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曾全力融入中华博大精深的“礼”文化,侍仪司就是最好的证明

 思明居士 2022-07-06 发布于河北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侍仪司是我国元朝时期管理礼仪的机构。侍仪司是元代重要的国家礼仪管理机构,侍仪司的建立,是元朝统治者尝试以礼治天下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也是元朝统治者尝试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依据。在元朝早期,侍仪司是元朝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元朝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元朝中后期,随着元朝统治者黑暗统治的加深,作为一个礼仪机构,侍仪司逐渐受到了冷漠的待遇,最终走向衰落。

文章图片1

▲蒙古统治者

礼仪之邦

1、“礼”的魅力

“礼”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利器。在历史长河之中,朝代不断更迭,制度不断更新,但经久不变的便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礼乐制度的重视。元朝虽是由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是深受汉文化影响,也十分强调礼仪制度的重要性。中国先秦之礼乐,到周朝时已逐具完备,《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也向世人阐述了礼的意义,对历代礼制的影响颇为深远。

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先代典制礼仪,汉因为继承秦制,所以在礼仪制度上也是跟随秦的做法。汉高祖时期,博士叔孙通制礼仪名号。后来,随着政治体制与文化传统的发展与更新,唐代时期的礼制也有所演变。宋代作为一个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朝代,“礼”也是统治者十分重视建设的内容之一。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统一中原,在中原博大精深文化的影响下,也逐渐加强了对“礼”的建设。

文章图片2

▲元朝帝王

2、蒙古统治“礼”的匮乏

成吉思汗于 1206 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大蒙古国时期,战乱频繁,礼乐散失,朝仪混乱。早期的蒙古统治者对于中原传统礼仪文化并不了解,蒙古习俗中的朝仪制度也并不完善,导致了朝仪混乱的局面。元代翰林修撰王构在《太祖皇帝加上尊号册文》中称赞成吉思汗以睿谋雄断之姿建立大蒙古国,认为蒙古部落族人虽臣服于成吉思汗,但是在建国之初,尚无朝仪之事,也并无严格的君臣尊卑之分。大蒙古国实行的忽里勒台大会实际上是部落联盟的议事会议,大汗相当于部落联盟的首领,虽然其拥有最高权力,但是在礼仪方面与其他皇族尊长仍以兄弟相称,不存在严格的君臣上下之分。由此可见,在蒙古统治早期,“礼”的存在是极其有限的。

文章图片3

▲中原礼文化

3、元代“礼”的开始

元代朝仪之制可追溯到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太宗元年秋,八月,中书令耶律楚材在蒙古宗亲对于窝阔台即位之事议犹未决之时,进言于太宗亲弟拖雷,认为“礼”乃宗社大计,应择近之吉日,尽早将蒙古礼制商定下来。元太宗窝阔台采取了耶律楚材的建议,随后即依照中原王朝传统,定册立仪礼。元太宗窝阔台在这次仪式中要求蒙古贵族皆就班列拜,然而这种仪礼与蒙古旧俗不同,深受宗王之不解,耶律楚材则告知亲王察合台曰:“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 察合台乃率皇族及臣僚拜于帐下,并赞叹耶律楚材为社稷之臣。由此,蒙古礼制得到了初步的确定。

文章图片4

▲古人的礼仪生活

“礼”的化身——侍仪司

1、元代侍仪司之设立

公元1271 年,大元帝国正式设置侍仪司。侍仪司,秩正四品。侍仪司作为朝仪管理机构,掌握着大元朝廷中所有的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侍仪司下设法物库,掌管大礼法物。大蒙古国时期,朝仪混乱,礼仪阙略。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元之初便命人召集亡金古老和儒生,搜集传统古典,寻找金朝制度,参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制定元朝礼乐制度,立朝仪,启动朝纲,并且设立侍仪司。在元王朝效仿前朝礼仪制度,极力改变元朝统治礼仪匮乏的同时,元代侍仪司也嵌合了蒙汉两种制度,是蒙古统治机制与中原王朝传统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侍仪司在元廷“起朝仪”的过程中产生,经历改隶与别置,其职官设置逐渐完备,官员任职途径多样且大多为知书识礼、文化素养较高之人。

