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一军之长的身份参加敢死队,还参加了7次,他就是许世友!

 今古言堂 2022-07-05 发布于福建

1905年,一名婴儿从湖北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湾村咕咕坠地,这名婴儿的名字便是许世友,而乘马岗乡,在历史上又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乡。

图|中国第一将军乡——乘马岗乡

1955年授衔之际,乘马岗乡竟有26人成为了开国名将,王树声为第1名大将,陈再道、王宏坤与许世友皆为上将,而另外七名中将则是王必成、周希汉、李成芳、张才千、郑维山、张池明、鲍先志。

此外还有15名少将,分别是丁先国、江鸿海、王政桂、朱火华、张吉厚、朱玉学、朱致平、李庆柳、余述生、肖永正、陈波、祝世凤、高志荣、赵炳伦、徐其孝。

建国之后对行政区划作调整时,许世友的家乡许家洼村,早已经脱离了乘马岗乡,被划归给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许家洼,被徐家洼所管辖。因此,在许世友的生平中,有人称他为河南人,也有人称他为湖北人,显然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要知道,早年的许世友家境相当贫寒,从9岁开始便被送到少林寺习武,经过多年苦学,竟习得了一身好武艺。

当许世友在1922年时离开了少年寺之后,便毅然加入了冯玉祥的军队。

到了1924年的秋天,又辗转至武汉,在国民革命军的第1师第1团当兵。

在1926年的8月份,许世友作为连长,正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从而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就这样过了两年,1928年的8月份,中国革命虽然已进入了低谷期,但许世友也是在此阶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三个月后,许世友便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从而正式开启了其在人民军队的漫长革命历程。

图|黄麻起义(油画)

反观许世友的一生,他与每个时期的领导关系都相当深厚,比如邓小平、毛主席、还有张国焘,而且也很得这一众领导的信任与喜欢。

在很多外人看来,许世友或许是个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但实际上,他不仅具有高情商,且心细如发。

也是因为张国焘的器重,才能让他在红军中得以成长与发展。

到了1930年的年底,张国焘已经率队进入了鄂豫皖的根据地,甚至已经成了当时此根据地军队与党的最高领导者。

可惜张国焘上任不久,因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且作风不良,行事粗暴又霸道,才到不久,就将各方关系搞得十分僵硬。以许继慎和曾中生为首的将领都一度表达了对张国焘的强烈不满,甚至还召集了一些将领开会来商量对策,这其中就包括许世友。

在整个讨论会中,许世友始终保持沉默,但后来拗不过大家的盛情邀约,只得发表一番看法,明确表示张国焘是中央派来的,反对他就等于反对党中央,难道说我们比党中央还要高明吗?

此后,这场会议不小心走露了风声,传到了张国焘耳里,被他定义为反党行动,对一众参与者进行严厉打击与报复。

图|红军时期许世友

但在得知许世友在会上的发言时却开怀大笑,也是经历了此次风波,让张国焘对许世友青睐有加,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将他从基层指挥员提拔到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红四军的军长。

许世友对后人说过,当时自己属于无门无派,作为士兵,就必须要听上面的指挥,在他看来,曾中生他们太意气用事了。这番话也是说的事实毕竟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而张国焘对他也是好礼相待,知道许世友特别喜欢酒,于是张国焘但凡有好酒,只要许世友看上就可以随手带走,有时来了兴致,还会在张国焘的住处与其对饮几杯。

张国焘更曾明确对外放话,只要是从部队作战收缴的酒,一定先让许世友挑够,还特别允许许世友的警卫员来背酒,他的战马可以驮酒,许世友的炊事员还可以挑酒。

如此殊荣与偏爱,任谁看了都只有羡慕的份儿。

而作战凶猛的许世友,即便后来当上了红四军的军长,也改不掉看似鲁莽但是能激发战士斗志的习惯。

要知道许世友曾经参加过7次敢死队,还担任过多次敢死队队长,就连他的战友刘华清(后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也不禁感叹道:“一军之长居然敢做敢死队队长,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图|许世友与毛主席

在1935年长征途中四川懋功会师之后,有幸与毛主席第一次见面,当时部队对所有的编制做了重新调整,将红四与红一方面军进行混编,成为了新的左、右两路军,从而建立了全新的混编指挥部,更是将张闻天、周恩来、毛主席、李德与博古以及中央直属队全部编入了右陆军。

许世友曾经任职军长的红四军也被编入右路军,担任后卫一职,在这次与毛主席的首次会面中,便是从许世友的名字打开的话题。

当时的许世友,还是许士友,因为他在自己家族的族谱上排名为仕字辈,因此当初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实际上是许仕友,在加入红军之后又学会了识字,他发现仕原来是当官的意思,这才将仕改为士。

于是毛主席在听说了名字背后的故事之后,便提议道,何不将士改为世?用世界的事来命名怎么样?寓意世界之友。

听完毛主席的解释,许世友便高兴地接纳了这个新名字。

虽然是一件改名的小事,不足挂齿,但却在无形中赢得了虎将许世友的好感,主席作为一代雄主,确实也颇具才华,改得颇妙,这个名字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深层的含义,那便是一生一世的挚友。

