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四件事情做好了,孩子未来职业方向其实很简单

 新师道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小明语录

真正的教育需要根据孩子大脑发育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来确定教育内容。

语言先于人而存在,人不能决定语言,语言决定人类。

家 长

小明老师,这样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吗?

我看下面那些家长留言,就像看到真经了,说这是解决教育最有效的办法。

1、家长肯定也会干预的,多半选计算机等比较容易赚钱,有社会地位的;

2、那和现有的高考制度如何衔接?如果没有拿到技能证书那能不能高考?是硬性标准还是加分项?

3、这些项目具不具备可实操落地性?在三四线城市的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 而且有相关的师资么?

4、导致内卷的不仅仅是教育,而是中国整个社会,现在我公务员的朋友们都内卷。

我也觉得他说的好像有道理,但是又好像不对劲,我说不明白,所以只能问老师!

小明老师

他说的这个问题治标不治本。原因非常简单,目前毁坏中国孩子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第一个是游戏和手机,这件事你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断绝,那么这个孩子肯定培养不成。

第二个就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重复进行低质量的刷题式学习、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孩子们普遍的厌学和低欲望了。

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是发一万个证书也没有用。

家 长

老师,他的意思是不是说只要孩子有了学习之外的其他兴趣,就不会去玩手机了!

小明老师答疑

他不懂教育的规律。

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初中高三就能确定的。小孩儿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就是四个活动:

自然世界、同伴玩耍;

艺术活动、体育活动;

初一小孩儿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初三小孩儿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高三小孩儿还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到了大学,小孩儿可能还会再换专业。

到了研究生孩子可能突然尝试了某件事情,发现自己更擅长做另外一件事。

立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不断地尝试的过程,并不是像他想象的拿一个证书就确定了一辈子。

如果心理学根基不足,没有真正的学透一个孩子心理成长的各个阶段,不懂人格心理学,不懂认知心理学,想去搞教育,那都是拍脑袋拍屁股做决定的典范。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擅长说话和讲课。后来为了挣点儿小钱出来讲讲心理课,然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擅长讲课。

你以为你初一拿了一个蛋糕证书,你就准备一辈子做厨师了?这种想法也太幼稚了。

家 长

老师以前的志向也是不断的改变的哈!

正如小明老师所说的,他连孩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都没有讨论清楚, 根本没有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来解析,他的看法深度甚至算不上老师的1%。

我们学校的学生毕业都得拿一个专业的技能证书,然后......这证书没有任何作用。

小明老师答疑

最近我给几个初三的学生,高二的学生,高三的学生,大一的学生都做了职业规划辅导。

如果你问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是说不出来的。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什么东西学的好他们就知道。

他们只知道自己哪门课学的好,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至于到了高三想要选专业的时候,东一个西一个,完全无法确认。

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三到大学整个成长经历中,充分的自然世界的玩耍,同伴的玩耍,艺术的活动和体育活动爱好,那么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擅长点在哪里。

这根本就不是在学校里上一个课就能够知道的东西。

一个人的擅长爱好需要有很多的时间去尝试。这种尝试更多的是在学校以外的场景中才能够知道的。

因为学校的学习场景和学校以外的活动场景是根本不可能互相替代的。怎么可能通过学校培训拿到一个证书就能够确认自己的一辈子爱好?

家 长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考分能上哪个就上哪个,然后听父母的选什么专业就选什么专业!然后上了大学又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毕业了,又不想做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

小明老师答疑

重要的不是选学校,重要的是选专业

重要的不是选专业,重要的是选兴趣

重要的不仅是选兴趣,重要的是在兴趣的同时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最擅长的东西代表着自己的天赋

什么叫做天赋?就是不用学都比别人强的东西才叫天赋。

家 长

老师,怎么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呢?

小明老师答疑

我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参加过什么演讲训练班、口才班。在学校里面在课堂上都是灌输式教育,根本就没有机会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擅不擅长言语。

一个人的兴趣也好或者擅长的东西也好,不仅仅是从学校培养的,更多的是在学校以外的地方通过大量的活动才能够得到的。

一个人从初一开始就应该充分地做好上面说的四种活动。因为这四种活动也会不断的塑造孩子的大脑,培养他的天赋

家 长

好多孩子每天学,结果还没有人家不学的厉害!

小明老师答疑

一个孩子从初中开始尝试大量的活动,他就会有更多的爱好,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有四五种爱好。

然后这个孩子到了高中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三种爱好。到了高三选择专业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三个方向。到了他上大学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专业同时选修一个专业,同时还会保持一个自己的爱好。

上研究生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专业同时保持另外一个自己的爱好。

到了毕业之后参加工作了,他仍然会有一个职业的主方向,同时会有一个自己的副业。

到了四十岁,如果职业需要转型,这个时候他也许会把副业变成主业。

到了六十岁左右退休以后,他可能会把初中时候最喜欢的三四种爱好重新捡起来,给自己以后岁月再去做一次人生的尝试。

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家 长

老师,我要把这个话打印出来,贴在家里!

小明老师答疑

上面这个人写的内容犯的最大的错误和绝大多数搞教育的人一样。

那就是他们把孩子教育的场景完全放在了学校内,以为仅仅靠学校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才,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他们完全忽略了一个孩子成长必要的学校外的成长环境

家 长

老师,我觉得说的还挺有道理,很多人的人生还达不到这种程度。大部分都是被逼无奈,从事很多不喜欢,但是只能养家的工作。

生活没有任何动力乐趣,工作没有任何动力!因为从小就没有爱好,也就只能混口饭吃!

小明老师答疑

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或者了无趣味,或者达不到自己人生的上限?

就是因为他这一生做的事情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也不是自己擅长的。

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他才会有持续的热情,而这种持续热情才能让他坚持从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退休,长达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而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他才能够很轻松的达到自己这个行业的头部地位。

否则这一生他最后总觉得自己没有充分自我实现。

家 长

关键是很多人找不到能实现自我的那个工作!孩子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只喜欢挣钱,属不属于自我实现的一种呢?

老师的话受益匪浅!

很多妈妈最喜欢、最擅长,而且一直都有战斗力的就是鸡娃!乐此不疲!

小明老师答疑

为什么非要让学校去发一堆证书呢?

说到底有这样想法的人脑子里面想的还是功利性教育

功利性教育最糟糕的就是把所有的兴趣爱好都要用一个标准,发一个证书来确认。

本来很多孩子是有音乐爱好者,非要去考个级,多少孩子的各种爱好就是因为各种考级,反而让孩子最终放弃了,甚至厌恶了。

功利性教育这种东西对孩子们的残害是最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