文章图片5

▲朝堂之礼

侍仪司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仪式方面的布置与引导,还涉及到与礼仪相关的其他内容,如奏请策划仪制、代祀岳渎、编排卤簿、兼掌起居注等职能。元代侍仪司与其他机构相互配合,吸收借鉴了汉官仪制,保障了各项宫廷仪式按部就班进行,彰显了皇室权威,更关键的是促进了元代礼仪典制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元代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侍仪司之机构

元代侍仪司机构设置齐全,有正官、首领官及属官,并且设有法物库掌大礼法物。侍仪司法物库,秩五品,有提点一员,从五品。法物库是存放祭祀器物及仪仗的库房,早在辽朝时期,法物库为南面官,隶属于朝廷的太常寺。金朝时期,法物库隶属于兵部,掌卤簿仪仗、车辂、法服等事。到了元代,法物库则隶属于礼部侍仪司。元代将侍仪司隶属于礼部,是故意而为之的。元代统治者深知蒙古贵族虽然占据着中原统治体系的上层,但中原的文化是远非蒙古族文化所能比拟的,蒙古统治者将侍仪司隶属于礼部,意在向中原百姓证明蒙古族愿意以礼治国。

从某种层面而言,在元朝统治前期,元朝统治者都是深具自知之明的,他们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修正。但可惜,蒙古早期统治者的这一优秀品质,并没有被后代的统治者所继承。元代中后期之后,帝国的统治者们肆意妄为,践踏中原礼制,侍仪司作为一个国家机构,也逐渐被统治者所抛弃。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外族文化而言,若要统治中原文明,必须以礼相待,否则,等待着他的将必是灭亡。侍仪司作为一个元代国家关于礼仪的管理机构,其兴衰,也折射出了元代统治的兴盛与落寞。

文章图片6

▲士大夫之礼

3、侍仪司之职能

关于元代侍仪司的职能,《元史·礼乐志》中有详细记载。大元朝廷在侍仪司设立之初也曾颁布诏敕命令正月元日、圣节、朝会等重大节日时,以及百官表章、外国进献、使臣谒见皇帝、大臣入朝叩辞帝王等事皆隶侍仪司。侍仪司负责元代重要时刻的各项仪式。但在实际运行中,侍仪司的职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仪式过程,还涉及到与礼仪相关的其他内容。元代侍仪司的职能可大致归纳为奏请策划、布置引导、代祀岳渎、编排卤簿以及兼掌起居注等五个方面。在元朝前期,作为一个管理礼仪的国家机构,侍仪司的职权范围已经超过了礼仪层面。元朝前期,蒙古统治者为了更好的控制中原百姓,积极的吸取中原优秀的文化传统,实行以礼治国,在这样一种治国理念之下,侍仪司的权力不断的得到扩充。

文章图片7

▲中华礼仪之邦

在元朝前期,元朝统治者将礼仪作为考察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侍仪司的权力,使得侍仪司不仅仅作为一个管理礼仪的机构,还作为了元代国家统治的晴雨表。据历史记载,元朝前期,侍仪司机构中的官员通常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他们与皇族宗亲交往甚深,因此,在朝中威望极高。只可惜,元朝末年,随着元朝统治者统治理念的转变,侍仪司逐渐落寞,侍仪司机构中的官员也逐渐权力下滑。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国家管理机构,其兴衰存亡,深受最高统治者的好恶之影响,这也显现出了封建统治的本质,即封建统治本身是一种家天下。

文章图片8

▲崇尚礼仪的中国人

总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民族,崇尚礼仪是每个中华儿女的重要标志之一。元代的侍仪司机构是蒙古统治者尝试融入中原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元代前期时,曾为元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极其重大的贡献,后来,随着元朝统治走向黑暗,侍仪司逐渐落寞,元朝统治也最终走向覆灭。由此可见,一切拒绝礼仪的民族,都无法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生长。

参考文献:

《元史》

《二十四史》

《成吉思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