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甸头村:最宜居的幸福乡村

 作家雅兰 2022-07-07 发布于云南


甸头村:最宜居的幸福乡村
/雅兰



甸头村地处阿子营街道北边,与牧羊、阿达龙两个村委会相邻。占地8.72平方公里,甸头村委会下辖小冲、段家营、甸下、甸上、下走马场、上走马场、格基冲、大刺栎树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1户,人口1659人。有林地6798亩,有耕地面积1722亩。以种植业收入为主,村民现在主要种植烤烟、蔬菜、鲜食玉米等农作物是个富裕起来的美丽乡村。


 
甸头村村名的来历
甸头村依山傍水,青山翠绿,植被非常好,山上树林茂密,鸟语花香。山下,牧羊河泉水潺潺,清冽甘美绕村而过,这牧羊河可谓大有来头。牧羊河发源于嵩明梁王山西北麓上喳拉箐,经黄龙潭、牧羊村、阿子营等入小河乡境,成为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的源头之一。盘龙江另一条源头亦出自嵩明县境猫箐(也称龙马箐)冷水洞,故名冷水河(又名绍甸河),沿途至白邑坝子,也入小河乡。它们在松华坝水库之前相汇相融,奔腾合并流入松华坝水库。全长约105公里的盘龙江,从北到南贯穿昆明,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灌溉着周边的田地,哺育着一千余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昆明坝子。也就是说冷水河、牧羊河是盘龙江的源头河流,是八百万昆明人的饮水之源。“甸”也泛指坝子草甸湿地,坝子头也叫甸头,坝子尾巴俗称为甸尾,甸头村也因为地处牧羊坝子的首部而得名。


 
青山秀水埋名士
甸头村委会格基冲村后山上,有一座坟茔被当地人称为“老倌坟”,当地传说颇多,上世纪有村民称见到过坟头上飞出白色的鸽子等神奇现象。这座墓的主人是明代名士刘文征和夫人的。刘文征(公元1555年—1626年)字懋学,别号右吾,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出生,卒于天启六年(1626年),享年7l岁。刘氏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洪武初年,祖父从戎伍平滇,遂居滇中。其父被封为中大夫右参政,刘文征自幼聪慧睿智,惟攻经史。刘长大成人后,娶张氏(陕西佥宪公张桥之第三女)为妻,生四子,长子刘揆(廪生)、次子刘摭(举人)、三子刘援(库生)、四子刘擐(庠生),皆具才识。万历十一年(1583年),刘文征考中进士,历任四川新都县县令、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广西梧州知府、浙江绍兴知府、浙江及贵州按察使副使、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等职。由于刘文征精通经史,才识过人,著述丰硕,加之他不阿权贵,敢于直谏,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因而受到朝野称颂,被同僚傅宗龙称誉为当时的“海内第一名流”。
天启六年六月刘文征故世。刘死后,明廷追封其“礼部三品致仕”。家人将其尸体包上丝棉,再浸泡于内棺紫红色防腐药液中,悬棺薰存于昆明西山。8年后其妻张氏亦卒。崇祯十年(1637年)十二月,其子刘揆等将二人棺木迁至昆明甸头格基冲合葬。


  刘文征一生著述颇多,仅现存者(今云南省图书馆收藏)就有《松注》、《滇志》、《茶花馆集》、《思母篇》等,其中最有价值和影响的当数天启《滇志》(又名天启《云南志》)。
《滇志》为云南明代最后纂修的一部省志,补记了万历初年以后50余年间的史实。亦是明代云南志书中最完备的一部。由于此书卷帙浩繁(计33卷)、载述丰富翔实,“故明末清初言滇事者,多本此书”。清代方志学家顾炎武等记述云南的事物时亦“皆依据此书”。就连《明史》云南土司传及明代后期的事迹也多摘此书,尤以清康熙《云南通志》摘录最多。故该书对后世影响之大,真可谓不同凡响,堪称研究云南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只可惜,刘文征墓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只留下一抷黄土和无数传说。


农家佳肴里的山珍美味

甸头村依山傍水,山上植被好,自然有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每年到了雨季,牛肝菌、干巴菌、鸡枞、松茸、青头菌、鸡油菌、刷把菌、皮条菌、灰灰菌、黄癞头、黑牛肝、白牛肝、黄牛肝等等,能吃的就有好几十种。想吃菌子了,一大早起来,上山去,可以捡到大众化的牛肝菌、青头菌、奶浆菌、黄癞头、猫眼菌等等,运气好还可以捡到菌子中的贵族:松茸、鸡枞、松露、干巴菌。菌子多,菌子的做法更多了,而且还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吃干巴菌是用青辣椒炒,这个是常规吃法,几十年不变的。还有另一种吃法是凉拌干巴菌,辅料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凉拌,比炒食的多了一份鲜、甜、香。牛肝菌常规是用青椒或者是干辣椒炒,这个也是最传统的烹饪方法,整个菌子季节百吃不厌的方法之一。青头菌煮汤,青椒素炒,青头菌炒火腿,这个也是青头菌的几种常规吃法,还可以拿来油炸,不要太干,入口香甜。奶浆菌一般都是拿来煮汤的,也可以奶浆菌剁碎,青椒剁碎,同炒,清脆可口。见手青是牛肝菌中的一种,都知道它有毒,可还是不会放弃这入口滑嫩,鲜中带香,嚼起来软而有韧性的毒物,不吃上几次青辣椒炒见手青,甸头村的人觉得这一年就等于白过了。


