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大事》巧妙的部分,不是主角,而是这两点,看过你也赞同

 IF枕边育儿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朋友圈中刷到最多的电影就是《人生大事》,这大概是很多人今年疫情以来,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的大屏幕电影了。
最初我没有太关注这部电影,直到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孩子9岁了,虽然是男孩子,情感却很细腻,对生死挺敏感的。担心看后久久不能平静。敢问,你有带孩子观影的建议吗?”
中国人忌讳谈“死亡”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挺勇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鲜少提到“殡葬”这个词汇,认为不吉利。所以从小遇到谁家有白事,我都十分害怕,再加上一些特定的影视剧情,感觉路过摆着花圈的门口,两腿都直哆嗦。
直到后来年龄增长,对于“死亡”了解的跟更多一些,才从心理上开始坦然接受。而从小的害怕,是因为我的父母、师长并没有对我进行过“死亡”教育。在他们的观念中,小孩子最好不要接触”这个词汇。
大张伟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谈起他的父亲,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爷爷生了重病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不带他去看爷爷,他们不想让年幼的儿子面对爷爷的死亡。
但最后妈妈还是带他去了,但是爸爸却一直往外轰他。直到他离开以后,才难过的去摸爷爷的脸,而这一切,被没有离开的大张伟看在眼里。
爸爸是他笨拙的方式,保护儿子不面对死亡,但这种方式却会让孩子不能坦然面对死亡。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在谈到死亡教育的时候,毫不客气的指出:“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一个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真正死亡教育”。
这是事实,就如我,就如大张伟,包括千千万万像我们一样的人,都是在自我长大的过程中,自己去经历着学会面对死亡,可是轮到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死亡教育又变得难以启齿。
死亡教育,孩子的必须课
《人生大事》在关于“死亡教育”这一方面是先进的,因为里面的小主人公经历死亡,而又因为这个小主人公,让更多家长带着孩子去影院观看这部影片,比如最上面提到需要观影建议的那位网友。
这是这一代家长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中国进步死亡教育本该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只是如何让孩子接受死亡,是属于家长的难题。
上面那位网友怕心思细腻的儿子,在看过电影之后,有不好的情绪或者阴影,才会希望得到别人的建议。其实不用担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谈及“死亡教育”的契机。可以跟孩子坦然去聊这个话题。
我记得《爸爸去哪儿》中,夏克立与女儿夏天聊起过关于死亡的话题。当夏克立告诉夏天,有一天爸爸也会像吉鲁巴(他们的狗狗)一样不在的时候,夏天立刻害怕的哭起来,并说:“等你死掉,我也要死掉”。
夏克立温柔耐心的告诉女儿死亡是什么,他说:“年纪到了就会去天堂,天堂是个很漂亮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会变回我们最开心的那个年纪”。
夏天的表现,就是传统模式中的中国孩子,惧怕死亡。但作为父母,不能因孩子害怕这个话题,就避开不谈,这不是保护。
应该像夏克立一样,直接面对死亡话题。当他告诉夏天“天堂是个很漂亮的地方,我们会回到最开心年纪”的时候,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已经打消了。那位想要观影建议的网友,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与孩子聊死亡这个话题。
《人生大事》的两点巧妙之处
提起人生大事,一般会想到的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传统认知里的四件大喜事。
而这部电影所提到的《人生大事》,却与人生四大事没有任何关系,电影主要以几例“死亡”故事贯穿,演绎了几乎不被中国人文所重视的“殡葬”行业。
中国人是比较忌讳谈死亡的,更何况搬在大荧幕上,以“殡葬”为题材。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两个巧妙之处。
第一个巧妙之处:时间安排巧妙
在各地疫情相对稳定以后,在很多人经历了居家隔离,甚至封城的窘迫与无奈。在这个时候上映,一方面是让人终于可以影院酣畅淋漓一场电影;另一方面是在经历了居家隔离的那段时光,每个人内心一定有了更多的沉淀。
第二个巧妙之处:题材的巧妙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已经3年了。在这3年的时间里,出现过很多死亡病例,有人因疫情、有人因其他疾病、有人因意外。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对于死亡以及猝不及防失去亲人,有人一种无力恐惧感
这部电影虽然谈及死亡,让人去不得不面对一些尘封的伤心往事。但也是一部能够治愈人心的电影,能够让人在潸然泪下的时候,感受到温情。
小贴士:《人生大事》导演刘江江写道:我逐渐意识到,原来葬礼是活人办给活人看的。当所有人聚集在葬礼上缅怀逝者,回顾他的一生,讲述自己和他的感情,为他入殓穿衣、守灵吊唁、烧纸出殡……原来葬礼上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治愈活着的人。
枕边育儿寄语:
也许你不会去看这部电影,或者看过之后没有太多的感悟。但我希望你能够从这部电影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死亡教育,并且能够认真的与孩子正面聊一次死亡话题。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