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庆江 | 《休丁香》对庐剧的贡献(下)

 caishankang 2022-07-0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三、《休丁香》丰富了庐剧的唱腔

《休丁香》的唱腔优美,婉转细腻,表现力强,在融入庐剧后,也得到庐剧艺术的滋养,进一步提升了品味。

(一)《休丁香》独有的唱腔评析

【端公调】、【绣罗衫调】、【叹十里调】、【丁香调】等唱腔,都是随同《休丁香》剧情一并从“端公戏”里移植到北路庐剧并逐步传播到庐剧各个流派的。

图片

1、【端公调(张万郎调)】

【端公调】是庐剧《休丁香》里使用最多的唱腔,是整本戏的主唱腔,生旦等多个角色都通过这个唱腔来表情叙事。郭丁香唱,张万郎也唱,所以又叫【张万郎调】,其他的如《劝婿》一场中老旦郭母唱【端公调】,《会妙香》一场中王妙香也是唱的【端公调】。

【端公调】除正常速度演唱,大段叙事之外,还有【快端公】、【慢端公】之分。【快端公】可以表达喜悦之情,如丁玉兰在《休丁香》第五场中唱的:“正在绣楼绣鸳鸯,耳听南岗马铃响,开开楼窗南岗望,南岗跑来一匹马,马身上坐着好像我夫张万郎”;也可以表达愤懑之情,如武道芳版的《休丁香》中,针对张万郎把“不生不养”作为罪状时,辩冤唱的“听你把那蛮话讲,讲出此话你是不凭天良,丁香我就是拿泥来做,还要老天出太阳”。【慢端公】则主要表达悲情,如丁玉兰在《休丁香》第五场辩冤时唱的“张郎说话不凭天良,嫁到你家三年整,一片真心对夫郎”等。

2、【绣罗衫调】

《绣罗衫》一场是郭丁香在婚后“日遭骂来夜遭打,吵吵闹闹一两年”的境况下,母亲闻讯来“劝婿”,张万郎当着岳母的面表态“绝不负丁香”之后,张万郎对郭丁香谎称要去洛阳缴纳钱粮(其实是要去洛阳看干妹妹王妙香),因为天气转凉,郭丁香遂连夜为丈夫赶绣新衣。

郭丁香用大段的【绣罗衫调】,唱出对“夫妻和好”的真心冀盼,展示了一位贤良淑德女子的形象:“圆圆月亮已东升,寒风传来一更声,燃起了红烛绣新衣,连夜绣衣表我心”,“等他洛阳把家转,夫妻双双回家园,亲邻人人都说好,两家都把光彩添”,虽然是“秋风阵阵刺骨寒”,但郭丁香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心里还是暖洋洋的,即使是“小钢针刺手指痛断心肝”,四更时“两眼昏花人欲眠”,却仍然“一针接着一针缝,一针更比一针快”。烛光闪烁,更鼓频催,丁香不自觉地吐露着充满希望的心迹。

【绣罗衫调】曲调流畅,音色亮丽,奔放跳跃的乐符里流淌着婉转细腻的感情,很好地诠释了郭丁香当时的心境。

3、【叹十里调】

【叹十里调】是丁香被休后走出张家庄的一大段内心独白的唱腔。郭丁香回顾三年的过往生活,感觉前途一片渺茫,只剩下老牛相伴,万般委屈却无处倾诉,可以看出她悲愤、怨恨、感恩、愧疚、迷茫的复杂心情,“悲”的成分有,但更多的则是突出了“叹”字:“张家庄啊,张家庄,枉负我三年好时光,三年日月不算短,换来休书纸一张”,这里郭丁香无意辩冤,有的只是感慨。

整段唱腔清丽婉转,既有叙事,又有情感表达,凄凄切切地唱出被休后丁香的悲怨羞辱之情和面对未来不确定生活的心理活动。唱腔优美,唱演俱佳,尤其表现在第一句“含悲忍泪出村庄”,演员站在幕布后,慢板细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且曲调婉转,音域宽广,按照含悲—忍泪—出村—庄的节奏,唱出对人生的不平,声音由远而近,仿佛从仙境里飘出来似的,虽然是空镜头,却已经揪住了观众的心,这一句唱腔对音高和气息的要求都很高。