除了山珍之外,甸头村的妇女们还会做一道传统的蒸面丝和死面粑粑。自家种的小麦,淘洗干净,晾晒后,磨成粉,哪天想吃面丝了,舀两碗面粉出来,和面揉出筋骨后,用擀面杖擀成薄片,然后折叠起来,用刀切成细丝,放甄子上大火蒸熟,面丝香甜可口,没有任何添加的面丝,可当正餐可当晌午可当早餐。死面粑粑也是很农家的做法,不用发酵,和好面之后,放锅里小火烘烤出来,秒杀大城市里的各种西点蛋糕,就吃个食物的本味,这才是一个饼子该有的味道。


 
人在画中游

甸头村是20多年前阿子营地区最早种植百合花的地方,可谓是百合之乡,百合花是村民们的金花银花,为村民们改善生活发挥过很大作用,为了保护水源地的水源不受化肥等农药的污染,甸头村也退出了百合花的种植行业。水源地的保护有着极为严苛的各种要求,当地村民也得要吃饭,怎么办呢?甸头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术旗是个有眼光的人,他知道甸头村地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牧羊河也是昆明供水的主要水源之一也知道湿地对地球的作用,就像肾脏对人体的作用一样,能将污浊的泥水化为清泉,其净化能力是同等森林的1.5倍。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么样才能让地处水源保护区的甸头村走出一条新路子呢?


苏术旗和村干部们多年来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的扶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整治、健身及文体娱乐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努力,甸头村除了挂满一面墙的各种奖状之外,还建成上了万亩的湿地,配套建了栈道休闲凉亭水上舞台等设施,现在的甸头村,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一进村,干净整洁的路面,看不到一点垃圾,现任村委会副书记苏加红说,现在村里的村民不但自觉爱护湿地和牧羊河,每年村里都有个清洁户的评比,哪家得了最清洁户的荣誉,都会让村民们争相效仿,让自己家也能挂上最清洁户的牌子。认知变了,村容村貌也变了,环境也变了,原来“进村走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甸头村变成了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也成了周边人们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一条生态步道延伸进村内,周边有假山、亭台、水车,房前屋后有小块的花圃,村里的湿地内种植了荷花、睡莲、美人蕉梭鱼草等各种水生植物。墙壁上都画上丰收的场景,不但美观好看,还让人浮想联翩,亭台楼阁都是喜气的红色,垂柳依依,荷塘花盛。处处展现出“人在画中走,美丽乡村行”的现代农家景致。湿地内可谓是园中有园,景中套景,天上有白鹭上下翻飞,湖中野鸭嬉戏。四月,园中园里的牡丹园牡丹和芍药争相怒放,雍容华贵的花朵比碗还大,芳香扑鼻,果然是花中第一流啊。五月,睡莲从水里探出了头,白得似雪,黄得如玉,粉得娇媚,铺满了栈道两边。六月,迎来荷花季,池塘里的荷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因为湿地保护得当,环境改善,村里老人们说,数十年没有见过的那些鸟又回来了花也多了。


如今的甸头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们可以到风景如画的居家养老中心吃饭、打牌、按摩、娱乐,年轻人们更是将这块湿地视为宝贵财富,守护,爱惜湿地是人们对美好家园想象的实现,这里成了最宜居的乡村在这样的幸福乡村安居乐业,生活怎能不幸福。
 


 本文刊于《创意昆明》2021年6月总第50期,最炫民族风




斗  草
陌生人的善意
江川美丽渔村双桥营
昆明人为什么要到圆通寺去拜观音?
种个寂寞 开出惊喜
去了一趟医院,发现那个最倒霉的不是你
一缕书香,缘何百年?
书香托起的戈平精神维度
下个路口见
2021生日随想: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情人节,先哄自个儿开心
除夕夜,捡了一个手机
人海茫茫,失而难复得
2020年终总结:滚蛋吧
不可错过的甸尾水杉
      眼里的乌东德

雅兰已出版作品:散文集《有点兰》定价:30元,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定价32元。喜欢的朋友可以直接打赏留言,留下地址,书价再加上十元快递费即可。

若是喜欢雅兰的文字,那么就赶紧关注,点击文中左上角蓝色小字"雅兰草堂“。


雅兰

雅兰简介:

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会员,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生于昆明,长于昆明,地道昆明人,因善于用文字下蛊,荼毒世间有情男女,被人称为妖精。晃荡网络江湖多年,在网络和纸媒之间自由切换,写小说、散文、电视剧剧本,已出版散文集《有点兰》,小说集《每一场花开都是任性》,酷爱旅游美景华服,她若不能妖颜惑众,就一定会妖言惑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