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与安陆

 吴三元晒书台库 2022-07-06 发布于海南

唐诗三百与安陆

许清波

730年前后,唐玄宗开元年间,生活在白兆山附近的村民,向李白抛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从许府迁居白兆山?李白留下了《山中问答》,又名《答俗人问》,作品入选清朝乾隆年间蘅塘退士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山中问答》看似信手拈来,读起来特别轻松,但是偏偏又意味深长。当时的疑问没有解开,也给后世留下了一连串疑问。

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唐诗三百首》收录有唐朝77名家的311首诗歌,收录李白诗作27篇,占8.9%,其中9篇是他寓家安陆期间创作的。包括《山中问答》、《月下独酌》、《蜀道难》、《行路难》、《赠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将进酒》等,篇幅占李白入选《唐诗三百首》诗文的1/3。

也许因为李白在诗歌领域的成就过于耀眼,似乎在唐诗的天地里,安陆这一区域再乏善可陈。但是推开诗卷,在唐诗中,在《唐诗三百首》中,星星点点,大唐77位名家,诸多诗人与安陆、安陆人交织着繁多的唱酬往来,贯穿整个唐朝。这点与安陆和安陆人在宋词中的表现明显不同。

李白727年抵达安州,距离李唐618年开国已经过去100余年。这一百多年来,被誉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他们也是《唐诗三百首》77名家中的一员,虽然没有资料显示他们涉足安陆,但是他们均有作品指涉到春秋时安陆这块土地上的著名爱国者县长郧公钟仪。

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有“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卢照邻《赠李荣道士》有“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骆宾王《在狱咏蝉》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诗句中的“南冠客”指钟仪;其中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是入选《唐诗三百首》中的名作。

当代历史教育,很多人都知道西汉的爱国者苏武牧羊的故事,对春秋时代的爱国者钟仪楚奏,知晓度却不高。后世诗作中引“楚囚、南冠、南音、楚奏”等典,均源出于安陆春秋县长郧公钟仪。郧公钟仪是诗人们在悲愤,不被理解时作品中出现的最频繁人物。不管是在唐朝还是唐朝之前或者之后,诗文中引入安陆春秋县长钟仪作典的作品数量繁多。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有“钟仪徒恋楚,张翰浪思吴”;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有“楚奏絷钟仪,商歌劳宁戚”;李商隐《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有“相携花下非秦赘,对泣春天类楚囚”;王昌龄《箜篌引》有“黄金千斤不称求,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他们均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唐诗三百首》入选作品的大户。

李白在《山中问答》中,既没有解释从许家搬离到白兆山桃花岩开荒耕田的原由,还留下为何寓居安陆的疑问。许姓作为百家大姓中的一员,安陆许氏又是许氏郡望中重要的一极,本身也是初唐时期的豪门大族。抛开李白在唐诗中的影响,安陆许氏的后人们,与《唐诗三百首》中的一系列作者的交集,充斥在唐朝文坛,延绵不绝。

唐朝安陆许氏,其族脉延续在唐代史籍中就已经成谜,比如许绍到底是三子还是四子?唐朝中后期安陆许氏族人的迁移是怎么样的?网上流传的安陆许氏族谱,将许鸣谦归入安陆许氏支系,唐天宝十五年状元皇甫冉有《杂言湖山歌送许鸣谦》。皇甫冉有诗作《春思》入选《唐诗三百首》。

大历年间十才子之称的李端,有《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他的《送雍郢州》诗作,是写给贞元九年的进士安陆人许志雍的作品,许志雍是安陆许氏许绍六世孙,关于他的史迹漫漶不清;除李端诗作相送之外,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也有一篇散文《送许郢州序》,网传许郢州也是指许志雍,一说指许仲舆,许仲舆是许鸣谦儿子。另外一个大历年间文坛重量级文人士大夫权德舆,后官至宰相,有《送水部许员外出守郢州序》散文,文中水部许员外指许仲舆,权德舆有《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入选《唐诗三百首》。

唐宋八大家中唐朝唯二的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永州期间,向许仲容写出了《寄许京兆孟容书》,对被人诽谤做出解释。许仲容是许鸣谦的另一个儿子。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开始走下坡路,唐朝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悲暗的色调,及至宦官专政,藩镇割据越来越肆无忌惮时,晚唐诗作品中的境界更加晦暗不明,色彩更加暗淡,如同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命运一般落寞,《唐诗三百首》入选的作者和作品也相应减少。

