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是别人的,自己的才是自己的

 盲观 2022-07-07 发布于安徽

互联网是别人的,自己的才是自己的

2022-07-07

之前说到过,现在人不太喜欢记忆,因为互联网很方便,直接搜一下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好事,看上去也节省了一些时间,但实际上并不是,搜索的过程是浪费的,而且不是你的,你没有办法在内部生根发芽。就像我之前举过一个例子,有时候看书并记忆看上去没有用,但是却可以在你的脑海中种下一个个的点,然后生根发芽,点成片,变成森林。

记得钱钟书老先生被誉为谷歌般的存在,就像是现在的互联网一样,但是人家是记忆之后的自我完善,所以那个时候有词不会问钱老,他可以把这个词的前世今生说的很明白,就像是现在的搜索引擎一样,但这个是记忆的,而不是单纯的检索的。

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现在开始放假,很多教育问题又开始普及于网络,特别是将要上小学或初中的,大家都很紧张。随着紧张情绪的蔓延,查找资料的不在少数,快乐教育和填鸭式教育都开始浮出水面并且探讨。只是很多时候,我很好奇,这些东西不是应该幼儿园的时候就重视的嘛,那是那是奠定基础的时候,但现在的现实,是小学、初中的时候,特别是初中,都快固定的时候。

在他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让他背点东西,甚至不让他背,就光是单向地跟他讲。现在有很多人觉得这是我们中国式教育的一个问题,填鸭式教育,还有很多人批判,说光死记硬背有什么用呢?你看国外的孩子多么有创造力,就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讨论。

每一种能力它是对应于不同的年龄,就像你大脑的发育阶段,包括你的个人的知识的储备的情况。你刚开始的时候,语言、音乐、最早有感应的是这些东西,就像是莫扎特可以四岁作曲一样。

我希望的是,很多东西可以像种子一样的埋进我们的大脑里头,这个种子渐渐渐渐的它以一种你不知道的方式在那生长,虽然当时看上去差别不大。就听没听这句话,背没背这一段文章,差别不大的。但是最后的差别就大了,或者这块地撒的是这样的种子,那块地那样的种子,最初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这就是说填鸭式的,这种单项输入式的教育,它有它的合理性的地方。

俄罗斯的科学之父、文学之父、大学之父是一个人,叫罗蒙罗索夫,他创办了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最重要的他是一个很著名的科学家,他一直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他才受到正规的教育。德国上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是没有数学课本的,为什么没有数学课本?因为一年级到四年级思考能力太简陋,他的思考力没有发达起来,所以就不要学习,就做游戏,各种游戏。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学数学,但就这么样学,人家德国出了多少数学家。不光是出了数学家,关键是数学所带来的那种思考的方法,就是层层很严密的逻辑的思考能力的这种方法,德国人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强的吧。不知道那些说自己小时候很皮不上学的学霸们,是不是如此,但就我仅有的理科成绩比较好的情况来说,我也是在三年级才开始正式上学的。

其实我想表达的一个东西就是,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批评所谓填鸭式的教育,似乎死记硬背已经变成是一种千夫所指的中国教育的弊端,但是认真想想如果小的时候背了那么点东西,不要以为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就不需要背了,互联网那个东西是别人的,在自己灵魂深处有一些大段大段的经典你信手拈来。

就像是刚刚举例说的钱老,他的确有一点像谷歌的那种方法,但其实你发现这里是一种创造性的罗列,导致在这种罗列当中人产生了一种涌现。从这个大量的这些罗列当中你能看到一种天才的洞察力,这绝对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东西,当然他的前提是有大量的存储在那个地方。

现在之所以觉得互联网越来越好用,是因为他的信息越来越多。为什么大数据很厉害?首先是它数据是个大数据,然后在这大数据基础之上有个计算能力,才能从这个各种各样看似零散的这种信息当中洞察一种规律出来。

只是互联网的大数据是别人的,你的脑中,有没有属于你的那一部分数据!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