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5年邓小平途经南京看望许世友,许世友:哪有过客看住客的道理

 广州玉 2022-12-27 发布于广东

1985年1月底,邓小平南巡途经南京的时候,让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韩培信打电话提前告知许世友:“我到了南京后,要去看望许世友同志。

韩培信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放下电话,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中山陵8号,将邓小平要前来的消息告知了退休后隐居南京的许世友将军。许世友也将军很开心,当即表示:“小平同志路过南京要来看我,我自然是要到车站去接他的,常言道:'住客看过客’,哪有过客看住客的道理呢?

文章图片1

虽然许世友将军激流勇退,一早便在南京过上了自己的隐居生活,但中央的领导人还是常常会想到他,只要是来到南京就会去看望他。先后有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和副主席叶剑英,包括这次邓小平在南巡时经过南京的专程探望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建国后为数不多能够得到中央领导特批可以土葬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和邓小平之间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无比深厚,他们二人的友谊,更是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世友将军任八路军129师第386旅副旅长时,就曾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参加过一些战斗战役,虽然时间都不长,交往也不是很多,但战争的烈火也铸就了他们的革命情谊。

文章图片2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中央主持日常工作,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工作,原本两个人之间不应该再有过多的交集,可在毛主席逝世前后,守护新中国的目标让两个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在十年动乱中,许世友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决反对造反夺权,重视保持队伍稳定。

不仅如此,许世友对张春桥等在“文革”中的恶劣表现也非常不满,而且他从不隐晦自己的观点,有时还当面批评张春桥,义正词严。发表言论时态度十分坦率,更是丝毫没有避嫌的想法。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许世友才有了后来的与邓小平私交甚笃。

文章图片3

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主管军队工作,他上任后,就根据毛主席“军队要整顿”、“要准备打仗”的思想,同叶剑英一道治理了领导班子“软、懒、散”和解决部队建设“散、骄、奢、惰”的问题入手,大抓备战和训练,对部队进行了全面整顿。因此许世友将军在当时认为邓小平此举是“牵住了牛鼻子”,并表示坚决拥护、坚决照办,并且为邓小平的领袖才华和崇高品质所深深折服。

1976年,许世友为保护邓小平的安全,还特意将他请到了广州,在那一年的时间里,邓小平的衣食住行和保卫工作,都是由许世友将军一手操办,精心安排,连阅读文件都亲自为其布置。因此许世友与邓小平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也在这一年时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世友对邓小平十分尊敬,而邓小平对他也是特别器重和信赖。

文章图片4

1978年的对越反击战前,许世友更是被邓小平专门点名要他出马,亲自带领指挥这场战争。许世友将军也没有辜负邓小平的信任,仅用了28天时间便结束了整场战争。虽然当时的许世友已经是73岁高龄,可他英勇无敌的作战风格却从未改变,年轻时便参加过7次敢死队,其中5次更是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人送绰号——“大刀敢死队长”。

上阵杀敌时,无论许世友是什么职务,手里总是提着一把沉重的大刀随时准备上阵拼杀。特别是当敌我胶着打不开局面时,许世友就会把帽檐往下一拉,带着敢死队就往前冲,常吓得敌人屁滚尿流。因此,在攻城拔寨的“肉搏战”中,许世友屡立奇功,可即便职务一路升了上去,许世友英勇作战的行事性格仍然没改变,就连毛泽东也曾经评价他是员战将,说他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文章图片5

在抗日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面对敌人的“武士刀”也是丝毫不惧。一次攻坚战中,许世友正率部径直冲入敌阵,日军眼见大势已去,纷纷丢下武器与辎重向四处溃逃而去。但其中有一个鬼子军官不甘心就这么失败,拔出佩刀就要和许世友“单挑”,面对这样以命换命的挑衅,许世友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功夫高强的他单手提刀只一个回合,便干脆利落地送那个军官见了天皇。

许世友不仅打仗利落,说话办事更是一针见血。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更快地解决战士因吃不饱饭身体浮肿的问题,许世友决定亲自来抓生产。在全军区的电话会议上,他只简单地讲了百十个字,却直逼问题的要害,一下子就找准了接下来的工作方向,他说:“有些战士身体浮肿了,你们这些带兵的知不知道?你老婆因吃不饱浮肿了,你着急不着急?不会漠不关心吧!今天要你们像关心老婆孩子一样关心战士。让战士吃饱,就得把生产抓好。我讲完了。

