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马上菜:文字为竿,美食为饵的费雪渔夫

 陶鹿在读书 2022-07-07 发布于上海

1.当我们深夜饥肠辘辘沉入梦乡时,一位女作家正在家中操作着古老的打字机,而她的小朋友们已经习惯了妈妈夜深人静或者在绝早的清晨时光里发出哒哒的打字声,这样的声音让他们觉得安全,而读者如我们却觉得庆幸,庆幸有生之年能读到费雪一字一字敲打出来的美食文化散文。

费雪的美食散文透出一股罕见的力量,文字中能看到食物的灵魂。美食文章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敎人做菜,全书都是菜谱教程,另一类是美食散文与评论,如费雪。而费雪的文章并不仅仅只写美食,而是由美食引发开来,视角迷人,美食任何一个点上都能撬开一个文化的世界,读者可以跟着费雪,开始一场精彩的美食之旅。《立马上菜》是M.F.K.费雪的经典作品集“吃的艺术”系列之一,这套书包含《立马上菜》《写给牡蛎的情书》《如何煮狼》《我的饮食岁月》《费雪的美食词典》五部作品。

1937年,费雪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饮食文学散文集Serve it Forth,2011年引入中国的时候被翻译成《循香记》,如今再次出版译名为《立马上菜》,这盘费雪亲自掌勺的美食文化盛宴,66年来依旧是老饕们的美食索引。文中记录了五千年来各种饮食文化故事,从古希腊蜂蜜讲到《神农百草经》,关于吃的艺术、吃的内容、吃的历史、吃的文化以及一起吃的人,涵盖面之广,令这样一本小书有了气势磅礴之感,靠近观看以为是厨房琐事,蜂蜜松露蜗牛之食材,远观却是一部瑰丽的欧洲美食文化杂谈。

2. 翻开费雪这本处女作《立马上菜》,扑面而来的是作者的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美食敎母”费雪的阅读面之广,在书中可见,几乎涵盖了古往今来截止作者书写时的很多美食典籍,比如布里亚·瓦萨兰的《口味生理学》、《家政常识》、《英国主妇》、《哈雷手稿》等一系列畅销欧洲的美食书籍,还包括东方的神农氏与清代的袁枚,都在她的阅读范围之内。除了美食类书籍,对于莎士比亚,费雪也是无比的喜爱,《立马上菜》中有一节是“让土豆雨从天而降吧”,作者就标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而在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如何煮狼》, 更是书名与文章立意都从莎士比亚的“食欲是一匹无处不在的狼”而来。

纵观全书,欧洲的饮食历史也被作者一一道来,不管是埃及艳后喝下的那杯世上最昂贵的饮品、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飞桌”、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意大利厨师、腓特烈大帝的芥末粉咖啡等,从“永无餍足的贪婪年代”古希腊罗马时代、黑暗时代、伊丽莎白如清教徒般简朴时代到法国的餐馆时代,都被费雪这只妙笔书写出来,宫廷豪饮之奢靡,历史名人饮食之奇特,日常生活之餐桌礼仪,都在觥筹交错的杯盏之间,都在缓慢啜饮的动作之间一一展现。一道道的食谱、游览欧洲的经历、博览群书的底蕴,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与俏皮可爱的文笔,都构成了费雪作品的文学魅力,怪不得英国诗人W.H.Auden称这本书为“美国当代最佳的散文”。

3.没有人愿读干涩枯燥没有感情的文章和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居住在索诺玛的费雪,一直将欧洲视为她精神的原乡。对于一生都在寻找爱的费雪,“饮食可以通向生命的欢愉”,感情的坎坷与环境的恶劣并没有让她改变对美食的热爱,比如在《边境》一节中她分享她的私密美食——暖气片烘烤的干橘瓣,读来令人想亲手操作一下。在书写过程中她也将自己的感情经历融入到食物之中,在极其克制的文字中看到费雪哀伤的美食回忆密码。

比如书中的《侍应》、《淡黄色的手套》与《恺撒》三节,似乎独立书外,形成另外的人物故事。《侍应》中小查尔斯,这个曾经的完美侍者,弄洒了汤,倒洒了酒,结尾在作者与丈夫享受了完美的蒸馏酒后才知晓了原因,作者哭了起来。我们先是被侍者这个人物的故事所吸引,而当深入其中,早已除去了阅读的好奇心,感受到作者所想要描绘的那些深沉的、令人唏嘘的、沉重又感动的东西,一层层将读者包裹起来,深陷其中,内心也感同身受般被触动。

《淡黄色的手套》中的那块巧克力“融化成一道柔腻圆润的暖流,顺着喉咙滑了下去”,《恺撒》里那张明信片上的话语:“假小两口,在什么地方为恺撒种棵树吧。”费雪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和冲击力,像一只无形的鱼钩,你被吸引了过去,愿者上钩,甘心被掌控。如书中友人写道:在这几个段落中——就像在其他篇章里一样——她成功地超越了主题,这样一来,“生活的艺术”的重要性远远胜过了食物对身体的滋养,借此,她将“美食写作”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角度,自带高贵气度,又独具特色,极难模仿。

文化与记忆的味蕾,才是终极的调味。故纸堆里的食物轶事,与千百年变幻的时空沧桑,世事再怎么无常,还有食物能抚慰人心。周作人曾写道:同二三人同饮,得半生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同样,得费雪之书,可享千年滋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