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新用户7301qQre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唱词,表达了少女怀春的闺情痴想。渴盼着“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传递信息,牵线搭桥这样的人。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唱词出自王实甫《西厢记》。而“良辰美景奈何天”唱词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黛玉说这些唱词到底是啥意思?我们从她说这些唱词时的背景去看看。 

黛玉说这些唱词时年龄不大,也就是15岁吧,正是少年时,情窦初开。在古代,女孩子成熟得很早,并不稀奇。那时有13岁生孩子的,现在谁信?不可思议。

黛玉6岁失去母亲,7岁父亲病故,被姥姥贾母接到贾府,从此,寄居在姥姥家。可以说黛玉6岁时,开始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黛玉多亏姥姥的呵护。贾母不但安排黛玉食宿很好,而且,还找来孙子宝玉陪着她玩耍。黛玉先天性身体虚弱,贾母又给她配制人参养荣丸吃,并请大夫为她看病。

黛玉在贾府,唯一的亲人就是姥姥。她的两个舅舅从来不过问、关心她。她的表哥贾琏比较关心黛玉,可是,在那个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虽然贾琏已经是有妻室的人了,两人年龄差距又很大,但是,黛玉也不能表现的太亲近,只能与表嫂王熙凤走的很近。

黛玉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倍感孤寂。她偷偷地不知流了多少泪,对生活与未来缺少信心。可是,经过与表哥宝玉在一起玩耍,黛玉似乎找到了新的感觉,有种快乐在心中涌动,给她的生活增添了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更加渴盼着与宝玉在一起了。

黛玉受父母鼎食之家、书香之族影响,从小知书达礼。她5岁跟着贾雨村读书,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年龄不大,却能识字解文。

黛玉在贾府讨人喜欢。她长得漂亮,却少言寡语。只要开口,出口成章,才气横生,不愧是才貌双全的俏女子。

黛玉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宝玉。宝玉经常表现出痴痴地看着黛玉的表情,黛玉早已察觉。两人相互间的爱早已萌生。

两人随着年龄增大,由童年步入少年,在一起接触有了与童年不一样的感觉,有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受。

黛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偶然发现宝玉在偷看《西厢记》。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在大观园假山后看书。黛玉处于好奇,因为她从没见过表哥读书的画面。她悄悄地来到表哥背后,想看看表哥读的是什么书?她打眼一看是《西厢记》,顿时愣住了,在慌乱中,脱口而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听见了。

黛玉在那些言情杂书中,曾翻看阅读过《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言情书。黛玉记忆力很强,对书中的情节和唱词,背得滚瓜烂熟。

宝玉被黛玉的念声惊慌了,猛回身见是黛玉,双手拿书放在腰背后,生怕被黛玉抢了书去似的。宝玉愣怔地看着黛玉,不知所措。黛玉见状,脸儿羞得粉红,扔下几句羞怒的话,离开了宝玉。

从这儿以后,黛玉常在睡梦中念叨着这段唱词。几次午睡时,黛玉都会被“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唱词闹醒。

这句唱词中的“家”字,并不是“家”字本义,而是代词,是叹息的意思。

这句唱词说出了黛玉的内心感受,为自己天天“情思睡昏昏”而感叹。她难以自拔。被思念所折磨,百无聊赖,浑浑噩噩。这说明,黛玉真是爱上了表哥宝玉。

黛玉在这个困境中,又联想到了《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唱词。黛玉又哀叹自己与表哥宝玉没有天长地久的“良辰美景”。对此,黛玉无力回天,自己只能无可奈何地面对。

黛玉没心情在自己家园赏心乐事。埋在她心底的只有渴盼。这使她不禁又想起了《西厢记》中的一段唱词:“候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当这两句唱词回响在林黛玉的耳畔时,使她充满了幻觉与希望。渴盼着红娘到来,给她和表哥宝玉牵线搭桥,喜结连理。

黛玉用这句唱词不仅在慌乱中被宝玉听过,还有一次无意中被贾母等人听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在酒席上,黛玉怕被罚酒,在众人面前说了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一失误,在场的贾母、薛姨妈、刘姥姥、李纨、凤姐、宝玉等,还有众姐妹,都没反应过来,唯独宝钗知道这句唱词是什么意思。可见黛玉对这些唱词是多么地熟悉了。潜意识里已经在心里扎根了。

综上所述,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这些唱词,主要是用以联系自己,把自己比作崔莺莺,把表哥宝玉比作张生,崔莺莺和张生是生死恋,情投意合。黛玉渴望着能与宝玉喜结良缘,有“良辰美景”,有红娘牵线的那一天

这些唱词表达了黛玉的“情”与“爱”。阐述了黛玉对宝玉的“情”和“爱”,已融入在黛玉的血液中,藏在了黛玉的心底下,心灵深处!这是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唱词的最终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