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述评

 安怡然 2022-07-07 发布于广东

朱熹述评

智者说

独立学者

朱熹

朱熹,生于1130年农历9月15日,卒于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人尊称朱文公。他的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出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乳名沈郞。

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绍兴十七年,即1147年,18岁的朱熹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绍兴十八年,即1148年3月,朱熹赶赴京都参加科举考试,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辉煌时期,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一生致力于书院建设与文化教育。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二字,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朱熹到任后,在视察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此处曾经是唐代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经朱熹的竭力倡导,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并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他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在任上,朱熹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朱熹一生介入了两场官司,第一次是“整人”,第二次是“被整”。在这两场官司中,朱熹留给世人的形象都不大光彩。

南宋淳熙九年(1182),任浙东常平使的朱熹巡行台州。因原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严蕊本姓周,字幼芳,出身虽低微,然自小习乐礼诗书。沦为台州官妓后,以严蕊为艺名。她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者。其代表作品有《如梦令》、《鹊桥仙》、《卜算子》等。此案震动朝野,众议滔滔,宋孝宗虽然轻描淡写地当做是“秀才争闲气”,还是不满于朱熹小题大做,并将朱熹调任,转由岳飞后人岳霖任提点刑狱,判令从良,将其释放。问及去处,严蕊作《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后人据此改编戏剧《莫问奴归处》,久演不衰。

第二次“被整”时,朱熹已是风烛残年。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即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意思是说朱熹曾引诱两个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的大儿子早逝,大儿媳则在守寡期间怀上了孕……对于来自正宗主管部门的指控,朱熹并没有否认,上表认罪说“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而且还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等数条,并说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悔过自新。因为朱熹门徒众多,办案方将朱熹等上升到逆党,并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朱熹作为“伪学魁首”被撤职,其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理学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还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1200年,在这次史称“庆元党案”的血雨腥风之中,朱熹去世了。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文章果然千古事,如琢如磨,精心修改,不留遗憾,终归不朽。几年之后,朱熹就被恢复了名誉,朝廷声明其学说非“伪学”,到了宋理宗时期,朝廷颁诏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把朱熹列入孔庙从礼。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

朱熹无疑是一位勤勉的学者,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从朱熹的著述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儒,同时,从思想的原创性上分析,他又是一个处境尴尬的人物,他对于周敦颐、张载、二程的思想都有所继承。以至于我们很难分清哪些是他本人的原创,哪些是上述理学家的思想。

朱熹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四书集注》。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统称为四书始于朱熹,而朱熹对于“四书”的注释用功最勤。在他看来,《四书》是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就哲学思想而言,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强调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朱熹主张要通过格具体之物,致知大道理。格物的目的当然不是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理论。他对“小学”和“大学”教育做出区别,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朱熹认为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朱熹对于读书的方法多有论述,其弟子将其总结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此外,作为一代大儒,朱熹的文学成就与书法艺术都是值得称道的。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理学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整体上已经过时。其中的主要支柱性观点与主张的已经难以取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如“存天理,灭人欲”,食色乃人之本性,是灭不掉的,即便是色可戒,食却是戒不了的。而且人欲终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断然否定是不可取的。人生而有欲,本身就是自然之理、就是天理。再如“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确有人际关系秩序性的意义,但是,君为臣纲在倡导自由民主的年代已经过时。至于“三从四德”,以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说教,更是违背人性的。当然,朱熹毕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那些带有个性灵感的语句,仍旧在宋明理学那座陈旧的古建废墟中,像散碎的银两一样熠熠生辉,比如“问泉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等。

发布于 2020-03-21 13:59

朱熹

宋明理学

四书五经

marry me2020-12-03

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世七百年书院的规矩,四书构成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主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