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王孙薄葬

 守静齋主 2022-07-07 发布于重庆
杨王孙可以说是《汉书》里唯一的和政治毫无关系的人。他得以进入传记而名垂后世,仅仅因为他主张薄葬且身体力行。他说:“我死则用布袋装尸体,使身体与土壤相亲。”友人劝他不要这样裸葬,他说:“我裸葬是要矫正世间的厚葬风俗。厚葬对死者没有好处,但世人却用这种方式来竞相攀比,竭尽钱财来陪葬,让它们在地下腐朽。有的今天入土明天就被人盗墓了,这和暴尸荒野有什么两样呢?现在耗费钱财来厚葬,装饰棺木尸首,使它不能与自然合一,死者又不知道自己享受的富贵,生者也得不到那些财富,这叫双重困惑。”整个《杨胡朱梅云传》里,杨王孙的传记文字就是他关于薄葬和自己裸葬的阐述,可以说相比于本书其他好些人,他真正是纯粹的“立言”。这样的言论也反映出作者班固的一种主张,即反对当时的厚葬风俗。
在本书的不少地方有关于丧葬从简的记载。《楚元王传》:“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孔子葬母于防,称古墓而不坟。延陵季子适齐而反,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夫嬴博去吴千有余里,季子不归葬。故仲尼孝子,延陵慈父,周公弟弟,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非苟为俭,诚便于体也。”这是刘向上书阻止汉成帝修昌陵的建议,周公、孔子、季札这样的圣贤都节俭的安葬亲人,实际上是为了方便尸体还归自然,以及不妨碍生者的正常事务。这也不损害他们作为圣贤的名声,他们同样是慈父孝子和恭谨友善的兄弟。《杨胡朱梅云传》:“朱云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朱云要求就用身上穿的衣服入殓,棺木只须刚好容下尸体,墓室的土刚好包住外棺,平地立起一丈半(约三点四米)高的坟堆就可以了。最值得留意的是汉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不用金银铜锡装饰而用陶瓦制品,靠山造陵,不另起坟堆,这样的俭朴,就难怪造就中国君主政体里第一个太平时代——文景之治了。
在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里记有一则“苏子瞻说故事辞人干请”:“苏子由在政府,子瞻为翰苑。有一故人与子由兄弟有旧者,来干子由求差遣,久而未遂。一日来见子瞻,且云:'某有望内翰以一言为助。’公徐曰:'旧闻有人贫甚,无以为生,乃谋伐冢,遂破一墓。见一人裸而坐,曰:“尔不闻汉世杨王孙乎?裸葬以矫世。无物以济汝也。”复凿一冢,用力弥艰。既入,见一王者,曰:“我汉文帝也。遗制,圹中无纳金玉器,皆陶瓦,何以济汝?”……’”单就以上苏东坡讲的两个故事都出自《汉书》,可见世传苏洵以《汉书》教子弟是不假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