文章图片6

一番讲话开门见山,篇幅简短却又入木三分,无不彰显着许世友敏锐的战略眼光,也说明了他带兵爱兵的行事风格,这一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将士们的工作热情。许世友早年在少林寺习得一身功夫,参军路上更是几经波折,直接从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而作为一名富有传奇色彩的高级将领,许世友既能上得去,同样也能下得来。在20世纪50年代末,许世友也曾下连当过一个月的普通士兵。

在1955年军队实行了军衔制后,内部一时间产生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从而引起了党和部队领导的关注。9月20日,总政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做出了 《关于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这项 《规定》 一经下发,很快便得到了当时各级军官的积极响应,全军上下也迅速掀起了一股干部下连当兵的热潮。

文章图片7

9 月 23 日, 南京军区党委批准了许世友等 30 名将军第一批下连当兵的申请。当晚, 被批准的几个将军兴奋地举行了一次“士兵座谈会”,许世友更是在会上说:“三十年前我当过兵, 那时官兵不分你我,不分老少,都像亲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个个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了部队的成长,培养了我们成为军官。 今天,我们当了高级干部也不能忘本,在我五十一岁的今天,又第二次下连当兵,我真高兴。 我这次下去一定要把兵当好。”

在那一个月中,许世友也说到做到,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几次三番都在强调自己是来锻炼的,而不是来行使首长职权的。他还要大家多多监督,希望能帮助自己拿下原先的官架子,还对自己的班长说不能培养自己的官架子。

文章图片8

有一次许世友正在和战士们锄草、扫垃圾,有个干部拿着照相机请求他停下来拍张照片,被他严词拒绝了。他手里的动作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那个想要拍照的干部一时间不理解他的用意。许世友一边干活,一边对他说道:“人民公社五六十岁的老社员经常干活是一天干到晚,也没有人给他照相。我们只干了一天的活,就要照相,这种面子功夫我看还是不照为好。

不仅如此,许世友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个战士们谈心,也会谈自己过去的打仗经历。本来班里的战士们看他是位首长,在他面前还有些拘束,看他后来的言行举止平易近人,一个个便打消了顾虑。一开始,战士们称许世友为许同志,后来称老许同志,最后干脆叫老许,个别爱开玩笑的战士甚至还叫他为许老头子。

文章图片9

在下连当战士后的许世友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坚决不搞特殊化,也不要大家的照顾。他请班里的战士教他重新学习如何打背包,坚持参与班里的排班站岗,秋雨初晴时参与全连的下河游泳训练,在连队进行的攀登绝壁训练中更是顺利登上了顶峰。

在当晚的班务会上,班长张吉生严肃地批评了许世友,说他年纪那么大了,不该攀登绝壁。许世友说:“我接受班长的批评。但要说明一点,你批评是正确的,我锻炼一下也是需要

的。”班长说:“你年纪大,应该休息休息。”许世友笑着回答道:“要休息何必来当兵?我来当兵就是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操练,我不当特殊兵。

文章图片10

许世友的平易近人换来了战士们的真心爱戴。 一次,连队在海边山头上测试速爆杆的威力,人员坐在离爆点只有 20 多米的山芋地里。在即将爆破的一刹那,战士孙承仕突然一下子坐到了许世友面前,挡住他的身体,原来他是怕石头崩到了老许身上。许世友让小孙坐到后边去,小孙死活不肯,许世友因此十分感动。他在下连当士兵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高级干部平等地对待战士,战士才会平等地对待他,甚至会不惜一切地爱护他。

在许世友和战士们一起生活。学习、劳动、训练的一个月过去了,许世友不仅被全班一致评为“五好战士”,后来他还专门给七班的战士写了一封信,并声称自己永远是七班的战士。

20世纪50年代,当毛泽东带头签名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去世后一律火葬的时候,许世友则提出自己死后要土葬,并与其母亲葬在一起。毛泽东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邓小平经过慎重考虑,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这种特殊待遇更是显示了许世友所享受到的优待。1985年11月9日清晨6时整,邓小平签发的“特殊通行证”保证了许世友将军土葬仪式的顺利进行,使这位性格独特、功勋卓著的将军魂归故乡。

文章图片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