我近两年愈发强烈感受到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们不仅不快乐,并且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假装自己快乐。装着装着就连自己都骗过去了。

图片

这其实是一个挺危险的事儿。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群体也好,想要持久地维系下去,第一要义是满足群体的物质需求,有吃有喝有穿,能活下去;第二要义就是满足群体的精神需求。

所谓精神需求就是让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希望,有价值,高兴。人一旦高兴了就愿意干活儿,就万事好商量。

但是当大多数人都不高兴的时候事情就会难办。比如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越来越激烈的群体对立(男女对立、老板和员工、普通人和资本),以及越来越多的小摩擦和冷漠。

有人会觉得这都是正常的,群体利益天然冲突那肯定要有矛盾呀,男人压迫女人,老板欺负员工,资本压榨普通人,我们就是要奋起反抗!就是要斗争!

这个话逻辑上没毛病,但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带着不高兴的情绪的。

这些群体的利益真的天然冲突么?男女问题我不敢聊,但是最近刚好在写关于中国资本家的东西,看到的一段资料很值得分享:

康乃尔大学的高家龙(Sherman Cochran)教授在关于建国初期上海刘氏家族的研究中就发现这一定义的模糊性。

上海滩响当当的“企业大王”刘鸿生在1949年以后被划分为民族资本家,他本人对这个官定的身份十分困惑。

因为他曾任英商开滦煤矿的买办,也在国民党政府的招商局任经理,所以按照共产党的定义,他应该既是买办资本家,又是官僚资本家,为什么自己被算作民族资本家?

他曾经向周恩来总理当面提出这个问题。

周总理很坦率地告诉他:

政府需要这样的范畴来划分敌友,你是朋友, 所以你就是民族资本家。

这反映了共产党政策可以是非常实用主义的。

什么意思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再比如在这篇报道里还写道,建国初期进行三反五反运动,但是实际上有不少大资本家并没有被没收财产,也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活得很惨。比如程乃珊的祖父程慕灏是当时南京西路花园公寓的股东,公私合营之后每年的定息是三万两千元。而当时普通人的年平均收入都不到八十块。

包括当时的水泥大王,建国后不仅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水平,家里还成了外宾参观的样板房;大隆机器厂的老板在62年还能在国际饭店顶楼开百人席,也没什么动机就是平平常常的请朋友吃饭。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国家不打倒他们?说好的共同富裕呢?大资本家不都是混蛋么?会有这样疑问的朋友真的需要少上点网,多看点书,尤其少看那些言必“剥削”,动辄鼓吹“打倒”的言论,因为它们已经伤害到你的大脑了。

资本家不是天然的混蛋,就像穷人也不是天然的好人一样。这原本是根本不需要单独拎出来说的一句话,但是现在似乎是需要刻在石碑上、打出横幅、写个几万字的论文才能让人明白。

现在越来越多人无法理解,或者说不想理解这件事了。因为他们不高兴。

图片

不高兴是天大的理由。愤怒会蒙蔽人的双眼,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短视。短视就会想错问题,比如把利益问题看成立场问题,甚至看成道德问题。

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阿里女员工性侵案。女方网络举报男方灌酒性侵+被合作方带走性侵+阿里无作为,掀起全网热议,对男方口诛笔伐,丢了工作。最终的查却说明关键信息虚构,法院给出的判决是男方不构成犯法,有猥亵行为拘留15日。

然而到现在依然有人坚持认为,司法不公正,一定有猫腻,取证太困难,女性好可怜。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女性不高兴。

女性的不高兴是千百年积攒下来的愤怒。这种愤怒在今天公开的网络平台上得到了全面的宣泄,从杨笠的普信男言论爆火到普遍的男女对立观点,背后的动机从来都不是权力或者利益的纠纷,而是一种报复性的情绪发泄。这种行为是过激的但同时也是合理的,因为人在愤怒中无法保持理智。

这种愤怒当然不仅仅是女性的愤怒,而是全社会、全阶层、全体的不高兴。

我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人,有人解读为喜欢“玩虚的”,也不是不行,虚有虚的价值。因为喜欢聊虚的,所以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总爱问对方一句——

那你这样快乐么?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的价值体系里“快乐”排第一位,在我看来,什么东西只是让你成功但不让你快乐的话,那就是不成功。

