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 | 《西泠艺丛》2022年第5期 总第89期 | 封泥最早发现于清道光二年(1822),是四川的一个农民在地里挖山药时偶然发现的。当时他从一个坑窖起出了一百多枚扁泥块,上面都有文字。这批“泥块”后被古董商贩收购贩至京师,在贩运途中损坏大半,其余被刘喜海、龚自珍、阎帖轩等人购得。晚清至民国期间,在四川、山东、陕西等地出土了大量封泥,大部分被私人收藏家购藏。 吴式芬、陈介祺是收藏、研究封泥较早,收藏量也较大的两家。陈介祺《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八月廿九日致鲍康书》:“再则弟与小倩仲饴之泥封六百余枚,未能刻附。”《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二月廿二日致吴云书》:“敝藏泥封与子苾阁学所藏共六百余,敦促仲饴考(旧有考)刻,与《印举》同传。”《光绪元年(1875)乙亥二月十四日致潘祖荫书》:“近泥封四百余已上蜡试拓。”《光绪二年(1876)丙子五月廿五日致吴大澂书》:“泥封敝藏者拓毕,唯小倩仲饴水部旧藏拓不至,合之六百余。子苾有成书,再有亦当补入。”《光绪五年(1879)己卯九月十九日致吴大澂书》:“附上封泥拓全分五百余纸,新得古匋拓数百纸。”《光绪六年(1880)庚辰七月廿日致吴云书》:“封泥于齐鲁间亦得一二,皆共吾兄赏之。唯陈州守小倩吴仲饴家藏五百余,仅见目考,未获拓本。《考略》甫编,尚未写毕,毕再写奉寄。弟事须躬亲,无文字之助,僻地之难如此。”[1]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吴、陈两家所藏封泥在清同治十二年时共计“六百余枚”,到光绪六年时,“小倩吴仲饴家藏五百余”(吴仲饴,即吴重憙,1838—1918,字仲怿,是陈介祺女婿),陈介祺亦藏至五百以上,共计当在千枚以上。正是在藏量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吴式芬(逝后由吴重憙操办)与陈介祺对自藏封泥进行了筛选,并对印文进行考证,辑成《封泥考略》。《封泥考略》刊印于光绪三十年(1904)。据笔者所知,在此之前至少有三种稿本。 按时间顺序,第一种为《汉官私印泥封考略》(以下称同治甲戌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笔者见于 2008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史部》,未见封面,分上、中、下三卷,起始为陈介祺所撰《题记》,后为编撰凡例十条,再为封泥目录,再为总目,再为考证文字,并且确定了封泥“官印以《汉书·百官公卿表》为据,地方郡县官印的编次则悉依《汉书·地理志》所载,私印附后”[2]这样的排序。由于正式刊印的《封泥考略》除了“海丰吴氏、潍县陈氏所藏辑成,十卷,光绪甲辰之秋印于沪上”牌记,各卷目录有“海丰吴式芬子苾、潍县陈介祺寿卿同辑”等文字外,没有序跋,因此此稿本中陈介祺撰写的《题记》对于考证《封泥考略》的成书经过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全文抄录于下:
这篇题记写于清同治甲戌(即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廿八日。从内容上看,很像是陈介祺为未刊的《封泥考略》所预撰的序言。“子苾视学浙中”,在清咸丰四年(1854)至五年。根据《吴式芬年谱》[3],吴式芬于咸丰四年授浙江学政,于岁除日抵达杭州。次年十一月,吴式芬因病陈请开缺,得旨谕允。咸丰六年(1856)二月,买舟北归,四月抵故里海丰,十月初八卒。“陈氏题记中提到吴式芬之《考略》,据笔者所知先后有二稿。一在道光后期,以所藏封泥成《海丰吴氏藏汉封泥》四册,收入官私印封泥原拓一百六十五枚,各页有吴氏释文考证之手迹,此本今藏东京国立博物馆。陈氏所说吴式芬视学浙中时所辑并由翁大年'校之’者,乃为又稿,辑入封泥之数为三百二十五枚。”[4]封泥的年代为汉代(含新莽)。 第二种也称《汉官私印泥封考略》(以下称光绪己卯本),现藏于山东潍坊市博物馆。笔者未见实物,乃是根据《收藏家》杂志 2016 年第 9 期上刊载的,由杜晓军、郭晓普撰写的《汉官私印泥封考略稿本小议》一文。文中有此稿本的封面、封面背面、首页及内文样张的图片。封面上有书名“汉官私印泥封考略(小字:甲戌校本,己卯[5]又校)”,“泥封”二字有朱笔对调符号。右侧有陈介祺所书:“光绪己卯,余作印文曰'簠斋藏古封泥’。'封泥’文似胜'泥封’。'封泥’见《百官志》。”背面有“古封泥官印考略(小字:或曰玺印。其官私目刊之)”字样,未见陈介祺《题记》。首页为编撰凡例,较同治甲戌本更为详细,并于凡例中提出“三代官玺封泥亦列前”(同治甲戌本无此条)。清光绪己卯,即光绪五年(1875)。据笔者推测,在编这个稿本时,陈介祺就有了将书名从“汉官私印泥封考略”改为“古封泥官印考略”或“古封泥玺印考略”的想法。 第三种稿本为《封泥考略》,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笔者所见为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所收,上有“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制”印。第一册封面后面一页有手迹:“凡重者,或一,或四五,皆连刻。印文止用一考,不必方方有释文。(小字:三方一行,得吴拓乃定)目录用郡名,考可省。”卷一目录前夹有签条,记录了某个时期《封泥考略》誊抄人员的明细账,落款为“辛巳十二月十五日”。此“辛巳”当为光绪辛巳,即清光绪七年(1887)。因为这个稿本的形成时间不会早于光绪甲辰正式刊印之时,而从内容上看,不会晚于光绪己卯本。这是笔者所知三种稿本中最为成熟的一种(以下权且称为光绪辛巳本)。与前两本相较,此本《封泥考略》有以下异同: 一、此本分为十册,一册一卷,共计十卷,与刊印本相同,并且每册前均已编制目录。《吴愙斋大澂尺牍》“五十”载:“十月十六日,领饷委员由京旋塔,带到五月廿日所发手书二十五纸,承寄戈、爵……各拓,又《封泥考略目》第十卷,并蒙代制嵌银木镇二,翎合、珠合各一具,谨已领到,感谢曷极。”[6]这是吴大澂于清光绪壬午年(光绪八年,1882)十月十七日写给陈介祺的信。信中提到收到陈介祺于五月二十日所寄《封泥考略》第十卷的目录。笔者所知的三种稿本中,唯有光绪辛巳本编制完成十卷目录。从此亦可从侧面印证“辛巳”当为光绪年间的辛巳。 二、所收封泥,分类与刊印本大致相同。卷一为“三代官玺、汉帝信玺、汉朝官印”,刊印本卷一为“古玺封泥、汉帝信玺封泥、汉朝官印封泥”。卷二为“汉诸侯王玺印封泥、汉王国官印封泥、汉侯印封泥、汉侯国官印封泥”,刊印本同。卷三、卷四为“汉郡国官印封泥”,刊印本同。卷五、卷六为“汉县邑道官印封泥”,刊印本同。卷七为“汉县邑道官印封泥(附汉县邑道无官名印封泥)、汉县邑道掾史印封泥(附地名半通章)、汉县邑道乡官印封泥(附长老印、汉方士印封泥、汉方士泥印)”。刊印本卷七中,“汉县邑道无官名印封泥”作为单独的一类,而非附于“汉县邑道官印封泥”之后;“汉方士印封泥”也作为单独的一类,而非附于“汉县邑道乡官印封泥”之后;“汉方士泥印”纳于“汉方士印封泥”之中,余皆同。卷八为“新莽朝伪官印封泥、新莽县邑道伪官印封泥、新莽伪封侯子男印封泥、新莽族女伪封号印封泥、新莽诸侯以下母妻伪封号印封泥、新莽伪封国丞印封泥、新莽伪封家丞印封泥”,刊印本同。卷九为“新莽伪封号印封泥”,刊印本同。卷十为“汉臣名印封泥、汉妾名印封泥、三代官名姓名私玺封泥、三代姓名 三、陈介祺所藏封泥拓片已基本贴入。