晚唐时期,许浑算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1982年元旦,在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出土近千银饰,银饰上有“力士”铭文,揭开了寓居丹徒的晚唐著名诗人许浑的籍贯之谜,历史上许浑的籍贯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已经争论了上千年。银饰上“力士”有人推测与安陆许绍嫡孙许力士有关,进一步确认了许浑郡望在安陆的事实。现今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许浑是唐高宗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

许浑入选《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有二:

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诗作混入杜牧作品集传言较多,并与其他多名诗人混杂一起,他与李白颇为类似,游历之地遍及全国多地,不过检索可以确认为许浑所作的数百篇诗文,其作品遗憾未有一篇与安陆有关涉。

这么多唐朝诗人与安陆许氏之间有交际,回望本文《山中问答》中,李白寓家白兆山桃花岩之谜,李白寓居安陆之谜,似乎可以发现李唐皇朝与安陆,安陆许氏家族,因为史料不足,都已经成了当今之谜。

李白在《少年行三首·其三》中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句,作为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的行文有“吹牛”成分。笔者临时磨刀,深感见识有限,仅凭数日之功,无意间发现关于安陆在唐朝时期一系列隐秘,颇具价值而又一直无人问津。他们与唐诗三百首中的安陆、安陆人又紧密相连。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三子吴王恪都督安州,临行李世民《诫吴王恪书》中说,“……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后世很多学者对文中“茂亲”一词解读错误,认为是安州有很多有才学的人物,而实际是安陆与李唐王朝“血脉相连”。不说唐高祖李渊幼年就学于安陆,仅仅李渊太原起兵时,安陆籍樊方、樊兴父子、马元规都是从安陆迁居太原,为李渊府上家奴,疆场效力,算是李唐帝国的“原始股东”。樊兴在玄武门之变前是李渊御前十二军的军头之一,玄武门之变后,樊兴被安排去给李氏守皇家家庙去了,这都表明樊氏与李氏家族渊源深厚,否则不可能担此敏感的重任。太宗时安陆富商彭通在李唐王朝攻略辽东时,献布五千段,可以算作是来自李唐“老家”的支持。不仅如此,两唐书中,安陆籍列传者达十人,数量上雄冠淮河以南,远超周边区域;在政治上,李渊在位时将安州设置为大都督府,李世民上位后虽然做出调整,但是在唐朝中央集权稳定时,安陆在周边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一直无法被撼动,甚至有“量身打造”的感觉,比如襄阳先后作为大行台、山南东道首府;荆州作为大都督府,荆、襄都属于当时的政治高地,但是两地政治势力均没有渗透进安州地界来,这是过往没有,后来也不曾有的现象。能解释得通的原因有也只有是“上面有人”。

李白入赘的安陆许家,李白在安陆期间遍竭王侯而门不得入,有人指出是安陆许家当时影响力不足,种种迹象显示,事实可能不那么简单。李白在730年从许宅搬迁到白兆山桃花岩开荒种田,隐隐展现出李白在安陆期间,许家内部已经产生家族矛盾,在李白入长安干竭期间,曾做过玄宗光禄卿的许力士孙子许辅乾早在李白到安陆前的723年就已经过世,但是近年出土的许辅乾妹妹许日光的墓志铭显示,其丈夫张暐是玄宗李隆基先天政变的股肱之臣,多年追随玄宗,在世时恩宠无比,加特进,子弟多任要职,且张暐孙女还是李隆基的美人,张家在当时已算巨家豪门,且许日光逝世在开元二十三年,李白离开安陆前夕。

安陆许氏与李唐帝国的关系似乎在安史之乱后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许力士孙子许叔冀和他的儿子许孝常在兵败后组团投降史思明,并分别出任燕国中书令和京兆尹,归唐后,父子二人似乎均没受叛逃事件影响。当然有当时大环境因素,但是也反馈出安陆许氏当时在李唐地位稳定。

与宋词不同,北宋安陆虽然文风鼎盛,但是政治上并不特别突出,安陆士人相对唐朝时的安陆人交际圈相对较窄,政治地位并不特别崇高,但是在唐朝完全不同,仅仅以安陆许氏一脉呈现出来与当时士人交往的一角,基本上贯穿有唐一朝始终,展现出的峥嵘也蔚为大观,在《唐诗三百首》的“背面”,闪现着光芒。

笔者不才,加上行文仓促,大唐安陆许、郝两家的士人脉络,如果能够捋得清晰,相信会有更多发现,有待地方学人更深层次的挖掘,《唐诗三百首》中的安陆,将会更加灿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