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点,为何30年不公开,邓颖超一句话曾说出原委

 Zaker736 2022-07-06 发布于山西
1957年9月,周总理曾经将赵炜叫进自己的办公室并告诉他:“把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1976年1月8日,这位伟大的军事家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1976年1月11日下午4点30分,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结束,遗体将送往八宝山进行火化。

图片

周总理追悼会
十里长街,人海如潮,平常只要半小时的路程,却在这天足足走了一个小时三十五分。
哭声连绵,响彻了整条街巷,群众都在惋惜这个伟大军事家的与世长辞,并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没人动员、没人组织的巨大而又秩序井然的队伍。
除了周总理生前提出的三项要求,邓颖超还派人在夜间秘密将周总理的骨灰洒落在四个地点,且三十年都未选择公开,这是为何?四个地点又到底有何意义?周总理生前提出的三项要求又是什么?又为何只做到了其中一点?

图片

周总理

周总理的三要求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的逝世成为了举国上下最悲痛的事件,这个为党为人民服务一生的出色领袖,因为病痛的折磨终是离开了人世。
而在周总理辞世的当天,邓颖超向党中央提出周总理生前的最后一个要求:骨灰不保留,且要撒掉。
其实在周总理生前便向党中央提出了要求。
周总理当时的要求是: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开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

图片

周总理
对于这三点要求,李先念第一个便站出来反对:“即使应该这样做,也不能从总理开始,否则全国人民都不答应。”
李先念说得并不无道理,按照周总理当时在人民群众之间的呼声,若是这般草草了事,民众如何能够答应。
邓小平同志也是赞成李先念的想法,作为国家的总理,如何能够这般“一切从简”,一生为党为人民的领袖,这般节俭又如何向群众交代?
因此,周总理的三项要求当中,只有“不保留骨灰”这一项要求才得以实施。

图片

周总理
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被运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总理去世后,火化场的工人便将火化炉修整一新,并挑选出最优秀的工人为周总理服务,然而谁也不愿意亲手将周总理送进火化炉,更不愿意亲手去扳动电闸。
所有的群众对于总理都有着不舍之情。
忘记了具体的时间,忘记了几点开始火化,只是相对无言,直到火化结束。
这是后来高振普的回忆。

图片

高振普
待火化结束,高振普便和张数迎、乔金旺用取灰工具,将骨灰全部扫出,并捧着邓颖超亲自准备的花圈,由治丧办的同志护送,乘车离开了八宝山。
1976年1月12日,邓颖超将西花厅党支部的三个人找来并分配其三人一项秘密的任务。
副卫士长张树迎、贴身卫士高振普、秘书赵炜。
“我希望你们能代我将恩来的骨灰洒在中国大地上。”

图片

邓颖超
邓颖超嘱托得很是殷切,这让三个人有些不自在起来。
“怎么能交给我们来做呢,周总理也有侄女侄子,亲属后代,我们这样做,不合适。”
高振普第一个进行了推辞,并非不是不愿意,而是总理的骨灰应该由亲人进行管理最为合适。
但邓颖超接下来的一番话,让罗振普三人有些动容。
“我和恩来年轻时候都做过党支部的工作,也一直重视党支部的工作,所以这件事也要依靠党支部,交给你们,我相信,你们会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你们为恩来办的最后一件事。”

图片

周总理、邓颖超
高振普三人沉默了,三人心里很是动容。
紧接着邓颖超继续道:“接到中央批准的消息,我很开心,但目前条件不允许我去做,因为年岁大的关系,加上出动目标太大,所以这项任务交给你们最为合适。”
并要求高振普三人,去寻找一下哪个地方可以撒骨灰,最好是撒在有水的地方。
1976年的北京天气特别寒冷,到处冰封的大地,但为了完成邓颖超的心愿,高振普等人驾车从北京附近查看了几处水渠的位置,因为天气寒冷的缘故,几处地方都不是很理想。

图片

装载周总理的骨灰盒
大部分的河段都冻了冰,只有一小段的位置有水流,如果将骨灰撒至这样的地段,显得很是随便。
无功而返的三人决定再次询问邓颖超的意见,并向邓颖超提出,可以请示中央,让中央帮忙寻得一处合适的地方。
了解情况后的中央,决定派飞机去撒周总理的骨灰,并将此项任务交由罗青长、郭玉峰、张树迎、高振普四个人去进行。
当然,撒的地点也是根据周总理生前遗愿并由中央同意的。

图片

周总理
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结束了,晚上7时半左右,邓颖超带着工作人员走进了大会堂,周总理的骨灰就安放在那里。
邓颖超有些绷不住了。
打开周总理的骨灰盒后,邓颖超双手不停地颤抖,双眼噙满了泪水,对着周总理的遗像说:“恩来,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随着邓颖超的默哀结束,在场的人全部放声大哭起来,会堂里充满了对总理的不舍,只能借助哭声表达着对总理的思念。

图片

邓颖超悼唁周总理
1976年1月15日晚上八时,高振普等人便踏上了执行撒骨灰任务的路上。
一共四个地点,可以说写满了周总理足迹的一生。
那么,四个地点又到底是哪?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飘洒”在中华大地上的领袖

