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遇到设计瓶颈的时候,不如重读包豪斯的经典基础理论

 木蘭猫不睡 2022-07-0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面对形形色色的设计趋势与铺天盖地的灵感网站,相信不少设计师都一度感到迷茫,在浩瀚的资讯当中也难以捕捉到创作灵感。当在设计难以找到突破和无从下手的时候,或许相比于一味钻研技法、苦恼于潮流的盛衰,可以尝试重新钻研设计基础理论,在经典的智慧中,从根源处打开对设计的认知

在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对平面、色彩、立体这“三大构成”相信设计师都不会陌生,它们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大构成”的源头,即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包豪斯——包豪斯1925年开设的“构成课”,日后将被细化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又分别对应三位包豪斯导师各自提出的开创性理论以及应著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从点、线到面》以纯理性思维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2)约翰斯·伊顿的《色彩艺术》,第一次建立完整的色彩构成体系,提出后来广为人知的“十二色”色轮与七色对比方法论;3)创始人、第一任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新建筑与包豪斯》关注建筑的立体构成,阐述如何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

在21世纪的今天,三度对这一套经典艺术丛书进行再译再版,由香港设计师麦䋜桁重新设计,目的不仅在于为创意行业人员提供重新翻阅经典的更方便易读的版本,更希望能启发广大设计从业者能从经典理论中温故知新。

图片

本篇,Design360°将从上文所述的三位包豪斯导师瓦西里·康定斯基、约翰斯·伊顿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开创整理的体系中,带大家解读平面、色彩和立体的构成。从现代设计教育的角度回观每一位设计师在设计历程中常常忽视、却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或许能为正处于迷茫期、瓶颈期的你带来设计认知上的启发与转变。

BAUHAUS

现代设计基础三大构成的起源——三位包豪斯导师的经典理论

图片

包豪斯教员,1926年

01

Wassily Kandinsky

瓦西里·康定斯基

平面构成:从点、线到面探索创造力平衡的“实用”科学

图片

◉ 点击海报立即购买《从点、线到面》 ◉

图片

>>

30岁弃任法学教授,42岁办个展;从半路出家到“抽象艺术之父”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出生于俄罗斯,是20世纪西方抽象主义绘画奠基者、艺术理论家。1896年,刚被任命为法学教授的康定斯基却在一次画展后,受到莫奈画作《干草堆》极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决意放弃成功的事业,转行投身艺术行业,那一年他30岁。

康定斯基当即前往德国慕尼黑从头开始学习绘画,并于1900年考进慕尼黑艺术学院,师从当时“德国第一平面艺术家”法兰兹·冯·史杜克(Franz von Stuck)。康定斯基早年的绘画风格并非抽象几何,但他在用色上却一直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尝试过蛋彩画、油画写生、木刻版画等,最终苦于用色上的不协调,点和线的抽象绘画逐渐取代了他原本的具象画风。

图片

康定斯基早期作品

图片

康定斯基的首副抽象画作:无题,1913年

1911年他完成了《论艺术的精神》,这一著作象征着康定斯基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是他通过内在需要和精神意志对艺术的诠释。1922年康定斯基被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聘为包豪斯教员,从此开启了他在现代设计教育和抽象探索上的另一段传奇人生。

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教书一教就是11年,跟随学校从魏玛辗转至德绍和柏林,一直到1933年学校被迫关闭。他主要在抽象形状元素和分析绘画的预科课程中任教,在不同时期带领过壁画工坊、自由绘画工坊等。

图片

Circles in a Circle,1923年

>>

独创“联觉”理论,听色彩之声

音乐在康定斯基的艺术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乐迷”的他毫不夸张地坦言:“除了少数例子外,几个世纪以来音乐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致力于表达自然现象,而致力于表达艺术家的灵魂”。据说他拥有“联觉”的能力,可以听见色彩之声,可以用音乐来作画。

康定斯基在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中将“联觉”描述为从一种感官形态转移到另一种感官形态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康定斯基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什么音调匹配什么颜色,当演奏到高音区是暖色调,相反低音区是以冷色调为代表。他最著名的画作《构成》系列则是对音乐可视化深刻表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构成系列(局部)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拆解平面构成:从点、线到面

除了可以“听见”色彩之声,康定斯基的“联觉”理论在他最著名的点、线、面平面构成理论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1926年,康定斯基另一本影响后人的著作《从点、线到面》问世,相较于《论艺术的精神》,《从点、线到面》则是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探讨图形艺术的可持续性创作。