4、【丁香调】

范士江出场的唱腔,由【端公调】演化而成。在整个《休丁香》演出中也只用了两小段:“来了我打柴的范士江”,上场后自报家门。“卖罢柴来回家转,天降大雨淋湿我衣裳,迎着风雨往前闯,只见牛车把路挡”,遂上前与郭丁香交谈,“听她口中把男人恨,内中肯定有原因,既知她是避难女,苦命都要人担承”,于是请郭丁香到家里避雨。唱腔活泼跳跃,把一个靠打柴度日,并且“一头的秃子泛光亮,还有一身黄水疮”的穷山民,身上的积极向上,阳光开朗,善良担当的精气神表现出来了。

图片

(二)《休丁香》唱腔在庐剧中的应用

如果《休丁香》的几个特有的唱腔只在《休丁香》剧中演唱,其它庐剧剧目里很少应用,那么《休丁香》对庐剧的贡献也就是一台戏而已。而事实上,随《休丁香》移植过来的唱腔在庐剧各个流派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流传的过程中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庐剧的印记,有了浓浓的庐剧韵味,特别是【端公调】、【绣罗衫调】和【叹十里调】。

【端公调】随着《休丁香》的广泛传播,最终影响了西路庐剧、中路庐剧和东路庐剧,并成为庐剧主调之一。庐剧的主调代表着庐剧音乐的本质特征,是最能体现庐剧韵味的唱腔,也是庐剧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主要识别参照,一个移植过来的唱腔能够跻身庐剧主调的行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可以说明【端公调】优美动听,深受各个流派庐剧人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端公调】本不是专以悲哀叙事为基调的,如《休丁香》里郭母在唱腔里流露出的是牵挂和慈爱、王妙香的唱腔里让人感受到的则是一种肤浅和轻佻,即使是在鲍志远的《打芦花》里,也只是表达一种自责和反思,都谈不上悲情。

庐剧是以悲情戏著称的,在唱腔传承中,庐剧人充分挖掘【慢端公调】的悲情表达方式,在声泪俱下的慢板演唱中,原本庐剧里表达悲情的主调【寒腔】与之相比,所表达的悲情效果都要逊色十分,况且【慢端公调】不少的落板都会用【寒腔】的“小嗓子”,自然无痕地接转到【寒腔】上,这不仅是唱腔之间的转换,更是悲情由高潮向平缓的过渡。孙晓云版的《丁郎寻父》和《小辞店》中的“哭坟”、张莉版《梁祝》中的“英台描药”、昂小红的《鸳鸯泪》等剧中,均有大段的【慢端公调】,唱腔的旋律舒缓低沉,情到深处则采用无伴奏的清唱,使唱腔更具悲剧色彩,旋律流畅悲切。

【绣罗衫调】以其明快抒情的旋律深受庐剧观众喜爱。孙晓云版《张天秀私访》里有【绣罗衫调】唱段“春风柔柔天气爽”,还有汪小云在《灵堂花烛》、牛静在《双锁柜》“绣嫁衣”里、郑芳在《花绒记》“十绣”中用的也都是【绣罗衫调】,唱腔多表现闺阁内的喜悦与幽思。

庐剧音乐人还运用【绣罗衫调】的音乐元素,对原唱腔加以调整变奏,把《休丁香》里的“绣罗衫”唱段,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在舞台上以表演唱的形式演出,甚至还有在交响音乐会上表演这一庐剧经典唱段,使得【绣罗衫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时代性,兼顾了青年观众和老年观众的欣赏习惯。

【叹十里调】,也同样在庐剧的各个流派中得到广泛应用。孙晓云在《秦香莲》“寻夫”一场中,就用【叹十里调】唱出了“过千山渡万水东京逃奔,一路上诉不尽凄凉酸辛”,表现了一种孤助无援的忧伤和无奈。因为演唱上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所以【叹十里调】经常被用作比赛曲目。

移植本不该是毫无舍弃的原样拿来,但是先拿来再按照庐剧自身风格的需要逐步加以改造,使之具有鲜明的庐剧特色,这不失为一种移植的模式。在几代庐剧人的努力下,《休丁香》已经打磨成了庐剧的精品剧目。就这一点而言,《休丁香》对庐剧的贡献,已不仅是剧目和唱腔上的,还应该包括移植模式上的,《休丁香》为庐剧的兼收并蓄提供了另一种蓝本。(全文完)

最忆是巢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