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正在割裂我们的朋友圈,你还剩多少真·好友?

 芳博士 2022-07-06 发布于福建

本文是芳心的第182篇原创文章

作者 | 芳心
插图 | 李延,伊文兔、夏萌猫创始人

昨晚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没想到吸引了过百的赞。

因为评论很多,我没法一一回复,就扩写成此文吧。

太长不看版,可以拉到最后,就6个字~ 

疫情期间,我问了几个朋友以下3个问题:

1.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里,你在网上吵过架么?

2. 你曾和朋友争得面红耳赤、几乎绝交么?

3. 你曾被家人气得七窍生烟、整夜难眠么?

几个朋友纷纷点头称是。

此时,一个朋友幽幽地冒出一句话:你家小孩上网课么?

你家小孩上了网课,你还有时间精力吵架、生气、绝交吗?

有孩子的朋友们立刻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No.1

疫情期间,每个话题都是炸弹

疫情期间,每个话题都是深水炸弹。

会把人的三观摧毁一遍又一遍,会把自以为牢靠的情感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平常大家吃喝玩乐其乐融融,没想到,到了非常时期,你会突然发现:

你很熟悉的朋友或者自认为很熟悉的朋友,居然和你的观点完全相反?

你在怀疑他们逻辑有问题、立场不坚定,甚至把“LEFT”和“RIGHT”的标签贴上去的时候,也在怀疑自己——

啊,我是不是遇人不淑、交友不慎,还是我自己有问题?

总之,这段时间,我只要看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就一次次地被情感和理智之间的拉锯凌迟。

哦对了,别以为发美食、工作或者风景的话题就是安全的。

以上三种场景会激发起三种争吵话题(真实再现):

1.发美食:疫情都这样了,你关心武汉人民吃什么吗?你居然只关心自己的一日三餐?

2.发工作:美国都把“中国病毒”的脏水泼到我们头上了,你居然只关心自己的投资项目?

3.发风景:解禁只是因为经济压力很大,并不表示疫情进入安全期,你怎么出门给人家添负担?

几回合唇枪舌战后,不是你默默地关闭了朋友圈,就是你默默地拉黑了朋友。

在朋友圈和群聊里忍住不争执的,都是忍者神人。

在疫情期间忍住不发表任何言论的,都是世外高人。

而我,注定只是普通人。

No.2

为啥普通人那么容易发生争执

因为,普通人,要么“闲”,要么“茫”。

被关在家里实在空虚寂寞冷,于是参与热点话题取暖刷存在感。

没有比“疫情”更好的话题,能让全民参与。

无论我们是什么岁数、来自哪个地区,读过几年书、每月拿多少工资……

我们都可以对疫情发表观点。

我们的观点都可以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一些人的反对。

在吹捧和争吵中,一次次地多了一些“网友”,少了一些朋友。

对不起,这都是闲出来的。

你说:不对,我工作很忙的。

其实,我的工作也很忙。从春节到现在,我没有哪一天是完全休息的。

忙让我没心思群聊、没时间私聊,避免了很多争执,也回避了很多自我怀疑。

但我依然是普通人。我在纷纷扰扰的信息中,在“忙”中感到迷“茫”。

保安戴着口罩、拿着额温枪,问我们的问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每一天,我都在问自己类似的问题:

在这场疫情中,我是谁,扮演什么角色?

事实是什么,这些新闻、报道从哪里来?

观点是什么,我的立场要站到哪里去?

我究竟,要相信什么?

我不知道上面几个问题,你是否问过自己。

我没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面对割裂的朋友圈,我束手无策。

No.3

认清4点,清醒面对各种热点

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及和朋友好好说话,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书籍。

妄图用知识武装头脑,但最后都是火气灭了理智。

直到刘润老师的一篇文章,让我的思路清晰了起来:《刘润:给杠精们开的药方

刘润认为,一个人的表达可以分为四类:

事实(FACT),观点(OPINION),立场(STAND),信仰(BELIEF)

事实 & 观点

“事实”是最不容易有争议的部分。但往往,我们对事实的了解,不够全面。

我们对于事实通常带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就称为“观点”。

可恰恰是,我们都觉得自己的观点代表了“事实”。

比如,因为缺乏检测试剂,有一位病患得不到及时的确诊。

这个事实,可能被我们解读成数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观点1:当地卫生系统不作为,懒政怠症。一定要彻查贪官。

观点2:该医院一定把稀缺的检测试剂留给权贵。一定要审查诊疗记录。

观点3:该患者自己没能耐,赶紧换医院啊、换地方啊。一定要努力、财富自由。

然后大家噼里啪啦地争吵。

这还是事实明确的,很多“事实”,没有照片、录音等直接/间接证据。

一条朋友圈的截图,一个群聊天的记录,都可能被我们当作“事实”。

于是我们的争执,就基于那些不知道是否真实的“事实”。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而对方就是一个蒙蔽双眼、忽视事实的大傻瓜。