图片

到21世纪,《从点、线到面》中的理论学识仍然值得重读。正如百年前的康定斯基所说:第一,这是普遍的科学需求,由无目的或非功利动机驱动下自发产生的“纯粹”科学;第二,这是创造力平衡的需求,由直觉和深思熟虑并存产生的“实用”科学。当经历创作瓶颈期无从下手之时,通过显微镜式的分析手段,将艺术、设计科学引向综合、全面的认知,才能超越学科与自我的局限

图片

“点、线、面”是康定斯基的重要研究元素。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实际效用,如标点符号、自然物结构等;另一方面可以是抽象艺术的构成部分,即摆脱实用的束缚。线是点运动的结果,同样具有不同的形态。康定斯基的“联觉”能力在这一部分也有提出:不同线有不同声音,也有不同温度。

图片

《从点、线到面》: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乐谱中的音乐被转化成了点

图片

《从点、线到面》:规范的角和色彩对应

基面则是由两条水平直线为界,将一个单独物体从周边闭合的范围中衬托出来,用来承载作品内容的元素。基面形态多样,内部声音混杂,找到形式内部的生命力才是观赏艺术设计之道。

图片

《从点、线到面》:加强并且限制(点缀)基面、复杂的多角度基面

02

Johannes Itten

约翰斯·伊顿

色彩构成:从最基础,也是最不能忽视的角度揭示体系化色彩理论

图片

◉ 点击海报立即购买《色彩艺术》 ◉

图片

>>

从小学老师到包豪斯大师,首位将色彩构成体系化的奠基人

瑞士画家伊顿原本是位小学教师,16岁和20岁间(1904-1908年)都在接受相关训练,并在实际教学期间接触到精神分析的思想。21岁时他曾被日内瓦美术学院录取,但因不满该校教师而没有继续就读。1912年他拜师日内瓦抽象画家Eugène Gilliard,后又以老师的作品为教材,在维也纳开办了一所私立艺术学校。

1919年,伊顿作为第一批教员前往包豪斯任教,开发了创新性的“预科课程”,向学生传授材料特性、成分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他的教师出身深远地影响了他在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他相信单独针对一名学生指出问题会打击其创作积极性,因此更多地会挑选一些学生们经常会犯的普遍错误,面向全班进行纠正。

图片
图片
图片

伊顿在包豪斯时期前后对字体排印、色彩的探索

宗教信仰使得伊顿几乎完全投身于教育事业。他是一名马兹达兹南(Mazdaznan)拜火教徒,遵循吃素节食、冥想的日常习惯,认为这可以增进内在理解力和直觉,对艺术灵感和创作有利。他剃着光头、身着自己设计的奇怪长袍、吃着大蒜味的食物,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也是不奇怪的。

这种神秘主义融入个人魅力,致使部分学生对其产生偶像式的崇拜,他甚至游说了大约20个学生来模仿他的行为举止和衣着风格。校长格罗皮乌斯认为这种个人表达与包豪斯“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理念相冲突,最终导致伊顿在1922年从包豪斯辞任。虽然任教期仅短短3年,伊顿仍然是包豪斯最有名的教师之一。

图片

伊顿在教学楼顶上晨练,1931年

>>

三个角度探讨伊顿的色彩理论:视觉、情感和象征

伊顿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梳理并建立了新的色彩体系,并于1961年出版了著作《色彩艺术》。在伊顿看来,研究色彩的奥义在于其“表现效果”,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对创作媒介的研究反而是次要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色彩效果的感悟是从心而生的,因此色彩是无法被概念化和程式化的这也是为什么“如何配色”常常是当代设计师烦恼的问题

图片

7种色值与12种色调的色轮,1921年

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色彩理论呢?伊顿犀利言道:“如果你不依靠色彩的知识就能创作出佳作,那就无须掌握这些知识。反之,你就应该好好学习色彩的知识了。

伊顿从印象(视觉)、表现(情感)和结构(象征)这三个方面对色彩展开了探讨。一个合理的色彩搭配讲究三者的结合,缺乏视觉准确性和感染力的象征主义会变成贫乏的形式主义;徒有视觉表现力,而缺乏有说服力的象征性和情感力量,不过是对自然主义的拙劣模仿;而缺乏结构的象征内容或视觉力量的情感效果也只会表现出肤浅的情感。当然,每个人都会依照作品气质去创作,并有所侧重。

图片

Child , 1921-1922

>>

沿用至今的色彩逻辑:“十二色”色轮与七色对比

在考虑配色时,除了上述的视觉、情感和象征三个要点,还应该关注什么呢?伊顿提出,艺术家、设计师主要关注的是“色彩媒介如何经由肉眼和大脑处理,让人感受色彩效果。在色彩科学和色彩艺术中,视觉、心理和精神的现象如何相互交织“。听起来有些玄乎,于是伊顿将这种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总结为色彩的对比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色彩艺术》:色彩结构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这其中就包括设计师们熟得不能再熟悉的“十二色”色轮与七色对比。“十二色”色轮是基于牛顿三原色发展而来,用于了解色彩设计的色轮。十二色轮色相均匀间隔,互补色处在对立的位置上。凡是掌握十二色轮中的每一色,便能轻松的辨认出中间色调。

