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写作感兴趣的胖友不要错过这篇丨一个重要的技巧:多描述少评价

 HX_chen77 2022-07-05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电影《成长教育》剧照

共2204字,阅读约需4分钟;
如果进度条太长,是因为留言。

这篇聊聊如何写作,对写东西感兴趣的胖友可以认真看看。
 
记得前几年,人们都在吐槽“我有一个朋友”体。每当文章中出现“我有一个朋友”,读者就会开始质疑作者的真诚。
 
因为,这个朋友往往是被杜撰出来的,是作者为了兜售自己的观念,强行虚构朋友的事例,以便达成目的。
 
话说,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写东西的人,那么需要“一个朋友”?那么需要讲述朋友的故事?Ta直接讲自己想讲的,不就可以了吗?干嘛绕圈子呢?


01 
 
这就涉及写作的一个重要诀窍,那就是:如果你想说服别人,请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如果你想引发别人的共情,请对事实进行描写,而不是评价、判断或者总结。
 
同样是表达喜欢,大家常常是这么说的:
 

我好喜欢你,我特别喜欢你,你真是太好了,我最最喜欢你。

 
而村上春树是这样说的: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

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

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

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

它这么对你说道:

'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

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

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

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再比如,同样是表现孤独,你可以抽象概括:
 

我特别孤独,我总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我内心的感受,我看似身处人群之中,但其实一直游离于人群之外。

 
你也可以具体描写:
 

当你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填满:空虚、焦虑、恐惧。你会过度关注内心感受,作为个体,你成了孤立的封闭的风暴地,飓风不时发生,但是无人问津,无人安抚。

 
同样是表现痛苦,你可以用一堆形容词,进行抽象的概括:
 

我真的好痛苦啊,我看不到活下去的意义,只觉得生活充满绝望,没有任何快乐可言。

 
也可以用名词和动词,描写具体的细节: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啊,为了受尽折磨受尽虐待,为了看到出口又失去一切,为了从来都得不到任何东西。

 
后一种表达,并没有“痛苦”和“绝望”这些字眼。试着停下来,感受一下,哪种叙述更能打动你,更能让你体会到写下这段话的人的痛苦。
 
 
02
 
前几天读了毕飞宇的《小说课》,他剖析《促织》,认为“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这8个字(夫妻二人面向墙角,茅屋里没有炊烟),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才华。
 
这8个字讲的是成名夫妇在儿子去世后的悲痛,但蒲松龄并没有直接说二人多么痛苦多么绝望,他非常克制。
 
用毕飞宇老师的话来讲,“这是标准的白描”——儿子死后,夫妇二人面向墙角久久不发一言,不生火、不做饭,无暇思及其他任何。但却“有效地启发了我们有关生活经验的具体想象”,悲剧的气氛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
 
当词语过分抽象的时候,它就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离我们的情感也很远,作者只是在传达自己的感受。而当作者描述具体的场景,呈现真实的细节的时候,Ta会自然地引发读者的感情,让其切身感受到“悲伤”,这才能真正引起共情。
 

03

再比如写文案,以我的学习方法课为例,我可以这么写:
 

很多胖友在学习了我的课程之后,显著提高了成绩,成功考取了目标院校的研究生。它的确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学习方法,一定可以帮到你。

 
也可以罗列具体的案例:
 

参考了冷冷的学习方法,现在已经上岸北大啦!

话说我用你推荐的Anki背一切知识点,也上岸了,专业第一。

冷冷姐好,我报名了你的学霸养成攻略,每一讲都做了笔记,并且应用到了学习中,从年段前五十进步到了年段前十。

 
当你抽象总结、表达观点的时候,你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高的位置,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试图说服别人,希望别人认同你;但当你呈现细节、描写事实的时候,你是在进行平等的沟通,把作出判断的权利,交予读者。
 
这两种姿态,是完全不同的。读者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人心是敏锐的、聪慧的,并不需要有理性的认知,就可以在感性上有所察觉。
 
其实这也是“好为人师”令人反感的原因。被别人讲道理、教做人和做事,是很不舒服的。
 
 
04
 
有趣的是,我在好几本书中,都看到过这样的表达。
 
《语言学的邀请》如是说:事实本身,尤其是处于低级抽象阶层上的事实,无需任何特别的文学技巧,便能直接感动别人。
 
这本书举的是一个车祸的例子,具体细节我就不展开了,直接讲结论:
 

我们不告诉读者“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意外事件!”而是使读者心里自动产生这样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让读者自己下结论。

这种描写或叙事的文章,要比一连串明白说出的判断更容易让我们信服。

因为作者并没有要我们听他的话,承认那一意外是“可怕的”,因此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时,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作者的结论。

 
《黑天鹅》如是说:比喻和故事比观点有力多了,它们也更容易被记住且更富有趣味。如果我要追求我所谓的叙述法则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
 
观点来来去去,故事留驻人心。
 
《了不起的我》如是说: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05

刚才这几段,我在进行抽象的说理。不过,这是一篇讲方法论的文章,所以总结和概括,是十分必要的。但文章的一开始,我是花了大半篇幅进行具体描述和展开的。
 
其实,多描述少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如果只进行判断、总结、下结论的话,几句话就可以把文章写完,但具体的细节和事实,可以把100字写成2000字。
 
很多人有了一个不错的观点,却无从写出完整的文章,原因之一就是Ta不会发散,不会扩充,不会呈现细节。
 
好辣,关于写作的这个要诀,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其实前文所说的一切,都是骗你们的,我们这么写,只是为了凑字数骗稿费而已。
 
(不是)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