吴式芬所藏封泥拓片未见,与刊印本相比,有少量变动(有增有减)。 四、第一册“封泥考略目”左侧署有“海丰吴、潍县陈考藏,吴江翁大年叔均考编”,其余各册未见。在同治甲戌本、光绪己卯本的凡例中,均有“考内有'大年曰’,则叔均当列名”一条,而刊印本仅署吴式芬、陈介祺,从此稿本应该看出,在《封泥考略》基本成型到正式刊印期间的稿本中,翁大年确实是列名的。而刊印本考证文字中“大年曰”已全部删去,笔者推测这或许是刊印本未署“翁大年”的原因。而且,不列名或许也是得到翁大年本人同意的。台湾文海出版社“清代稿本百种汇刊”中收录了《续封泥考略》四卷,并称为翁大年手稿本。在其目录中,有“海丰吴重憙仲怿考藏,吴江翁大年叔均编释”款。因为此稿本亦无更多版本信息,笔者也只能按一般的情况推测。此稿本作为《封泥考略》的续作,它的编撰工作从时间上来说一般在《封泥考略》定稿或付梓以后才会进行。假如《封泥考略》在正式刊印时,不列翁大年之名,又未经过其本人同意,或许翁大年和吴重憙的合作就不会愉快,或许也不会有《续封泥考略》稿本的诞生。 刊印本与光绪辛巳本相较,卷十的调整是最大的。除了上文第二条所述以外,刊印本中增加了大量私印。光绪辛巳本“汉私印封泥”下细分为“姓名(收'李直’等封泥四方)、复姓名(收'公孙适’等封泥二方)、姓名印(收'展仁印’等封泥一方)、复姓名印(收'司马舜印’等封泥二方)、姓名之印(收'颜房之印’等封泥七方)、姓名私印(收'成禹私印’等封泥四方)、姓名小半通印(收'田固’封泥一方)、鸟篆文姓名名(收'笱□多’封泥一方)”,后附残封泥一方。刊印本细分为“姓名(收'刍状’等封泥十一方,其中包括归入辛巳本'姓名小半通印’小类的'田固’封泥)、复姓名(收'公孙适’等封泥二方)、姓名印(收'展仁印’一方)、复姓名印(收'司马舜印’等封泥二方)、姓名名印(收'李乃始印’等封泥五方)、姓名之印(收'颜房之印’等封泥十方)、姓名私印(收'成禹私印’等封泥六方)、姓名印信(收'焦殷印信’封泥一方)”。辛巳本的“鸟篆文姓名名”小类改为“鸟篆印封泥”,与“古一字小印封泥、残封泥(收残封泥六方)”,以及新增的“闲文印封泥”(收'中意’半通印封泥一方)一起附于“汉私印封泥”之后。所收私印封泥从二十四方增至四十方。 可以看到从光绪己卯本到光绪辛巳本,期间大约用去了两年。而光绪辛巳本的内容已相当成熟,但是到《封泥考略》正式刊印,却用去了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发生了什么,是否还有别的稿本,翁大年的名字又是在何时、为何删去,等等问题,只有以待更多文献材料的发现来考证了。 [1]以上均见于陈继揆整理的陈介祺尺牍集《秦前文字之语》,齐鲁书社 1991 年第 1 版。 [2]孙慰祖:《〈汉官私印泥封考略〉校读记》,《西泠印社》第 38 辑,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3 年第 1 版。 [3]孙才顺、于长銮:《吴式芬年谱》,《金石学家吴式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4]孙慰祖:《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史部·汉官私印泥封考略解题》,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 版。 [5]《汉官私印泥封考略稿本小议》称“乙卯”。光绪无乙卯年。陈介祺书迹可清楚看到为“光绪己卯”。 [6]见“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吴大澂书信四种》,凤凰出版社,2016 年第 1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