很快长征大部队便到达了陕北,进入陕北后不久,延安就展开了对张国焘的一系列批判运动。

在批判运动上,许世友极力为张国涛进行辩护,但却遭到一片讨伐之声,萧华与林彪更是一致赞同枪毙张国焘。就连红四方面军的谢富治都拔枪相向,直指许世友的脑门,要求他闭上嘴老实呆着。

很快,许世友便被气病了。

图|红军抵达陕北

面对此情此景,许世友只想离开延安去到前方战场,进入四川打游击,他联系了洪学智、王建安、陈再道、詹才芳等原红四方面军的近10位军师级干部,进行暗中谋划。

可是在临走之前,有一位将领王建安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妥当,于是便连夜对抗大校方作出了相关报告。

毛主席与党中央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制止。

为此还亲自去看望了许世友,与他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

在此事过去多年之后,许世友在红旗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怀念主席的文章,明确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主席简单的几句话便解开了我的思想疙瘩,让我感到既温暖又舒畅,主席真的很了解咱们这些工农干部,将我郁积在心的多日苦闷一朝解决,让我的负面情绪被他温暖的话语一扫而过。”

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许世友的内心对毛主席更加认可,甚至成了主席一生一世的朋友。

1955年正式授衔时,许世友不负众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也是实至名归。

在建国之后,许世友担任了大军区的司令员,担任时间在开国上将中也是最长的,他是仅有的两位中的一位,还有一位是杨得志,几乎时间相差无几,都是连任了25年。

而许世友的人生也相当坎坷,在14岁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而父亲走后他还有8个兄弟姐妹,可是只有许世友一个人活了下来,因而,许世友从小就对母亲十分孝顺。

图|许世友与军队年轻干部

1956年,党中央出台了一份倡议书,是关于如何给领导人实行火葬的,而倡议书的签名人都有朱德,彭德怀,毛泽东,周恩来,康生,彭真,董必武,邓小平,刘少奇等人。

可许世友却拒绝在倡议书上签字,当时他已经做到了中央候补委员的位置,更是直接找主席当面对质,明确表示火化不人道,自己死后必须土葬,好在母亲墓旁尽孝。

而主席却只是微微一笑告诉许世友,你将来想法会改变的。

但许世友至今也未改变观点。

在1985年元旦刚过之际,许世友还在重病之中,得知自己时日无多,便让秘书给党中央打报告,提出了自己想要土葬的要求,理由也很充分,表示自己自幼参加革命,想要用土葬,在死后为母亲尽孝,以弥补生前的不足。

活着尽忠,死了尽孝,唯愿葬在母亲坟边。

随着他的病情日渐加剧,但始终牵挂着一件事,经常询问身边的人,回复报告了没?

但是,直至他闭眼离世,也未得到党中央的回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有党和国家高层干部去世后都是火葬,除了任弼时是土葬的。而许世友的要求,几乎无人敢做主。

直至许世友撒手人寰之际,才在邓小平的允许下得到了申请土葬的批示,批语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图|许世友

其实许世友生前也很得邓小平的喜爱,此时许世友的政治生涯几乎达到了巅峰,担任首届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副主任,同时享受中顾委常务委员的待遇,几乎与中央政治局委员同等,而他的中顾委副主任也等同于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许世友离世4天之后,这一份批示被党内的元老与开国上将王震亲自带至南京。

王震在对邓小平的意见转述时是这么表示的:“许世友六十载的戎马生涯,战功赫赫,多次九死一生,是具有特殊经历、特殊性格与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因此给予特殊通行证,这也是特殊的特殊。”

虽然连说了7个特殊,但也带来了6个不准。而这依然是邓小平的口头意见。那便是不准登报宣传,不准开追悼会,也不准立碑等。

在1985年的11月9日,许世友被葬在河南新县的老家,十分低调,既没有墓碑也没有墓穴修饰,他的墓地被设立在西南方的40米远的地方,属于与父母合葬的一类墓穴。

就在下葬的一年之后,便来了很多的参观者,可由于没有墓碑,实在是不知道哪一个才是许世友上将的墓。在群众的强烈反应之下,才在杨尚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与徐向前(此时刚刚退居二线)的个人名义下为其建立了一个墓碑,这块墓碑是用花岗岩做的基料,墓碑上既不记功、也不叙史、更不冠职,仅仅只雕刻了“许世友同志之墓”7个大字。

面对这类事,如果用个人名义去办理,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如果假借组织的名义,会给很多不知名的群众一种中央默许高级干部土葬,不利于移风易俗地开展工作。

图|许世友同志之墓

那么,为什么不用他人的名义而要用这两个人的名义呢?他们一个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再加上许世友作为一名老军人,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妥帖的,而徐向前作为当下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更是许世友生前的老首长,这才有了他们为许世友立七字碑一事的由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