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齐癸公的一些不靠谱猜测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齐癸公是齐国的第四代君主,齐国经过姜氏三代君主的耕耘,已经在齐地站稳脚跟,姜子牙所制定的国策已经在齐国良好运转,虽然此时的齐国尚且还不能与齐地的纪国、莱夷等国平分秋色,但多少天下诸侯国已经认可齐地的正统分封诸侯国就是齐国,而且是西周建国第一功臣姜子牙的子嗣之国。齐国君主自姜子牙而下,寿命似乎都比较长,执政的时间远远长于周天子们,齐癸公在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到第八代周孝王和第九代周夷王之间。

此时的齐国家族已经遍布周王国,齐癸公的叔辈中有吕衡,当年也是辅佐周康王的重要朝臣,后来因功受赐土地,大概在刑国、卫国、齐国交界的地方,同时派吕衡到卫国担任担任大司马之职,与姬姓诸侯国的关系日渐亲密。而吕季则在周朝担任太傅之职,在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时代活跃在朝堂之中,而周穆王是所有周天子中最有浪漫气息的君主,其年轻之时即受到吕季之教诲,可见吕季之博学。而齐癸公的兄弟辈,如吕高则继承父亲吕衡的职位,任卫国大司马。因此来看,齐癸公时代与周天子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与邻近诸侯国如卫国等,也是同气连枝的。

但是自周孝王始,周王朝的礼乐体系受到时代更替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史书中说:”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周孝王的继任,显然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是周王国的根本大法,但在时代剧变过程中,已经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即是如何选拔继位者和如何更好的管理国政之间的矛盾迭生,周孝王成为周天子的前因后果,当然不会像史书中那般轻描淡写。

《竹书纪年》载:“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周天子受到戎狄部落侵袭,甚至以迁徙都城来避祸,这对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周天子家族来说,是可耻的。所谓”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周孝王有可能是姬姓贵族们选拔出来的过度君主,为的是摆脱周王朝的衰败之相。

而当周孝王的时代使命完成,在西方培育如秦国这样的诸侯国,以抗衡戎狄部落,又以申国、虢国等诸侯国的征伐最终赢得国家的稳定而后,姬姓旧贵族们依然希望以传统的方式保持国政的推进,因此周夷王才能顺理成章的重新继任天子。但周夷王这个人的出生,根据典籍中的说法,是出生在楚国之地。

那么楚国作为南方蛮夷,其生活习性及成长环境,都可能与周天子的中原大为不同,更容易接受那些较为野蛮的刑法。当年周孝王在拨乱反正之际,就已经重新赢得四围诸侯的认可,如南方的蜀国,东方的纪国等,都可能已经开始朝拜周天子,而齐国癸公既然与卫国相交好,卫国是要朝拜周天子的,那么齐癸公就必然也要朝拜周天子。而齐国与纪国数代之间就在互相对抗,此时共同朝拜周天子,双方在朝中的关系,就极为微妙。

在齐癸公之后的继位者齐哀公受纪国诋毁,被周夷王用烹杀之刑所杀,就说明当时的周夷王对齐国人是有恃无恐的,这也能看得出来,在齐癸公时代的齐国,可能依然在东方没有成为大国,甚至可能略逊于纪国,这也是周夷王为什么那么轻易的就相信纪国之言,而烹杀自己分封的诸侯国君。《史记》:”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这里给我们透露出三层信息,第一层是王室衰微,第二层是诸侯不朝,第三层是互相攻伐,如果要给诸侯国君施与重刑,唯独第二层的”不朝“最有可能,齐哀公为什么会不朝天子?是齐癸公的教导?还是朝臣的怂恿?或者是齐哀公自己的问题?一个人的性格,跟其出生的环境,受到的教育是有关系的,或许齐癸公本身就没有给齐哀公树立好榜样,当年虽然朝贡周天子,但是内心可能是极度抵触的,也才可能导致儿子齐哀公成为齐国史上最悲惨的君主。

齐癸公的抵触可能有多重原因,其中就必然包括与纪国的对抗,以及对周天子的不满。这个周天子也许就是周孝王,当然周孝王当时的任务是拨乱反正,是征伐戎狄,根本没有时间来扶持齐国,这可能就是齐癸公的误解,对齐国所处险恶环境相比,周孝王的无视齐国,直接影响到姬姓贵族们对齐国的无视,也更导致周夷王将齐哀公作为典型杀害。齐癸公在这件事情上,可能也承担着部分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