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新用户7301qQre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鸩”(zhen)在成语“饮鸩止渴”中是毒酒的代名词。传说“鸩”是一种毒鸟。至于它是不是鸟?是不是有毒的鸟?现在还没有定论。至今,多数人认为:“鸩”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毒鸟。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有记载,说这种“鸩”鸟是以剧毒的蝮蛇类为食。这说明在先秦时就有这个“鸩”字了。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书,里面有数不清的生物,都是人类没见过的,只留在传说中的神话。“鸩”作为一种异类鸟,在《山海经》中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自从《山海经》有了鸩鸟,是以剧毒的蝮蛇类为食是毒鸟的记载之后,史书中就有了“鸩鸟”是毒鸟的说法。认为这种毒鸟侵害了人类安全,后来被人类捕杀,或因其它不明原因而灭绝了。

在这些史书中除了说“鸩”是毒鸟之外,还有否定之说的。说“鸩”是大冠鹫,又名“蛇雕”,言外之意,“鸩”这种鸟不存在,其实就是“大冠鹫”。说“大冠鹫”食蛇。可是“大冠鹫”本身并不具有毒性,根本解释不通!

在这些史书中唯一能讲得通的是说,“鸩”是鸟,不过指的是黑头林鵙鹟(jú wēng )。这种鸟外观,是由黑色和橙色组成,其体内体外散发着剧毒。据说,人,一旦碰着它的羽毛就会中毒而亡。这点儿与“黑头林鵙鹟”鸟十分相似,只是在颜色和大小上有区别。“黑头林鵙鹟”鸟颜色为黑、橙色,而“鸩”鸟为红、紫、绿色。“黑头林鵙鹟”鸟是一种体型较小的小鸟,而“鸩”鸟体型大如雕。不过,这两种鸟不是生活在一个地区,“黑头林鵙鹟”鸟生活在外国的新几内亚地区,而“鸩”鸟始终在中国。

也许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有关“鸩”鸟的传说,因而产生了“鸩酒”之词,用以代替“毒酒”。“毒酒”太直白,不符合中国语言含蓄婉转的运用习惯,出现“鸩酒”这个词也是必然的了。

“饮鸩止渴”首次出现是在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后汉书·霍谞传》。书中讲了一个霍谞救舅的故事,从此有了“饮鸩止渴”这个成语。

霍谞出生在东汉时期。他从小爱学习,懂事理,长大后,官至廷尉。在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为官秉公执法、清廉正气,为此得罪了不少心术不正、贪腐成瘾的官员。

这些贪官纠集在一起,算计着陷害霍谞的舅舅宋光。他们诬告宋光自私篡改皇帝诏书,犯了欺君杀头之罪。皇帝得知后暴跳如雷,下决心要弄死宋光。

就在这危急时刻,年仅十五岁的霍谞,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写信给大将军梁商。霍谞对梁商说,自己的舅舅身为省长,一辈子人品如何?将军您是知道的。现在,有人诬告,说我舅舅篡改皇帝诏书,您认为可能吗?如果杀了我舅舅这样的清官,对于朝廷,无异于饮鸩止渴!

梁商大将军看完来信,被年少的霍谞所感动,觉得霍谞说得十分有道理。因而,梁商大将军立刻上书皇帝。皇帝看罢来信,自我解嘲地回应,说自己是个聪明人,不会做饮鸩止渴这种傻事,接着下了圣旨,霍谞的舅舅宋光获救。

通过讲述“饮鸩止渴”的成语,我们已经很了解“鸩”在这个成语中是什么了,就是“毒酒”“鸩”在“饮鸩止渴”中称“鸩酒”,表意“毒酒”,当代词用以“鸩酒”代替“毒酒”,把“毒酒”称之为“鸩酒”。这种用法,是中国人对语言委婉运用的习惯,也符合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综上所述,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酒,是“鸩酒”。“鸩酒”是毒酒的代名词。“饮鸩止渴”这个成语来自于南朝宋时期的一个典故,是在告诫人们,不能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困境,而不顾其严重的后果。从此,这个词流传了下来,作为一个贬义词, 比喻类似于这种事件的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