比如写作这件事。

你们也看到了,我更新不频繁,更加不喜欢追热点或者搞擦边球之类的,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什么有用写什么,不高兴的时候就不写。因为这是我的快乐之本,也是我一切的动力。我能够写出垃圾文,也知道怎么撩拨大众的情绪,但是为了商业或者为了名气去写作会让我痛苦,而这种痛苦并不是金钱能够化解掉的。金钱≠快乐,成功也≠快乐,这是我今年才想明白的事情,所以如你所见,我越来越佛系了。更多的时间在阅读,写喜欢的文字,行走,观察。少赚点钱就少赚点,缩减开支就可以了,但快乐是至高无上的。

但很有意思的是,似乎现在只有我觉得快乐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大多数人所谓的追求快乐实际上是在追求金钱,追求面子,追求成功以及追求安全感

“你快乐么”这个问题我问过不下百人,男女老少贫富皆有,罕少会有人说自己是“快乐”的,很少。

大多数人都会说,还行吧,一般般,就那样,没啥快乐不快乐的。

还有一小部分人会直接说,不快乐。

我大概观察了一下,说一般的往往都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赚点小钱,过点小日子,还有点小快乐。反而是说不快乐的人里有钱人更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去跟他们聊了聊,观察了一下他们的不快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1.赚到了钱但是很累,并且感觉以后会更累;

2.赚到了钱但是赚不到更多的钱;

3.赚到了足够的钱但是没时间吃喝玩乐,不知道自己这么累的意义是啥;

4.赚到了钱也吃喝玩乐了,然后不知道该干啥,挺空虚的;

5.感情上的不满足。男人遇不到真爱,女人碰到的都是渣男,生活里也没有太真诚的朋友,利益关系居多。当然自己也不愿意or不敢投入太多感情出去;

6.原本的价值观破碎。这类常见于搞金融或者比较文艺的,看到了世界的丑陋真相之后怀疑人生;

7.这一条很普遍但是很少有人会明说,只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能明确感受到,他们会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蠢货,但自己还不得不与蠢货打交道,有种“我本是天上谪仙人,奈何困于泥淖不可脱”的烦躁。

而相比之下,普通人的不快乐就更加直白并且目标清晰:

没钱,没对象,因为没钱所以没对象。

当然了上面提到的第七点的烦躁是共通的。不论贫富,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活在傻叉中间,并且因此而感到烦躁——为啥我不能再上一个阶级,离这些傻x远点。

但现实情况是,你不仅无法上一个阶层,并且上去了也无法离傻x远点。你充其量只是会被某个你认可的群体同化而已。

比如你某天混到了千万俱乐部,以为里面的人都彬彬有礼绅士得体,但其实他们也挺脏的,不随地吐痰但是会随手扰乱别人的人生,这是更高级的傻x。

回到前面的话题,为什么有钱人和穷人都不快乐,为什么男人和女人都不快乐,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被一元化了,就是金钱至上。

金钱大于感情,大于成就感,大于责任,大于快乐,大于一切。

之前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我现在没有生活也不想搞感情,只想一门心思赚钱。我说那你赚钱是为了啥呢,他说有了钱我就可以买房,可以有安全感,还会有很多女人主动上门。

我说有房有女人就让你快乐么?他说也不是,但是这至少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证明吧。

我说那啥让你快乐?他说我以前喜欢踢球,在球场上还是挺快乐的。但是现在可能就发钱的时候会快乐吧。

我说那你为啥不去踢球了?他说你是不是傻,我得赚钱啊。

我说那你快乐么?他说你快闭嘴吧,再问我就要哭了。

我就闭嘴了。但我知道他心里对自己的质问不会停止。

有钱等于快乐,消费等于快乐,让自己看上去成功等于快乐,这类等式其实都是错的。

有钱=有钱解决问题;

消费=满足购买欲;

成功=满足成就感。

这些都不直接等于快乐,相当于绕了个弯。

当然我不否认它们都是快乐的来源,并且是重要来源。但在今天社会它们被过分放大成唯一的快乐,稀缺的快乐,至高无上的快乐,有点不对劲。

这里可以拉一个人来聊聊,他的名字叫韩寒。韩寒早期是写书发家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后来他跑去拍电影了,赚了不少钱,但也没继续拍下去。他的大多数精力去做啥了呢,养赛车,养孩子。

