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南记忆:伏历天

 晋南道 2022-07-05 发布于山西
伏历天




伏历天,官方称”三伏天“,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 的总称,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我的家乡万荣,历史上十年九旱,因为多旱少雨,家乡人民对于水的渴望和危机感使得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都挖有水井,且水井都设有独立的水槽。在下雨天,家家户户的房檐下摆满盆盆罐罐接雨水,水槽以力挽狂澜之势将全院之水囊括于水井中,供日常生活,这水就是家乡人民念叨的下(ha)雨水(fu)。

水井虽然是储水的,但在伏历天还可以冷藏馍和菜。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用井绳把装着馍和菜的袋子悬于井中,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要是碰到夜里下大雨,着急收雨水,忘了把馍袋子捞出来,馍和菜免不了对雨水浸泡,也不免了家里人之间的拌嘴,更免不了中午那顿万荣吃法蒸馍花。因为被水泡过的馍,蒸馍花是它价值体现的最高“荣誉”。

伏历天很热......

老年人,吃过饭,或躺在自家门洞里的简易床上,或半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闭目养神,听着蒲剧曲子哼哼调......心静自然凉貌似描述的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他们在家乡生活了好几十年,目光所致皆为过往,面对一切泰然处之的状态,是经过数年来岁月的洗礼所沉淀下来的...

中年妇女,围着锅头灶沿忙活,操持着一家人的饭食,时常头顶着湿毛巾忙前忙后,却是最后一个吃饭。很多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吃过饭后在树荫下乘凉,中年妇女头顶毛巾端着碗也参与其中,边吃边擦汗,时不时嘱咐儿孙记得喝面汤。

光着上半身,是青年人对伏历天最起码的“尊重”,吹风扇,喝啤酒和吃雪糕是标配,在燥热难耐的时候,拿起马勺舀上半瓢井凉水灌下肚,很过瘾。半夜热得难以入睡时,很多青年人都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从井里吊上一桶凉水,倒在脸盆里,拿着毛巾把全身浸湿,瞬间凉意融入身体的每个毛孔,就可以进入梦乡。

赤身裸体和光着脚丫,是幼儿伏历天的常规操作,幼儿就如大中午的知了那样精神,从来不午睡,各种折腾。吃着西瓜或雪糕,水汁顺着下巴流的一道一道,再沾上一点土,就是黑黑的一道一道,这貌似才是让人向往的童年。

伏历天很热,每天太阳都“杠红”,没有早上和下午,一天全部是中午。

早上起来,在燎灶上熬一锅红米汤,供一家人防暑解乏。中午从地里回来的庄稼人饥渴难耐,来不及生火热馍炒菜,半个酥馍,一牙西瓜,吃得津津有味,前几天我试着拿馍夹着西瓜吃,口感也不错。对于嘴上不“受屈”的人,很多时候,会把电三摩直接骑到搭着凉棚的凉粉摊跟前,火烧配凉粉饸饹是伏历天降暑美味的天花板,瞅着摊主气定神闲般刮凉粉,抓饸饹,调调料,闻到摊位上吃了一半凉粉碗里的芥末味口水直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来一瓶冰镇饮料,可以回味好几天。

大多数的时候,中午吃得是面条,有过凉水的凉面,有放着苦杏仁和少许粉条的南瓜水疙瘩,复杂点的是南瓜揪面片,讲究的就是自制南瓜猫耳朵(把面切成条,用拇指压着面条在草帽上一按,就出现了纹路)。熟悉的场景是这样,中年妇女头顶湿毛巾,端着一碗南瓜水疙瘩,边吃边擦汗,看着她越吃越热但感觉越吃越过瘾,那一身汗出来后,感觉像是蒸桑拿完后的舒坦,现在想起那场面真是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巷头路口聚集了很多人乘凉,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孩子跑来跑去。有的人席地而坐,有的人拿着茶杯靠在电杆上,有人坐在石墩上,在那个电脑和手机不普及的年代,大家聊天的机会很多,很多村里的热点事都是在着获取和传播的,被网友戏称为“村里的情报机构”。

天擦黑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头戴矿灯,拿着瓶瓶罐罐去沟里捉蝎子,这是很多家庭补贴家用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年少时的我,有时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说白了就是操闲心。那时候电视台经常会有这样的广告词:白加黑,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我立马想到:如果是捉蝎子的人感冒了,应该白天服黑片,晚上服白片,因为晚上还得捉蝎子。

伏历天,天亮的很早,一大早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不是大队门口,而是收蝎子的摊跟前。看收蝎子是我暑假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就如同上学时的早读课。我可以清楚的知道今天谁家蝎子卖了多钱,投去羡慕的眼光......有些捉蝎子量少碍于面子的乡邻,会让儿女过来卖......

暑假作业都是开学前一天恶补完的,但收蝎子的行情和每天卖蝎子金额排行榜被我稳稳的拿捏。

时间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这些记忆也有20年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来越清晰,过去想逃离,如今想回去。就此纪念那让人流连忘返的伏历天。


END

作 者 简 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