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城的骄傲

 love趣味对联 2022-07-06 发布于广东
   了解许氏父子是从一本《方苞姚鼐集》开始的,这本选集相当不错,之前只晓得潘务正是师大一个很务实认真且低调的老师,而许结是他在南大的博导,于是就想多了解点关于许结信息,借助网络才得以让三父子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

  据许结的叙述,他们这支许氏一世祖居黄华凤冠山,孙闻园先生题许先生《抗建新咏》有云:“枞阳诗派海峰开,衍出黄华一脉来”,“海峰”,即是刘大櫆,“黄华一脉”,即是指黄华许氏一支文脉。他的曾祖父许商彝(希白公)乃桐城古文名家,曾应吴汝纶之请,任教于莲池书院多年。可以算是个典型的文化世家。许结的父亲许永璋先生字允臧,号我我主人,亦自号跌翁、石城左杖翁。书斋名因徙而易,分别为望龙冈草堂、玄斋、广汉轩。著名学者、唐诗研究专家、诗人,先生1915年生,1936年毕业于无锡国立专科学校。曾先后在桐城中学、安徽师范学院、南京安徽中学、南京六中任教。1978年应著名教育家匡亚明校长之邀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十年。兼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纽约四海诗社顾问,桐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2005年逝世于南京。出版有《抗建新咏》《一炉诗钞》《诗词备课笔记》《许永璋唐诗论文选》《杜诗名篇新析》《老子诗学宇宙》等。 永璋先生的长子即许结的兄长许总现任华侨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厦门大学、东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攻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唐宋文学、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是国内“杜诗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在文学史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在唐宋文学研究方面有多项开拓性成果。迄今已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十六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总计近一千万字。而许结的经历更加坎坷,出身不就父亲即被下放劳教,后来回到南京六中修理课桌椅,他一边做木匠一边开始写作。1979年,第一篇文章在《南京日报》发表,1983年,第一篇论文《“披发下瀛洲”考辨》在《光明日报》发表。后来被调到南大中文系当资料员,他蜗居在资料室中,却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读书》上一篇接着一篇发表着论文。1989年,南京大学破格将许结聘为教师。现在的许结,已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专业负责人。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了这样一件事,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巩固新政权,削弱反对势力,下令将居住在咸阳的秦朝老贵族迁到外地去,等于今天的“扫地出门”。有些外迁对象很恐惧,尽力贿赂押者,以求“近迁”。偏偏有位姓卓的人,一点也不在乎,直到走到四川的邛崃,看押者实在不愿再走下去了,卓氏才笑吟吟地留了下来。后来,卓氏在这里发现了铁矿。几年之后,卓氏由一贫如洗一跃成为富翁,依靠冶铁发了大财,“家僮万人,富比王候”。倒是刘邦分封的那些“新贵族”中,后来不乏沦为贫困者。卓氏迁出咸阳时,权利、财富都被剥夺了。但有一点是完好无损的,这就是他的知识积累、管理才能、经营才能。也就是凭借这些,他才有了重新展示“自我价值”的底气。富起来的卓氏,仍然尊重文化,所以在他的后人中,才出现了像卓文君那样的才女,又招了像司马相如那样的乘龙快婿。许氏父子遭遇流放时也是一无所有,但什么在支撑他们?也许就是一个文化世家传统,这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