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战略科学家?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战略科学家?

 xiaopanglang 2022-07-06 发布于山东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所谓战略科学家,顾名思义,属于“领袖型科学家”,与一般科学家乃至科技领军人才不同的是,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更多地在于“战略性”而非“科学性”。简单说,战略科学家既是战略家,也是科学家,是科技人才中的“帅才”,在跨学科研究、大兵团作战组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担纲“国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领军人物。

整体来看,战略科学家是“关键少数”,他们具备了认清全局、把握全局,在一定领域内解决具体问题,深入一线做大量调查研究的基本素质。科技革命史表明,正是“关键少数”改变了科学和技术范式,引领了人类的未来。因此,战略科学家是一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对于建设科技强国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战略科学家的三个基本特点

既有的研究表明,战略科学家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自我驱动,具有战略眼光,能够较好的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拓新的科技领域或方向。作为战略科学家,他们的行为不是由名利金钱所引导的,而是通过内在的价值观和事业使命驱动的,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是自我实现和超我实现的需要。

比如,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经济能力并不强大,但却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选择回归祖国,在各行各业的领域中脱颖而出,促使他们回国的动力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愿景的坚定信心和强烈使命感,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

二是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善于独立思考,善于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善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不论这些科研项目来自哪里、问题出在哪里,他们总是会展现出强大的思考能力,他们从不盲目跟随,而是主动承担、不断探索,致力于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颠覆性创新。

三是具有崇高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善于团结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具备强大的跨界学习能力,他们的知识获取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横跨各门科学。比如,钱学森不仅只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代表,而且在复杂性科学、思维科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伟大的贡献。

很显然,战略科学家除了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科学家”外,其重要性还更多地体现在“战略性”一面。他们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破解根本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带领科研同行们一起引领探索、投身创新,精准突破,引领科学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比如,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物理力学等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钱学森,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立下不可磨灭功勋的李四光,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使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的黄大年,为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孙家栋等等。他们在祖国需要的关键时刻、在科技创新项目面临重大挑战的关键领域挺身而出,解决了重大科学问题,他们都是战略科学家的代表,是“国之重器”。

2

我国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建设亟待突破

如今,许多科研领域都呈现出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势头,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在此背景下,能够在科研战场上指挥不同“兵种”展开大作战的战略科学家就显得尤其关键。

目前来看,中国的科研队伍数量庞大,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但围绕一些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尴尬局面和问题,仍需做出更好的统筹与规划,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建设亟待新的突破——如何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成为了一个关键命题。

其一,培养战略科学家的关键是建设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使具有战略潜质的科技人才自由生长。比如,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创新人才支持方式,给科学研究以良好的环境,给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并鼓励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到相关科技战略的规划和决策中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王阳元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要从相对年轻的科学家中,选拔经过较长科学研究的时间锻炼、有良好政治素质、学术正派严谨、获得过有造诣的创新成果或产业化成果的人进行培养,把他们放在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探索科学前沿的课题或专题中,担负起主要责任。总之就是要挑好苗子,进团队压担子。

其二,要培育科学精神,优化教育结构,将战略科学家的培养目标和努力,前置和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曾提到,必须培养战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作风。要“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在利益面前坚持科学真理,不能站在自己“小学科”、“小领域”角度说事儿,不能总是把个人利益和“战略”挂起钩来,要能听进去不同声音,在百花齐放和学术争论中对科学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通识教育,注重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潜力开发,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观,形成独立思考以及分析和观察实验的能力。此外,大学还要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新兴学科、综合学科建设,突破传统模式,全方位的培养学科人才,将培养战略科学家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的身上,从而获取更多新生力量。

其三,针对科技驱动型企业培育科学家尤其是战略科学家严重不足的短板,加快科技型创新企业科研团队的建设,将战略目标一步步化为现实,综合推动理论突破、技术创新和转化落地,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战略性科技人才,为国家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可以认为,解决国家战略问题亦或者是“卡脖子”问题都离不开团队作战。“单打独斗”不仅影响进程,而且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因此,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领袖‬所提到的“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素质,同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一系列人才梯队建设支持计划,持续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梯队。

其四,要建设以科学家为主体的科学共同体。以科学家为主体,就是用人单位要建设科学家本位的科研体制和机制,比如,建立以开创性人才为对象的资助体系,资助体系由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资助对象是提出新的科学路线和技术路线的人,产生方式是自荐、推荐、竞赛、非共识评价、国家重大研发项目评价和风险投资评价等。

其五,完善科学家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用好战略科学家,不仅要在经济主战场上让他们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而且还要更广泛地发挥他们参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赋予战略科学家推荐科技创新人才的责任,把战略科学家推荐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工作程序,明确战略科学家推荐人才的权利和责任。鼓励战略科学家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支持他们到国际学术组织和技术机构任职,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战略科学家是心系“国之大者”、担纲“国之重器”的帅才,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更多战略科学家的出现将会是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增量!(袁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