他自己很明确地说过,就是通过写作赚的钱去养赛车。

我对韩寒这个人的作品不感冒,但是他的脑子是很清晰的,这点我很喜欢。写作是他的工作,是他赚钱的工具,但是在赚钱之外他有一个自己很热爱的东西叫做赛车,那个是他的快乐。这是两条线,赚钱归赚钱,但是咱的感情是有所寄托的,叫赛车。

但是今天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意识,人们的观念里还是有钱=快乐,然后埋头搞钱,搞不到就卷,卷到上面就有钱了。

其实这个论断很容易被证伪,你去看现在退休的那一代60/50后就知道了。他们里面混得还不错的现在都有钱,身体也还不算全面坍塌,但是这帮爸爸妈妈们大多数都不太快乐,就是因为不缺钱但是没事儿干。

他们这一代人是不存在快不快乐的,只有努力活下去,养儿养老,并且抓住国家给的机会赚钱。赚钱和建立家庭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所以现在退休了也不用赚钱了,能找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是带孙子,所以一门心思催婚催生。

这个情况在大城市的退休老人中间会稍微好一点,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当年就有赚钱以外的乐趣。

上海今天的老年人有不少都会乐器,要么就去跳舞,摄影的旅游的都很多。我前段时间去甘南,在郎木寺脚下就遇到一个上海老太太过去玩,跟她聊孩子的情况,她说我不管他们的,爱生就生,反正生了么我就帮着带带;不生么也挺好,我这样出来玩玩到处走走,中国我都快走完了哎。

但大多数老年人不会这样想,他们会觉得你不生孩子的话我干什么呢?我没有孙子带,日子就很无聊,没事做,再老了我都带不动了就更烦了,所以你快点生吧。

可是这里面的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人应该有工作和家庭以外的快乐,这种快乐只来自于你自己,不依托于任何外界的事情。

图片

不过这种心情是越来越少了。因为整个社会都在逼人们进行对比,而对比的本质其实就是依托于外界标准进行自我衡量。这其实是很愚蠢并且很恶意的一件事,等于直接把人从个体身份上架空了,架在社会的烤架上去烤。

你说你爱画画,你爱种菜,你爱做饭,这些让你快乐,但是这些能赚到钱么?你能做出名么?你做这些能帮你找到对象么?不能,不能就是不合格,就是失败。

包括你说你爱运动,爱读书,但是你没有练出八块腹肌,没有出口成章,那别人就要嘲笑你,你自己也会心慌——我做这些是不是没用呀,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呀。

其实不是。如果以快乐作为最高标准的话,恰恰是这样无用的、无果的爱好成就了一个人的一生,因为沉浸在其中的你是完全快乐的。

但很少有人会真诚得这样认为,还是更希望有其他东西作为保底,带来一份被社会标准接纳的安全感,这类东西就叫做房子车子钱。

那么不快乐就是必然的结果。

图片

所以如果你想快乐的话,真的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气去对抗外界的标准,而这种勇气的来源就是坚定的对自我价值观的坦诚。当你以快乐作为绝对标准的时候,那你确实是可以得到快乐的。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件事。


再说另外一件事,还是和不快乐有关。

5天前我独自一人去了一趟黄山。从上海出发,高铁3小时+公交1小时,抵达时是傍晚,落日昏昏,暮色四合,青砖黛瓦,行人寥落。

饿得要命放下行李就去觅食,生平第一次一个人吃掉了一整条臭鳜鱼。

别说,真好吃。第一次吃鱼肉吃出了牛蛙的质感,酱汁浓稠入味,相当惊艳。

4天后我于同一时间离开,抵达上海时亦是傍晚,阴雨密布,风大雨小,路人行色匆匆。

这4天里我没爬黄山,没去景点,啥也没干。整日不是看书,就是写作。

4天读了5本书,十几万字的资料,喝了N杯咖啡,写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大纲。这是我平时两周的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心无比平静快乐。

我住的地方是一条老街,青石板路,小桥流水,深宅大院,街上多是当地人开的小店,平日里行人不多。我早上醒来之后就简单梳洗,素面朝天,吃完早饭就直接穿着拖鞋到对面书店点一杯咖啡开工,一坐就是一天。看书,写作。