邓颖超乘车去到了机场,目送着撒骨灰的“运五”飞机起飞。

图片

装载周总理骨灰盒的飞机
那一天的夜晚据说格外的透亮,即使飞机飞行了好远也能看得清晰。
“飞机在不断地升高,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在总理身边的一幕幕都在眼前出现。”
高振普怀念着当时的场景,眼里噙满了泪水。
飞机发动机的噪音很大,高振普等人对驾驶员说,撒骨灰的时候,请尽量降低飞机的飞行高度,这样骨灰能够尽可能多地落到水里面。

图片

周总理
但机长便说,飞机飞行的高度是由上级领导决定的,他不敢随意改动。
第一站他们来到了北京上空,这也便是周总理骨灰撒下的第一个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二十多年,与首都人民朝夕相处,情深似海。他曾和各党、各派代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他曾为北京市城市改造付出巨大心血。
建火车站、建人民大会堂......只要有周总理的身影,北京的每一处地方,每一座建筑都有其投入的心血。

图片

周总理
重病期间还乘坐电吊车登上施工中的饭店进行实地考察,因病住院期间,还在处理着事务。
在北京,他会见了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开创了一个个属于北京的举措。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重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均离不开周总理的倾心投入。
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到北京的土地上,便是寓意着自己和首都人民永远在一起。
紧接着,飞机飞向了密云水库

图片

密云水库
在这里,撒下了周总理的第二把骨灰。
密云水库在周总理心里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因为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供给市区的地表水源只有城西郊的玉泉山一个地点,年平均供水量在3000万立方米左右,远远达不到需求。
为了抓好北京的水利资源开发,周总理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并亲自带领国务院机关的工作人员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的义务劳动。

图片

周总理

密云水库因为规模较大,所以周总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自然地,密云水库的位置在心中自是不一样。
据曾经建设密云水库的工作人员讲。每当施工的关键时刻,周总理都会亲自来到现场了解情况,就地指导施工,即使有时候本人不能够亲自到场,也要派人或者电话询问亟需解决的问题。
周总理曾告诉密云水库的工作人员们:“决不能将一个水利工程建成水害工程,或者是一个无利可取的工程,要把工程质量永远看成是对人民负责的头等大事。”

图片

密云水库
二十多万建设大军,两年时间,三千多万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量,动迁五万多移民,建成可蓄水43亿多立方米的密云水库。
这在当时我国的国力、技术条件下可以称之为创举的存在,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的来源地。
将骨灰撒至密云水库尽显周总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尊重。
第三把骨灰,将其洒落在了天津大地上。

图片

周总理与邓颖超
天津不仅是周总理的求学之地,也是与邓颖超结识的地方,更是其开展革命的地方。周总理曾在天津学习五年多的时间,并在天津组织领导了反地反封建的斗争,并开办了“觉悟社”,因此在天津结识了不少爱国人士以及亲密战友。
其中便有邓颖超。
在天津,不仅周总理获得了更多的学识机会,还因此开始踏上了革命之路,这般有意义的城市,固然是要留下足迹。
而最后一个地方,便是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这个地方后来令人们有些不解,前边的三个地方,均和周总理的生平有关系,那山东滨州黄河处又有何联系呢?

图片

罗青长

2006年1月8日,出席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活动的罗青长曾这样解释过。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周总理自小十二岁便离开了家乡,直到终老也未归家,可以说一生未能在母亲的坟上添上一锹土,也从未到母亲的坟前鞠上一躬,这是他终生的遗憾。
而按照周总理生前的遗愿将自己的骨灰撒至母亲河内,寓意着希望其陪伴自己的母亲、孝顺自己的母亲,同时祖国也是中华儿女的母亲,另一番寓意也表示着自己回归祖国,将继续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除此之外,据罗青长介绍,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图片

周总理

“周总理想通过海水将其骨灰带到台湾海峡,祈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
周总理的骨灰洒向了中华大地之上,整个过程近四个半小时,中间没有停留,没有惊动任何人,更没有搞什么仪式,只是单纯的完成着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的嘱托。
不能惊动任何人,这是邓颖超特地交代的,甚至三十年过后,周总理“骨灰的秘密”才公之于世。
这又是为何?

图片

张树迎、邓颖超、高振普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群众知晓周总理骨灰洒落的地方,若是众人知晓后,并想方设法地为周总理举行悼念活动,这也便违背了周总理生前不愿意办葬礼追悼会的初衷,虽然中央不同意,但至少在周总理本人的意愿上应当表示支持。
另一方面,这是一场“革命”。
是一场向旧传统势力宣战的革命。
“撒骨灰是一场革命,由土葬到火化是一场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我死后骨灰也不要保留,也请党支部负责,这是我和恩来同志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啊!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图片

周总理、邓颖超
这是1976年邓颖超千叮咛万嘱咐高振普等人的言语。
而邓颖超一直在坚持着。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同志逝世。
按照邓颖超同志生前的遗愿,用承装过总理的骨灰盒将邓颖超的骨灰带到天津,并将其撒入海河之中。
那是邓颖超与周总理相识、相知、相恋的地方。

图片

周总理、邓颖超
而那个承装过周总理的骨灰盒是当时周总理逝世后便交代过高振普等人,必须用一个盒子装载骨灰,这样不仅能为国家省钱,对于周总理与邓颖超两人来讲,也是意义非凡。
这个承载着两位伟人的骨灰盒如今收藏在周总理与邓颖超两人的纪念馆当中,并被称为镇馆之宝
一代伟人,为党为人民倾其所有,逝后,将骨灰洒落中华大地,也要为人民的生活鞠躬尽瘁。
向伟人致敬,向伟大的领袖致敬。


地缘历史档案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