立场

“立场”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比如,疫情中的“毒王”。

如果你是“毒王”的亲友,你肯定会为TA辩护。

TA不知道封城令,回乡后也没有到处逛,被感染的人也没有报道的那么多。

即便上述都是事实,但因为立场问题,这些事实很难被采信。

反之,如果你是被“毒王”传染的亲友。

你一定会找出所有证据,证明TA是故意逃过检查、违反居家隔离。

因为你的病痛,需要有人在承担责任。

而很多自媒体文章,只是把“毒王”当作一个热点话题。

如果自媒体的读者们多数恐惧病毒,那么自媒体就会找一堆证据把“毒王”钉上耻辱柱。

如果自媒体的读者们多数崇尚人权,那么自媒体就会放大“毒王”的无奈、委屈和悲哀。

很可惜,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这些和“毒王”没有关系的大多数人,就只是各类“读者”之一。

自媒体不过是喂给我们愿意相信的“事实”和愿意支持的“观点”。

信仰

刘润认为“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信仰内逻辑自洽,信仰之间互相矛盾。

信仰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民族、国家、人种、文化、学历……都可能成为信仰。

为了不误解,我更想把信仰称为“信念”。

比如,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美国的,就是好的。

或者,只要是中国的,就是好的。这就是信念。

拥有信念的人,无论对自己有没有好处,都愿意无条件地坚持判断。

所以不要和朋友争论信念问题,除非你想失去这个朋友。

No.4

如何避免不必要争执

当想清楚事实、观点、立场和信念之间的区别时,我看朋友圈、群聊等各种纷纷扰扰的信息时,思路就比以前清晰了。

首先,如果我们争执,说明至少一方不掌握“事实”。

事实是确定的,难以发生争执的。

比如今天气温30°。

我们不会争执今天气温几度,是因为我们信任气象局的数据。

我们会争执今天热不热,是因为我们对温度有不同的感受。

对于大多数疫情新闻,我们通常都不掌握“事实”。

各类媒体通常都带有自己的观点,去解读自己获取的信息。

如果我们没有共同信任的媒体,像信任气象局一样。

我们就没有必要对不同媒体的新闻,进行争执了。

其次,不管我们争执什么,都需要记住:大多数观点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强力吸引。

吸引粉丝的往往不是人设,而是观点。观点越鲜明,越吸引人。

这点在特朗普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新民调,他的支持率又升高了。

即便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中国病毒”是错误的观点。

但如果特朗普的支持率提升,说明很多美国人对于“中国病毒”的观点是认可的。

特朗普就是要用强力的观点,来吸引选民的投票。

如果他不愿意承担责任,那么只能让中国来承担责任。

毕竟,美国人站在美国的立场,中国人站在中国的立场。

最后,抨击别人“带立场”的人,往往自带立场

我们可以抨击对方的立场,但不要自称“客观”。

因为我们之所以抨击对方,就是因为对方和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

在疫情中,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双标人格”。

是因为TA的“真实”立场,和“表现”立场不同。

TA虽然不得不为正方辩护,但TA内心持有反方观点。

疫情发展到现在,中国打上半场、海外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

海外华人就职的机构、家周边的邻居、小孩的同学都在海外,外方利益与TA休戚相关。

很多海外华人,即便持着中国护照,怀着中国心,也只能在中文媒体上“正确”,在外文社交圈中“不正确”。

当然,也有收割国内红利的人,在中文媒体唱着“中国心”,在外部社交圈上骂着“中国人”。

扪心自问,我们都有自己的立场。

可能上升到国家,也可能是一个省、一个市,甚至一个机构、一户家庭。

两个立场不同的人,就像是站在各自的山上。

我们可以互唱山歌。但非要扯着嗓子向对方喊话,让对方下山,过来爬你这座山,你最好先想想,自己愿意下山么?

No.5

总结

我们常常坚信自己说的是事实,但其实只是因为观点而争执。

我们常常找证据去指责对方的观点,却忘了想想我们各自的立场。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很客观,却只是因为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立场。

所以,人性使然,谁也不是圣贤。

我自己不是,也不能强求朋友是,不必非逼着对方处处是同道中人。

能遇到在原则问题上志同道合的人,应该感激和庆幸,遇不到也非不幸。

你能和自己成为“知心好友”,就很不易。

你能清醒地认识到——我拥有的最大理智,就是知道自己会失去理智——就非常不易。

好了,本文太长不看版就6个字:和自己做好友。

听听自己这个好朋友,谈谈内心的观点和立场。

或许,你会清楚知道:

99%的争执,都毫无意义。

99%的朋友,就笑笑而已。

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