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人老贵族们反对商鞅后为何会簇拥在甘龙身边?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在甘龙的眼中,商鞅就是彻头彻尾的改革者,是要完全颠覆传统秦国的社会体系。虽然在过去的秦国历史上,数代君王也对法制进行变更,但多局限于维护贵族们的利益,未曾对社会利益集团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秦孝公曾经组织甘龙商鞅等人进行辩论,即要通过这场辩论对变与不变进行抉择,甘龙的原话是“圣人不易名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意思是圣明之人不需要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旧有法度,就能治理好国家。

甘龙所推崇的路线,是在既定的政治法度和社会规则中进行改良,这在秦国历史上本身也是非常难得的一种见解。对于大多数秦人而言,经历了数百年的攻伐东进,经历了几代人的内政混乱,经秦献公之变革,秦国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

甘龙掌管新政之初,同样面对着商鞅相似的遭遇,即不可能完全受到贵族们的支持。经数十年的法制推行和社会发展,秦国的发展车轮虽说缓慢,可毕竟向前发展。

此时若是商鞅在平静的湖水上掀起波涛,谁也不知道结果到底如何,是向前飞速发展?还是遭遇挫折变法失败而导致内乱横生?秦国的朝臣们,大多不愿意冒险。

商鞅在《商君书》中所推崇的,便是重法、尚农、毁商和弱民,其中尤以毁商和弱民,对后世的荼毒最为严重,所有规则的保障就是法制,过去的变法,极少触及贵族们核心圈层的利益,而商鞅的变法则完全不考虑贵族,只要是秦国人,就受到秦法之制约。

秦国贵族们于是大多反对变法,若非秦孝公以雷霆手段支持,商鞅必然会提前死在贵族们的各种阴谋暗害中。商鞅在变法中禁止商业贸易,商人、农民甚至是普通贵族都没有权限,哪怕是粮食的交易,也在禁令之内。商鞅的残酷之处,在于唯法制为尊,所谓“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任何违法乱纪之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极刑,这在秦孝公的兄弟赢虔的下场中可以得见。

当时的贵族们,除了农耕之田,大多拥有自己的产业,也常有参与商业贸易活动。商鞅之法,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便是这些贵族们,产业做得越大,受冲击就越严重。赢虔、甘龙、杜挚等皆是受害者,便以各种方式阻挠变法,因此商鞅变法历经几十年,才得以贯彻实施。

当然,对于经济方面的管制,已经出离商鞅之初衷。任何时代的商人,都会千方百计寻找法制之漏洞,并伺机突破,故而秦人之商业并未因商鞅之法而没落,反而越显繁荣,尤其是后来的咸阳城之富庶,成为天下之首。

到后来,还出现超级大商人吕不韦计谋窃国,这便是商鞅无法预料之事了。《商君书》中有“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翻译过来就是“治理国家能让穷人变富,富人变穷,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实力雄厚,称王天下”,听起来倒像是在壮大中产阶级了。

商鞅的变法初衷是想让农民们渐渐摆脱贫困潦倒,在秦国繁衍生息,成为建设秦国的中坚力量。却终究难以阻碍贵族们的巧取豪夺,也更难阻止商人们的天下游走。

农民们虽然不至于饿死,可繁衍越多,便越成为秦法旗帜下的奴隶,伴随着秦国对外战争征途,成为沙场上一具具无法荣归故里的孤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