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蒸枣花|高廷磊

 宛丘文学 2022-07-06 发布于河南


               蒸枣花

                  文|高廷磊

  总在临近春节之际,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上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像吃的,用的等都要考虑进去。每每走到街上遇到熟人也都会问上一句“年货准备好了吗?”对方也都会欢喜地回答道“也没啥准备的,到了哪天就准备齐了!”然后再相互寒暄几句就分开了。

  在诸多准备过年的事项中,都有着不同的说法与纪念意义;其中蒸枣花就具有纪念意义。

  蒸枣花,也可以叫做“蒸枣山”;也是每年中必不可少的一样祭品,白色的面粉经过母亲双手的揉和,变得光滑有形;做成一个个小块像鱼的,像山的,像树林的等形状各异;然后再把它们按分部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别致的大山;火红的枣儿在温水里浸泡出昔日的圆润,亮丽的色泽,也被母亲一个个地镶嵌在“大山上”的各个角落,这样“枣山”的初步就算做好了。放置一段后,父亲把准备好的"枣山"放在蒸笼里,再盖上锅盖;他拿起手表定好时间,只见白色的炊烟在缓缓不断地上升着,在厨房上方弥漫;火塘里刚放入的木柴被火苗包围着,不时响起噼里啪啦的爆裂声,蒸汽在不断地上升着;却不知蒸笼里"枣山"的变化如何,就在这不解的时候,父亲看了看时间,就抓紧灭火工作,这就预示着"枣山"已经蒸好了。母亲也没闲着,她也看了看在笼盖上的一碗水,又用手摸了摸,确认已经好了。她也不急着掀开蒸笼,因为要缓一会;后来听母亲讲,缓一会是为了让"枣山"更好更快的适应寒冷的气候,也就是"热胀冷缩"的原理。我对着父亲母亲笑了笑,母亲父亲也笑了。

  每到除夕傍晚,家家总是把枣花供放在当门(客厅的中间)条几上,再在枣花上放上两三颗香菜(或者其他青色的蔬菜),这样就开始了祭祀。相传这是祖上对"山西省洪洞县枣林村"的一种纪念,可我也问过几位年长的老者,又翻阅了很多文献,结果显示还真有这么一段:

  相传明朝初年,黄淮大平原发生了一次大的洪水,再加上连年的兵荒马乱,等大水退后这里已是荒无人烟;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也在其中,他不忍心让土地荒废下去。在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想把其他地方的老百姓移到这里来,可究竟移哪里人合适呢?当时山西人多,年景好,尤其是洪洞县一带,夜不关门。他就下令把该县的枣庄大槐树一带的人们,迁到黄淮去落户;就这样枣庄的人们来到了黄淮平原落了户,可还是想念着故土,每逢过节或者过年啥的,他们都会聚在一起,默默地祝福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都能吉祥如意。

  日月催人老,一代一代的老人们渐渐地都谢世了。年轻的也都步入了老年,孩子们也都长大,他们就用面制成山的样子,红色的枣都镶嵌在山上,密密麻麻的;每到除夕晚上,他们都随着老辈们恭恭敬敬的把蒸好的枣山(即枣花)请上祭祖的条几上,过了元宵节再请下去。蒸枣花,在黄淮地区相传甚广,也是很好并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风俗之一。

高廷磊,河南省淮阳县人,喜欢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记录下来,特别对小小说,诗歌,散文尤为青睐。现为《宛丘文学》责任主编,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签约作家,大西北文学纸刊签约作家,曾多次获得金奖,优秀奖项。


稿件必须原创,作品一经发布;本社设置有赞赏功能,赞赏作者的金额之70%归作者所有,其余留作平台运转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