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该怎么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优”答案?跟着这本书成为自己的教练吧

 岛上拾趣 2022-07-06 发布于海南


2022/7/6

教练的本质就是帮你挖掘自己的潜能,排除干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勇气。——《自定义人生:做自己的教练,过不将就的一生》

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是7月6日,我们坚持共同读书的第187天。感谢关注我,希望我们在彼此陪伴中坚持向自己的梦想前进,实现自由。

厌烦了做乖乖女,尝试跟以前的自己决裂,开始不停地换工作、换男朋友,但是越来越不快乐。时常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作为工作非常勤奋的职场妈妈,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把女儿转到私立学校,因为老公整天盯着女儿的成绩,让女儿很不快乐。这不是自己想看到的;但目前的家庭状况并不能承受私立学校昂贵的花费。应该怎么办?

面临一个重大的职业选择,两边都是想要的,但是拿不定主意。毕竟以前每次面临重大的选择时,似乎总是选错。不由总是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能选另外一个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刚刚从一次失败的婚姻里走出来,对于约会新对象十分谨慎,怎么才能找到真爱呢?

这么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答案却都出现在同一本书,那么这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呢?

看过的小伙伴或许就知道了,是李秦和李源写的《自定义人生:做自己的教练,过不将就的一生》。

那么书里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

推荐理由

遇到职场困惑和人生难题时,人们通常会通过什么渠道寻求帮助呢?

作者他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调查,参与者过千人。他答案五花八门,不过提及最多的是:上课。

但正如作者所说,上课学习固然有意义,现在也有很多线上、线下的课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课程中找到答案,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而如果上面这些生活场景令你感到“亲切”,那么本书可能适合你。

作者认为,人在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次重大的选择,会经历痛彻心扉的失败,会经受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一会儿,然后再爬起来的成长,会对自我身份进行怀疑和重塑。

那么此时,谁能听你倾诉?谁在你舔伤口的时候陪你?谁在你成功的时候与你击掌相庆?谁能给你力量?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有很多可以为你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比如教练、咨询师、老师等,在不同的情景中,他们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无论是谁,他们的陪伴都会让你在重新上路的时候更健康、更快乐、更圆满。而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领航员。


所以这是一本从教练视角理解人生课题的书,由两名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教练合作撰写而成。

书中的案例来自两名教练的来访者。因遵守教练的职业准则,以确保来访者的隐私得到保护,他们在故事里使用了化名,并对不必要的细节做了处理。


书中提供了一些自我教练的工具,帮助读者探索自我、改变视角,将挑战和失败转化为学习与成长。这些工具并非只能在书中的场景和课题里使用,只要你愿意尝试和创新,它们就可以被跨界应用到其他场景。

另外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这是一本最终需要你自己寻找答案的书。


书中的案例并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在那些情况下,来访者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普适的最优答案,作者只是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向你展示一个人可以如何从看似无解的泥沼中走出来,以及哪些思路或者工具也许可以发挥作用。

不过作为教练,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来访者的课题,不知道什么样的工具最有效,但是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的旅途,所以他们将这本书的主书名定为《自定义人生》。


所以,如果你也有各种问题,想寻找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最优”答案,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这本书推荐给你。

精彩导读


书中,作者他们根据“有意思教练”平台上教练来访者的典型议题,把来访者的故事分成几大类。包括职业发展不顺利、亲密关系遭遇挑战、亲子教育闹内讧等等。

作者在第一部分介绍了如何成为自己的教练。

第二、三、四、五部分内容,则分别讲述了职场进阶指南、亲密关系指南、亲子教育指南和终身成长指南。

最后在第六部分给出了自我教练日常练习。

不过就像作者所说,仅仅“听过”道理是无法让人产生改变的。改变需要驱动力,需要承诺,需要行动,需要方法,还需要反思与反馈。

怎样才能促成你希望发生的真正的转变呢?作者把它总结为“1个核心动力和5个一点点”。

(1)为你的转变配备核心动力。

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

我想健身,我想读书,我想考证,我想辅导孩子学习,我想在职场发展……一天只有24小时,你需要找到那个令你怦然心动、愿意投入的目标,那意味着它对你很重要,它契合你的使命与价值观,这些构成了你的核心动力。

作者强调的核心动力,也就是教练关注来访者的“成为”的那个部分。

有时他们会发现教练来访者在“知道”的层面准备得特别充分,但就是表现不好,这时候,如果我们局限于“做到”这一层面与来访者一起探索,则可能和来访者一起被困住。

但是,如果他们可以到“成为”的层面与来访者一起探索这个改变究竟是他以为自己需要的,还是他的使命感驱使他做的,以及他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他看清楚这个区别之后,真正的动力就有可能被启动。

(2)一点点鲜活的成功画面。

作者认为,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已经过时了,“大棒”会带来恐惧感,代表你已经预设自己是懒惰的,预设自己做出改变很困难,这种心理暗示只会增加改变的难度,甚至被排斥和反抗。

我们需要更鲜活的关于“胡萝卜”的想象,比如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手感的?它是什么味道的?对它的想象越真切,你越有动力去为之努力。

(3)一点点不要面子。

一个刚开始学习游泳的成年人,很可能要遭受会游泳者的取笑,但更多一直没学会游泳的成年人会羡慕你。

(4)一点点鼓励。

哪怕是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也别忘了给自己鼓励,没有什么成就是“理所当然”就能获得的。当你能快乐地接受小小的成功、分享自己的快乐时,你就会期待更多的成功,它能够帮你坚持下去。

像“这不算什么”“这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哪里哪里”之类的传统谦辞,只会让我们离快乐越来越远(因为只有结果值得高兴)。过度谦虚使人煎熬(问自己怎么还不成功),适度骄傲使人更渴望进步。

(5)一点点好奇。

挫折迟早会来,与其埋怨命运,不如好奇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遇上这个挑战。人生想教给我什么?我又应该如何发挥未曾充分使用的潜能、调动未曾充分使用的资源,来面对挫折?

(6)一点点觉察。

一个你期待的、未来的转变是由无数个当下累积而来的。一个戒烟的人需要无数次和烟瘾对抗,需要无数次选择;有的时候他会赢,有的时候他会输,但如果没有抓住每一个决策点,他甚至可能都觉察不到什么时候又将一根烟塞进了嘴里。

另外书中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比如在终身成长指南中,作者提到产生负面情绪时,你可以按照下面这几个步骤进行自我调整。
 
(1)自我觉察。像面对朋友那样自然地面对情绪,不抗拒它的出现,不给它贴标签,接受它的存在。

(2)给情绪命名。让自己知道,此刻来找你“聊天”的是哪种情绪,给它起一个正确的名字。

(3)将情绪带给你的感觉具象化。可以用图像、文字把它描述出来。如果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那么可以先尝试用比喻描述这种感觉。

(4)感受到情绪之后,问问自己,这种情绪让你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5)这些“不能接受的东西”的反面就是你想要的或者你期待的东西,它们往往会和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挂钩。结合这两方面,找找这种情绪想要给你传达的信息。

(6)找到情绪传达的信息之后,对情绪表示感谢(如果前面几步做得比较成功,大概这时候你已经平静且坦然多了,回看一开始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人或事,也就不会反应那么激烈了),然后看看你愿意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什么样的改变,给自己制订一个行动计划,定期回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