图片

《色彩艺术》:“十二色”色轮

不同色彩对比则决定了不同的艺术价值、视觉效果、表现效果的象征意义。伊顿将色彩对比分为七大类型: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同时对比、饱和度对比和比例对比。想要将设计做得细腻动人,就要学会把控色彩对比的“度”。

图片
图片

《色彩艺术》:色相对比、同色对比

伊顿以蒙德里安的《构成 1928》为例,这幅作品的“度”在于营造稳定的平衡感,采取了比例对比和色相对比,每一种颜色似乎都在彰显自己的个性与生命力。再如梵高的《晚间咖啡馆》,黄色的主色和咖啡馆的橙色,与天空的蓝紫色构成了同时对比。同时对比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肉眼产生,这种对比之下的色彩会呈现一种动态活力,甚至是“去物质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设计师的用色看起来鲜活又充满活力。

图片

《构成 1928》,蒙德里安

图片

《晚间咖啡馆》,梵高

看似基础,容易忽视的色彩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正如伊顿所言,当掌握了色彩知识,才能真正的解放形式与色彩在客观世界的禁锢。

03

Walter Gropius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立体构成:新建筑与包豪斯的标准化、理性化

图片

◉ 点击海报立即购买《新建筑与包豪斯》 ◉

图片

>>

开启现代化设计教育的包豪斯缔造者

提及包豪斯,必然离不开其创始人,德国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他在1919年创立包豪斯学院,担任校长直至1928年。近1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忙于包豪斯的运营,离任之后也保持密切关注,在学院被关、他本人移民美国之后,也投身于包豪斯遗产保护。可以说包豪斯是格罗皮乌斯毕生的心血,而格罗皮乌斯兼具演说家和企业家的角色,是包豪斯最好的经理人

格罗皮乌斯作为建筑设计师亦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是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先驱之一,著有代表作《新建筑学与包豪斯》,留下了一系列建筑设计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包豪斯德绍校舍。

图片

包豪斯德绍校舍

>>

包豪斯:融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的办学理念

图片

包豪斯教学大纲

包豪斯的建校思想和教学理念主要受格罗皮乌斯的影响,即一个乌托邦式的微型世界,提倡设计为大众服务、促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交流的设计试验场。

具体到各个学科之上,他在包豪斯宣言中这样写道:“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未来新殿堂。”这样的办学理念同样映射在平面设计中,例如简单明了的版面编排、无衬线字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包豪斯校刊

>>

超脱技术与材料的概念,将“新建筑”标准化、理性化

那么建筑与平面的关系何在?平面设计师或是别的行业设计师为什么要重温格罗皮乌斯的《新建筑与包豪斯》?如果这样的问题放在包豪斯时期,定当会遭到校长的一顿痛骂。甚至放在现今的设计环境来说,建筑设计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各行各业也是息息相关。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言:新建筑是联结不同思想的一座桥梁,而不是某种单一而独立的设计场域。

图片
图片

《新建筑与包豪斯》:托尔滕住宅区

针对“新建筑”格罗皮乌斯提出了两个概念:标准化和理性化。第一,除去设计师的个人风格,标准化能带来更积极的公共效益;第二,当时的建筑业正逐渐从手工行业转型为工业生产,理性化的技术与工作方式使得建筑行业效率大大提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建筑与包豪斯

简而言之,“新建筑”就是结构简明、功能明确与流程标准理性化。就好比,相较于“房屋(building)”是一种关乎技术与材料的概念,而建筑(architecture)则蕴含了对空间的掌握。

图片

伊顿在《色彩艺术》中诚挚说道:“我们不应受到设计法则束缚,而应利用它把我们从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中解放出来。”古往今来,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重要的并不是表现和再现的手段,而是每个个体的人性和人性。人要先有教养和创造力,之后才能创作。

从包豪斯滋生出来的理念影响深远,与其说是对实操技巧层面上的指导,不如说是给后人在设计观念和认知上启发。如果你正处于迷茫期,或者对设计创作的突破感到失去头绪,不如沉下心来重读包豪斯导师的经典著作,或许能让你找回那份创作中的自由表现。

🔵🔺🟨

在文末留言一起来聊一聊

#你对包豪斯的认识#

编辑&排版 | Naomi & Astra

校对 | Astra & Shelly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