图片

说实话挺无聊的。

很枯燥,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可以对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但是快乐。

明确感受到这点还是当我回到上海后,能够有一种确切的烦躁、不安、焦虑的情绪涌上来,整个人也变得紧绷和带有攻击感,对比之下特别明显。

为啥会这样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忽然想到一个源头。

信息量。

在大城市的人们无时无刻是被大量的信息包裹的。从我下高铁到抵达住所,中间还跟大学老师吃了个饭,一路上是无止境的广告、人们的眼光、穿搭、地铁上的小电视在播放的新闻、路人在阅读的东西、服务员过分殷勤的服务、昂贵的轿车、时髦的情侣、公放抖音的洗脑声音,见到老师后大家讨论着年轻学生的就业,对孩子的教育,外企和国企的筛选标准,学历的重要性等等等等。

这些信息看似与我无关,但在实际上已经侵入了我的大脑。最简单的证据就是我现在可以轻松地把它们写出来。

而这种信息的轰炸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对情绪和注意力的稀释,从而带来对耐心的消耗,人不得不将自我封闭从而构筑堡垒,抵御信息的穿透。

这里面的心理学机制太复杂了,不展开说。只说两个现象,大家可以自行对照感觉是不是这个味儿:

第一个现象是,当你沉浸地准备某个考试,看某本书,写某个东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持续这个行为时,你会不太容易生气。内心会更平静,也更理智宽容。

另一个现象是,当你连续刷几个小时的抖音或者手机游戏后,你会觉得莫名的烦躁、焦虑、空虚,想干点啥但是又懒得去做,耐心会变得很差,可能一件事做个十分钟就想放弃了。

不知道你会不会,但是这两个现象在我身上特别明显。尤其是后者。

这其实就是大量的碎片信息带给人的伤害,以及沉浸式的持续屏蔽信息所带来的安定。

当你持续的、沉浸的进行一件事时,你实际上是关闭了外界信息对你的打扰,也就等于远离了伤害。

你在看书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是连贯的,并且同时你还在练习一种对信息的耐心,这是一种对大脑耐力的训练。

而大脑的耐力实际在生活中的体现,就可以在方方面面看到。比如多人说自己做题的时候粗心,但那其实不是粗心,源头是没有耐心,也就是没有耐力。

再比如会很轻易地不开心,本质是对自己的无能感到不耐烦,也是对他人的愚蠢感到不耐烦。

图片

但如上文所述,这种所谓的“无能”实际上是错误的价值标准带来的,而他人的“愚蠢”也永远无法避免。

与其想办法让自己迎合标准,或者改变他人,不如去增加自己对于事物的耐力,从而降低不快乐的几率。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沉浸式阅读,并且最好在过程中进行一点笔记输出。

后者可以帮助你进入更深的沉浸,并且像是一种对阅读进行反馈的奖励,能够让你在下次有更多的动力去进行这种耐力训练。

阅读的东西不限,但是最好不要太过娱乐消遣,比如网文。因为绝大多数网文的本质依旧是撩拨情绪,并且毫无挑战。进行这样的阅读实际上依旧是在伤害你的大脑。

我更推荐你阅读一些传统小说,或者是社科的科普类著作,很有趣也很好读,并且是对大脑有益的训练。

这听上去有点奇怪,但确实是帮助你摆脱不开心的一个重要途径。

图片


最后。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是对还是错,但是我总觉得,人不应该为了快乐以外的东西而活。

如果人是为了快乐而去赚钱,那么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找到快乐,然而再去赚钱么?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似乎颠倒了这个顺序,喜欢先赚钱,再去寻找快乐。

结果找着找着就忘了自己还在找东西了。也忘了自己在找什么。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可以提醒到你吧。

图片

我是二当家李多余,希望我的内容能对你有微末帮助。

也谢谢你给我的“赞”和“在看”,这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今天也是爱人间的一天。比心。

End

多余时间

“你在追求的东西真的让你快乐么?”

论区留言,随机抽一位送一瓶快乐水

为什么每天学习很努力,但却收效甚微? 

一个猜测:你的“努力”可能一直都是无效的

我害怕那些默默受委屈的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